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疲劳恢复方法探析
2017-03-09刘天行许庆峰
刘天行++许庆峰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体育舞蹈是新兴运动项目之一,良好的恢复程度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孩子的兴趣,本文的结论是:按摩恢复法对于处于运动疲劳状态的青少年拉丁舞练习者是效果最好的恢复方式。
关键词 疲劳恢复 广德县 青少年
一、实验结果与分组分析
根据统计学分析,各组受试者之间各项基本数据P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故可认为各组受试者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分组合理。在实验前均反复要求受试者在24小时内不得进行任何剧烈运动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实验前确保所有选中的受试者没有运动损伤和疲劳积累;受试时间定为早上9点开始,极大的避免了外界的干扰因素。本次实验数据基本真实可靠,可以反映真实情况,达到实验目的。
二、纵跳摸高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纵跳摸高是对下肢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故选择纵跳摸高作为对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下肢疲劳恢复研究的测试指标。本组实验要求学生手臂要伸直,不能垫脚尖。
在实验之前,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及经过2小时的高强度拉丁舞训练后四个组别的男女生平均成绩,根据SPSS计算得出P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故可认为4个组别的受试者的下肢基本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上,训练后的疲劳状况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
经过半小时的分组休息和1个小时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P小于0.0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
可以看出,按摩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拉伸恢复组和积极休息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略好,但是没有按摩恢复组好。这说明按摩恢复法对于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下肢疲劳恢复具有最佳的作用。
三、握力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往研究可知握力是对上肢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故选择握力作为对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上肢疲劳恢复研究的实验运动。本组实验要求学生手臂要伸直,必须每次均用右手,手臂要尽量贴近躯干。
在实验之前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及经过2小时的高强度拉丁舞训练后四个组别的男女生平均成绩,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可认为4个组别的受试者的上肢基本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上,训练后的疲劳状况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
经过半小时的分组休息和1个小时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P小于0.0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
可以看出,按摩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拉伸恢复组和积极休息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略好,但是没有按摩恢复组好。这说明按摩恢复法对于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上肢疲劳恢复具有最佳的作用。
四、背力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背力是对躯干能力最好的体现之一,故选择背力作为对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躯干疲劳恢复研究的实验运动。本组实验要求受试者两脚尖分开约15厘米直立在背力计的底盘上,两臂和两手伸直下垂于同侧大腿的前面,使把柄与两手指尖接触,以此高度固定链长。测试时,受测者两腿伸直,上体略前倾(约30度),两臂伸直,紧握把柄(手心向内),用最大力气向上拉。
在实验之前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及经过2小时的高强度拉丁舞训练后四个组别的男女生平均成绩P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故可认为4个组别的受试者的躯干基本能力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上,训练后的疲劳状况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
经过半小时的分组休息和1个小时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对照组、拉伸恢复组、按摩恢复组、积极休息恢复组四个组别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绩P小于0.0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
可以看出,按摩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拉伸恢复组和积极休息恢复组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略好,但是没有按摩恢復组好。这说明按摩恢复法对于青少年拉丁舞业余训练躯干疲劳恢复具有最佳的作用。
五、结论
(一)按摩恢复法对于处于运动疲劳状态的青少年拉丁舞练习者是效果最好的恢复方式。
(二)在没有条件进行按摩恢复的时候,拉伸恢复是很好的恢复方式。
(三)老师应当注意自身上课时候的放松方式,不应在课程结束后直接下课不予放松。
参考文献:
[1] 寿文华,魏春雷,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3.
[2] 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3] 陈永琛.大学生如何恢复运动疲劳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4):151-152.
[4] 吴绍明,周智杰.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93-94.
[5] 赵中华.体育运动中神经—肌肉疲劳研究的新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