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2015-09-30宫传英徐建华
宫传英 徐建华
摘 要:该文就庐江县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指标与灾害对稻麦生产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从农业技术方面提出了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气象灾害;水稻;小麦;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140-03
1 引言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在各地频繁发生。庐江县地处江淮之间,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近年来,干旱、暴雨、台风、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等恶劣天气连续出现,给本来就基础脆弱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气象灾害也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重大的风险。为此,笔者结合庐江县1957-2014年主要气象因子记录,分析了农业主要气象灾害发生与影响,并提出了预防减灾策略,为气象部门有针对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为经营主体提出防灾减灾策略和措施。
2 稻麦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
2.1 小麦冻害
2.1.1 灾害影响 冬季冻害(零下低温)后旺苗大蘖死亡、心叶干枯,弱苗叶片叶尖干枯、死叶;早春冻害(倒春寒)叶片水浸状后干枯;进入拔节期(穗雌雄蕊分化期)受冻害后幼穗萎缩变形后干枯;拔节后至抽穗前10d期间,穗部对零上低温(5~6℃以下)敏感,全穗或部分小穗变成空颖白壳。
2.1.2 气象因素 入冬后首次遇寒潮大幅降温至0℃以下,引起“冬季冻害”;立春小麦拔节后,前暖突遇寒潮(倒春寒),地表0℃以下,发生叶片与幼穗冻害,引发“早春冻害”。3月份孕穗至抽穗前10d,气温低于5~6℃,穗部易发生“低温冷害”。
2.1.3 预防措施 (1)适期播种:庐江县域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避免播种过早引起冬前旺长、播种过迟生长量不足,苗体弱,易发生冻害;(2)合理运筹肥水:遵循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施返青肥、分蘖肥与拔节肥,保证健壮生长营养需求;同时保持适宜土壤水份,在寒潮和后期干热风来临前沟灌增墒;(3)灾前灾后喷施生化制剂:小麦于3~5叶期、拔节初期与灌浆初期,叶面喷施吨田宝抗逆增产剂、碧护等生化制剂,同时根据灾后情况,适量追施氮肥促恢复。
2.2 小麦渍害
2.2.1 渍害影响 受害小麦根系稀少、细弱,严重时坏死腐烂,茎叶发黄,较健株短弱,生长不良,重害植株死亡。
2.2.2 气象因素 因生长期间持续降水或地下水位高产生渍害,土壤持水量饱和,致使根系长期浸水缺氧无法正常呼吸,同时有害代谢产物不能散释并积累。
2.2.3 预防措施 (1)减少耕作层土壤孔隙度。秸秆还田田块,播种前翻耕后进行机械振压,将土壤压实。(2)配套三沟,疏通出水口。做到雨停水流净;河畔、圩田等地下水位高田块,应深开“三沟”,降低地下水位,同时雨期保证及时排水。(3)短时渍害应及时排水降湿的同时,叶面喷淋杀菌剂加腐植酸或海藻酸叶面肥,减少病菌侵染、促进根系恢复与再生。
2.3 早稻冷害
2.3.1 灾害影响 播种后幼苗期受害后,轻则叶片白化,重则秧苗烂根、死苗,造成田间基本苗不足,甚至重新播种。
2.3.2 气象因素 4月上旬播种后及幼苗期间,日平均气温20℃以上生长最适宜,低于15℃影响生长,连续3d低于12℃开始出现烂芽、烂秧、死苗。
2.3.3 预防措施 (1)关注天气预报,适时播种;(2)出芽至1叶1心前,湿润管理,遇低温前润水,忌干晒硬板不利扎根;1叶1心后遇低温前建立浅水层护苗,晴日日露夜灌;(3)预计冷害发生前,叶面喷施腐植酸或海藻酸叶面肥;冷害后立即再喷一次,同时添加噻菌酮或乙蒜素等杀菌剂防止病菌侵染。
2.4 水稻涝灾
2.4.1 灾害影响 水稻水淹后,茎叶污泥覆盖,植株倾倒,植株缺氧无法正常光合作用与呼吸,受害程度受淹水时间、秧苗生长时期与状况、气温、光照、水质不同等决定。其中苗期、分蘖初期受灾损失相对轻,拔节、孕穗及抽穗扬花期灾损逐后加重,甚至绝收;受淹时强光照引起气温、水温增高影响加大;水质差,污泥杂物多灾害重。
2.4.2 气象因素 连续急暴雨,积水无法及时排除。
2.4.3 防救措施 (1)雨前及时疏通排水,受淹后突击排水、露田,但灾后高温强光照天气,应先保留叶下深水,等植株稍恢复后,逐步退水、露田、轻搁,促进根系恢复;(2)露叶后用机动高压喷雾器向植株喷水淋洗污泥(注意水压,以防伤棵);(3)待植株叶片呈现生机时,叶面喷施腐植酸或海藻酸叶面肥加杀菌剂2~3次,进行杀菌防病菌侵染,促进恢复生长;(4)加强灾后肥水管理、防治易感病虫害。
2.5 杂交稻高温热害
2.5.1 灾害影响 扬花期间,连续高温致使花器发育不正常,或不能正常扬花受精,抽穗后空瘜粒增加,颖壳畸形、重者整穗不结实。
2.5.2 气象因素 水稻孕穗花粉减数分裂期及抽穗扬花时段对气温敏感,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时即受影响,扬花时气温高于32℃时结实率降低,高于35℃时严重影响,高于38℃时完全不结实。水稻扬花上午8:00~10:00开始,持续5~6h完成受精,高温影响花粉管萌发与受精过程。
2.5.3 预防措施 (1)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安排播种期,将扬花期安排在7月26日前或立秋后。(2)抽穗前后遇高温则深灌增湿,利于蒸发降温。灌水后株间温度降低1~2℃时,但无水情况下稻株体温较气温高5~6℃。(3)抽穗前、齐穗后叶面喷施抗逆吨田宝、碧护、芸薹素内酯、腐植酸叶面肥等。
2.6 晚稻寒露风
2.6.1 灾害影响 晚稻抽穗期间遇低温天气,抽穗不出或形成包颈穗;扬花时遇低温花粉不能正常完成受精过程,降低结实或不能结实。
2.6.2 气象因素 抽穗前10~15d遇日均气温20℃以下,最低气温低于17℃时颖壳畸形不结实;扬花期间日平均气温低于23℃时,花药开裂受影响;低于20℃时,花药发芽、花粉管伸长迟缓;连续3d平均气温低于20℃,抽穗时间长结实率低。
2.6.3 预防措施 (1)适期播种。将晚稻扬花期安排在9月26日前结束,中早熟品种粳稻播种期不宜迟于6月20日。(2)促早熟栽培。因低温寡照延缓生育期、播种过晚造成抽穗延迟,存在抽穗扬花遇低温风险田块,提前科学开展促早熟栽培:①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后期控氮,防止中后期贪青。②以水调温。前期浅水湿润管理,8月25日前后,日平均气温低于28℃时适当建立水层保温,随气温降低加深水层,寒潮来临前灌深水,中间于晴天升温时段间隙露田。③运用生长调节剂促早熟。在分蘖初期、孕穗期前、抽穗前后适量喷施抗逆促早熟生长调节剂,加快水稻生育进度、增强对低温抗性。
2.7 稻麦倒伏
2.7.1 灾害影响 稻麦倒伏后:一是加重病虫害发生漫延;二是产量损失,拔节孕穗后倒伏越早产量损失越大,引起籽粒空瘜霉变发芽;三是收割成本增加。收割难度增大、加长作业时间、延误后茬播种。
2.7.2 气象因素 风雨是稻麦倒伏的推手。主要原因是茎秆细弱、纹枯病使底部叶鞘腐烂不能包裹支挣茎秆,后期造成“茎倒”;根系少,立根浅并衰老无法保持植株直立,造成“根倒”;后期茎叶贪青,增加上部重量也易发生倒伏。
2.7.3 预防措施 (1)选择高产且抗倒品种,控制播种量;(2)科学肥水运筹,控制合理群体密度,保证根系活力,成熟前至少有3~5片健壮绿叶,并能正常褪氮、青秸籽黄;(3)做好病虫防治,尤其是纹枯病与稻飞虱防治;(4)适时适量运用化学抗倒制剂,缩短基部节间高度、增加茎秆纤维含量、增强茎秆韧性;(5)发生倒伏田块应尽早退水,喷淋纹枯病与飞虱防治药剂,同时加足量优质叶面营养,减少茎秆霉烂防止早衰,保证籽粒能够灌浆;(6)稻麦倒伏后严禁扶株扎把,以防伤株、改变叶态分布。
3 防灾减灾策略
3.1 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建立高效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和服务组织,根据主要作物物候期,加强气象因子监测,开展中长期预报和短期预警,及时传达服务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中,以便科学指导规划与布局农业生产。
3.2 做好稻麦品种规划与生产配套
3.2.1 选择抗灾品种 小麦以防赤霉病、锈病及抗倒伏、抗冻害的半冬性或春性品种为主;水稻以防稻瘟病、抗倒伏为重点的中早熟品种为主,杂交中稻兼考虑对穗期高温耐受性。
3.2.2 合理搭配品种 规模经营主体应选择2~3个以上品种,根据品种熟性、田块位置、土壤肥力水平、生产管理等要素进行合理搭配布局,同时考虑生产农时、用工等,保证按生育期要求适时得法、管理到位,并且高度重视防止单一品种的种性缺陷引起重大灾害。
3.2.3 科学安排播期 小麦半冬性品种10月中下旬播种、11月份及以后播种春性品种。早稻直播以清明前后晴日播种;杂交中籼以4月中旬或5月5~15日播种为宜,将扬花期安排在暑前或秋后;晚粳晚熟品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播种,中早熟品种6月上中旬播种,不宜迟于6月20日。早稻后茬“早还早”播种不宜迟于7月25日,同时播前进行催芽,提早出苗。
3.2.4 配套生产基础条件 为提高生产能力与灾害防范保障,经营主体应加强生产基础建设,保证生产水源充足、路渠通畅、动力排灌设施配套,病虫草害防治器械与人力齐足,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快速排除致灾因子,及时开展救护。
3.3 以健壮栽培预防灾害
3.3.1 根据品种熟性合理安排播种期 庐江地区小麦以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播种为宜。播种早前期生长旺盛、茎叶可溶性物质积累少,播种迟苗体弱小,遇前暖后寒容易发生冻害。杂交中稻播种期以抽穗时间确定,将抽穗扬花期安排7月25日前或立秋后,晚稻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9月26日前。
3.3.2 科学运筹肥水 通过配方施肥,按照稻麦各生长期营养需求,适时适量提供肥料营养,做到以水调肥,生长期间科学运筹肥水,确保以肥水调控植株素质与群体质量。
3.3.3 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按照植保防治策略,及时科学防除病虫草害,减少病虫草对稻麦胁迫影响。水稻除草遵照“一封二杀三补”原则,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降低对植株生长影响。稻麦虫害防治遵循:预防苗前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病害防治以栽培预防为主,辅助化学防治。
3.3.4 加强日常栽培管理 做好沟渠配套,增强旱涝灾害防御能力。水稻播种前配套丰产沟及围沟,利于管水控肥、调控稻株生长。麦田配“三沟”,以备阴雨时段及时排涝降渍,排除渍害对小麦根系影响,越冬期、孕穗、抽穗及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冬季防冻、灌浆期预防干热风逼熟及早衰发生。
3.3.5 灾后及时科学开展救护 (1)加强极端及急变天气监测,对作物应激反应做好预测与检查,早发现早救护,减轻灾害影响程度。(2)及时排除致灾因素,停止灾害因素持续危害。旱灾在条件允许时尽早进行灌溉,涝灾及时排水露田降渍,杂交稻高温热害来临前及时深灌降温,小麦在寒潮或灌浆期干热风来临前沟灌增墒。(3)加强肥水管理促恢复。根据灾后作物恢复生长营养需求,及时补施肥料,同时做好水份管理,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和根系活力恢复。(4)灾前灾后使用生化制剂开展预防与救护。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形成对逆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可以通过健壮栽培、增施磷钾肥、使用生化制剂等途径加以锻炼、增强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其中,通过科学运用调节剂进行有效诱导,施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脯氨酸、甜菜碱、腐植酸等作物营养物质,可以高效预防缓解逆境对作物产生的伤害。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针对稻麦高产和抗逆需求,研制“吨田宝”系列抗逆增产剂,通过科学组配多种调节剂和营养物质,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多年多省多点开展试验示范,表现抗逆增产效果显著。吨田宝、碧护及含芸薹素内酯、海藻酸、腐植酸(黄腐酸)等生化制剂,在稻麦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科学使用2~3次,能够有效起到防灾减灾增产作用。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