广德县世行生态富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效与管护工作建议
2015-09-30孙世民艾永亮蔡正国林凌应红霞
孙世民 艾永亮 蔡正国 林凌 应红霞
摘 要:广德县世行贷款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于2005年开始立项,2009年启动实施,2014年6月竣工验收,前后经历10a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农民科技意识的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美好乡村建设。该项目是外资项目,它不同于国内项目,项目实施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同时,该文就如何做好该项目后续管护工作,持续发挥项目效益,促进生态富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广德县;世行生态富民项目;成效;管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143-03
广德县是安徽的东南门户,与苏浙8县(市)交界,面积2 165km2,人口51.5万人,山场面积12万hm2,耕地2.8万hm2(含复种面积),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2.68亿元,同比增长13.98%,县财政收入26.68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2 075元,增长13.6%。
1 广德县世行生态富民项目建设的成效
1.1 项目概况 我县世界银行贷款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2 583.6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建设、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监测评价等。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3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73.8万元,中央国债资金4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76.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321.6万元,农户自筹813.2万元。该项目从2009年启动实施,到2014年6月实际完成:(1)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建设4 301户(包括改厨、改厕、改圈)。其中,“猪-沼-茶”500户、“猪-沼-果”1 500户、“猪-沼-菜”500户、“猪-沼-稻”1 801户;改造供水设施4 301户,改路26.75km。(2)技术推广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购置办公设备、技术推广和服务设备等;开展了县、乡、村各级、各类培训,计25 370人次。(3)项目管理、监测与评价:购置技术推广服务车、面包车、摄像机、电脑、相机、办公家具等。(4)建设“猪-沼-茶”、“猪-沼-果”、“猪-沼-稻”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4个。
项目涉及全县9个乡镇38个村、社区,完成总投资2 557.41万元,占评估目标的108.1%。按资金构成分:世行贷款829.95万元,占评估目标109.95%;国内配套1 798.82万元,占评估目标95.9%。按项目建设内容分:农户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2 328.3万元,占评估目标的109.6%;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84.26万元,占评估目标的96.6%;项目管理监测评价144.85万元,占评估目标的93.4%。
1.2 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2.1 沼气 一口正常使用的8m3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85m3,解决3口之家80%以上的生活用能,相当于节约薪柴1.5t,节约燃煤1t,节约用电100kW·h,减少碳排放量2.38t,沼液沼渣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年节约化肥、农药80元/667m2以上,农产品增产增收100多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节支280元以上。我县4 301户项目农户因此年增收节支120.43万元。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后,减少CO2的排放量达100万t。
1.2.2 促进了“三品一标” 近几年来,我县建设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7个,通过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地力和农产品品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了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县取得“三品”认证73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2.23万hm2,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安徽箐箐生态有限公司将沼渣、沼液施入猕猴桃果园,提高了结果率,猕猴桃品质优,产量提高5%,增效500余元/667m2。该公司现在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农业,效益可观。四合乡闵氏蔬菜种植基地建设10口沼气池,年产优质沼肥80t,建有蔬菜大棚0.8hm2,露天蔬菜3hm2、鱼塘1.67hm2,通过“猪-沼-菜-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年增收节支8万余元。新杭镇金鸡笼村白茶种植户王运河,种植白茶1.33hm2,建设沼气池10口,将沼肥施入茶园,与对照相比,提前开园2~3d采摘茶叶,茶芽粗壮,节间长,品质好,增产5%~8%,增效益1 000余元/667hm2。广德县志农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开展“猪-沼-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建设,水稻产量提高2.5%~3%、品质好,增效益104元/667m2。
1.2.3 助推美好乡村建设 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户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烟尘乱冒”的现象明显减少,有力地助推美好乡村建设,全县美好乡村数量达到75个,占全县乡村总数的50%以上。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工作 一是成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项目领导和管理机构。县长亲自担任项目领导组组长;县技术专家组由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乡镇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村成立项目执行小组。县、乡、村三级项目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稳定,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组织编写制定了《广德县世行贷款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广德县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分配及管理办法》。三是统筹规划,结合各乡镇建池农户实际和新农村建设,分年度、分模式,先后选择安排46个村次的4301户开展一体化生态农业系统建设,指导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发展农业生产等。
2.2 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目标、内涵和具体操作办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乡、村层层召开宣传培训会80余场次,印发明白纸、项目宣传手册和技术资料1.6万余份,制作宣传标语100余幅,全县上下出现了争建、抢建项目的热潮。
2.3 创新机制,完善管理 我县结合实际,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功经验。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和人才优势,加强对项目农户的宣传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指导,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撑;同时利用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辐射推广项目建设成效;另外,为了探索项目“建、管、用”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和不同区域生态家园富民模式及应用效果的研究,利用省财政资金的扶持,推广应用了“猪-沼-茶(果、稻、菜)”生态模式技术,取得了较高的综合效益。如在桃州镇界牌村、新杭镇金鸡笼村示范推广了“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在柏垫镇刘福桥村示范推广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誓节镇志农家庭农场“猪-沼-稻”生态农业模式等;同时,生态家园富民模式的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道路、村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4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使我县世行生态家园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中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和世行、中央、省项目办制定的项目采购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提款报账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同时吸取外省(县)同类项目的管理经验,制订了项目实施意见,组织编写了《世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技术培训教材》和《广德县世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文件汇编》,采取一整套的项目管理措施,使项目实施管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5 加强监督,跟踪监测 在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我县依照项目监测评价办法和工程验收办法,实行全程跟踪监测和督查,做到资料填报齐全,数据准确,调查评价报告客观,报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项目工程实施实行职业准入制,沼气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严格项目验收程序和标准,对质量差的项目不予验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及时组织提款报帐,并及时将资金发放到项目村和农户手中。县项目办虚心接受上级项目办和审计部门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确保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2.6 抓好内业,健全项目档案 生态家园项目实施期限长,项目内容多,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我县在很抓项目实施管理的同时,特别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组织编写了《世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技术培训教材》和《广德县世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文件汇编》,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县、乡、村各级项目管理机构均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做好项目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项目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仅收集文字方面的档案,还注重图片、声像资料以及项目实施前后对比资料的收集。通过归档整理,做到了项目档案齐全,分档清晰,相关项目图片、音像资料齐全,专柜存放。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基层工作的同志由于业务水平的限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2)少数项目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或不再养殖家畜,造成沼气池原料不足、维护不及时,“三沼”利用率不高。成为该项目在我县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以及养殖业市场波动,养殖业成本的增加,影响农民养殖积极性。
4 后续管护工作建议
为保障项目成效的可持续性发挥,更好的促进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项目竣工后,项目后续相关工作交由县能源办具体负责。为此,(下转149页)(上接144页)县级政府应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户用沼气系统后续管护,县级政府每年要安排管护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建议按照每口沼气池每年30元标准);同时,要加强乡镇技工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2 加强引导,创新服务机制 一是鉴于农村沼气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采取“协会+服务网点(站、点)+农户”的模式开展服务,确保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后续服务。二是根据沼气推广范围、分布区域等特点,在全县9个乡镇以沼气建设重点村为中心,以相对集中连片300~500户合理布局服务网点(或有效整合已建的沼气服务网点资源),确保每个沼气农户受益。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管理。县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工作推进、监督检查等,为全县公益性服务培训和试验推广使用农村沼气新技术、新产品和设备,以及应急事故处理等提供技术支撑。乡镇负责组织保障、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等。沼气协会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纳沼气农户加入协会,合理规定会费标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服务功能。四是规范采购供应,强化监督管理。沼气服务网点专用设备和物资,由县农村能源部门统一采购后交由乡镇拨付给服务网点管理使用,设备产品及零配件采购,要公开、透明,确保采购质量。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制定沼气网点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加强对后续服务全面进行监督、检查和考评。
4.3 推广新技术,促进综合利用,提高项目效益
4.3.1 推广秸秆沼气技术 大力推广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发酵利用技术,消除因农户不养猪无原料来源的不利影响,提高沼气池的使用率和利用率,促进秸秆禁烧,防止大气污染。
4.3.2 加大沼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 在浸种、养鱼、粮油与蔬菜种植、水果茶叶和花卉苗木栽培等方面,积极宣传、示范引导,广泛推广应用沼肥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3 不断创新 总结、巩固和提高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高项目效益,促进生态富民和新农村建设。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