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2015-09-29邓钥琼

艺术评鉴 2015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邓钥琼

摘要: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流行音乐一经问世,便被打上了许多现代化的标签——“娱乐”、“商业”、“时尚”、“前卫”等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和一种新兴文化,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与沉淀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碰撞融合。其中,以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词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以改编次数最多、类型最广、时间跨度最大被视为中国流行歌曲中古典与现代融合的经典之作。文章拟将邓丽君、王菲、张远演唱的三个版本的《但愿人长久》分别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三个版本的歌手演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动机,来阐明中国流行音乐“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主题的内涵及意义。

关键词:古典与流行 传统文化 意义阐释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流行音乐一经问世,便被打上了许多现代化的标签——“娱乐”、“商业”、“时尚”、“前卫”等等,这些标签既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总将流行音乐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中国,无论是出于民族排外心理还是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流行音乐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这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对上海时代曲的打压与八十年代对《乡恋》的抨击与封杀便可见一斑。在这种打压的大环境之下,流行音乐生产者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这种兼具现代特色与古风古韵的流行歌曲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体系、开阔了流行音乐市场,更为流行音乐在中国的顺利发展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

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最具代表性。从时间上看,自二十世纪上半叶起,就有作曲家以该词为歌词进行创作,并且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至今这种创作都还在继续;从风格上看,《但愿人长久》涵盖了艺术歌曲、抒情歌曲、流行歌曲等不同的风格;从影响力看,《但愿人长久》大都由各个歌唱领域或者各个时期非常知名的歌手演唱(如:杨曙光、邓丽君、王菲等),受众非常广泛。文章拟将邓丽君、王菲、张远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分别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三个版本的歌手演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动机,来阐明中国流行音乐“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主题的内涵及意义。

一、邓丽君版《但愿人长久》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陆政策的放宽,台湾与大陆在文化艺术方面开始相互交流影响,由台湾著名作曲家梁弘志编曲,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在这种契机之下流传大陆,并且深受听众的喜爱。作为原唱者,邓丽君从“情”、“声”、“字”三方面完美地诠释了这首歌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古人唱歌兼唱情”的说法,情感表达是音乐艺术的主要功能,邓丽君在演唱《但愿人长久》这首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是苏轼在一个中秋夜所作,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世间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旋律主要建立在中高声区,伴奏主要是钢琴,给整首歌曲营造出一种清冷之感,运用的是4/4拍这种规整且缓慢的节奏,不仅将词人对话明月、月下起舞、斗转星移等画面娓娓道来,歌者经过前面的情感铺垫使自己的内心与乐曲融为一体,最终音意交融,整首歌曲唱起来气韵悠远,柔肠百转。如果说“唱情”赋予了这首歌曲感人的力量,那么“唱声”就是让听众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媒介。众所周知,邓丽君对气声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气声是一种声音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技巧,在这首歌曲当中,邓丽君并没有过多地炫技,而是在一些高音和长音时运用气声,使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声音的亮与暗、强与弱,也能减少换气带来的停顿感与突兀感,从而使自己的演唱连贯圆润、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感染力,并且使得邓丽君的演唱能在你的耳畔忽而缥缈、忽而实感,就像真的自由穿梭于天堂人间那样。另外邓丽君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无不体现了歌曲演唱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歌唱性和生动性,颤音的适当运用也为她在表演这首歌曲时增色添彩。

邓丽君以《但愿人长久》为代表的专辑《淡淡幽情》共有十二首歌曲,并且全部以唐诗宋词作为歌词,筹划了近两年半的时间终于面世。专辑设想是由香港企业家谢宏中所提出,关于此事,谢宏中说:“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邓丽君),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那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通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谢宏中这种以“古诗词入歌”的想法在遇到邓丽君的前一年就萌生了,只是鲜少有人支持看好,他在各种场合表演也并没有受到追捧。这就说明,这种音乐创作的思想是违背了当时社会音乐创作的主流思想,并且没有很大的市场。但是,一群热爱古典文化,并将发扬古典文化视为己任的音乐人还是耗时近两年半的时间完成这张意义非凡的专辑,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可以说是一次音乐界冒险的成功,这张唱片的特殊且冒险之处在于以一种独特而前卫的手法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脉动,让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古老中华民族的温柔情怀。同时,这种刻意忘却流行,把商业放在其次的大胆尝试,这种古今结合,重点借助古典树立新乐风的手法,都显示了这张专辑的前卫和与众不同。这也就为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赋予了更加不可超越与复制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音乐创造者成功引领市场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让中国古典文化重焕生机的魅力;这种魅力更是一种新的音乐风尚从“无”到“有”的魅力。

二、王菲版《但愿人长久》

1995年,在华语歌坛风头正劲的王菲推出了一张翻唱专辑《菲靡靡之音》,其中的《但愿人长久》作为专辑中的大热歌曲,常常被拿来与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进行比较。作为向偶像致敬的一首作品,王菲在翻唱《但愿人长久》时既希望摆脱已有的歌曲设定,但是又希望保证“曲”、“唱”与“词”能高度统一。作曲基本保持了邓丽君版本的原曲,但是在伴奏上加大了弦乐的比重,将钢琴的比重减少,以此来配合王菲空灵缥缈的嗓音。在演唱方面,王菲放弃了自己几乎所有的演唱技巧,唱得极为认真质朴却又动人心弦,对于一首曲调简单且珠玉在前的歌曲,如何既唱出自己的风格又让听众觉得“好听”,在别的歌手看来的确是个难题,但是王菲凭着扎实的演唱功底与天生的乐感,在保留了原词意境的基础上,适当运用颤音与气音,将整首歌曲演绎得如梦似幻、超凡脱俗。但是,笔者认为,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更像是一个不属于人间的仙子站在云端的歌唱,虽极具欣赏性却少了邓丽君版本的感人至深。

《菲靡靡之音》从专辑名称到翻唱者王菲都给流行音乐受众一种拒绝墨守成规、拒绝追逐风尚的感觉,其实不然。九十年代中期,欧美流行乐坛开始盛行向歌坛前辈致敬的翻唱风,1995年,香港著名女歌手关淑怡推出了一张经典老歌的翻唱专辑,随即,王菲及其制作团队也开始筹备翻唱专辑,原本专辑还打算收录一首王菲与邓丽君合唱的歌曲,但是在专辑录制一周后,从泰国清迈传来了邓丽君已故的噩耗,两位天后同唱一首歌的计划作罢,但专辑如期完成,并且大受追捧。从《菲靡靡之音》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以及在不同国家、地区销售时做的调整可以看出,这张专辑没有放弃对欧美流行音乐的跟风,更加没有放弃对市场的追求,专辑中大热的《但愿人长久》也没有承载邓丽君版本弘扬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责任。专辑的成功代表的是王菲个人演唱事业的成功;流行音乐生产者商业操作的成功;中国流行音乐又一次“跟风潮”的成功。

三、张远版《但愿人长久》

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不断本土化的探索追求,中国传统音乐与流行越来越频繁地碰撞融合,张远演唱的京剧版《但愿人长久》就是我国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一个作品。首先,从这首作品的伴奏乐器来看,有吉他、木吉他、键盘、鼓、贝斯等流行音乐标志性的伴奏乐器,同时还有板鼓、京胡、饶钹、大锣、小锣等戏曲常用乐器;从歌曲改编上来看,歌曲开头以京剧中老生的呐喊、花旦的高和将听众带入戏曲的氛围,歌手张远以京剧中的旦角儿装扮亮相,歌曲的前半段以女声演唱,其中插入念白,最后一段回归男声并且使用流行唱法演唱,并用钢琴伴奏结尾;从歌手演唱上來看,张远虽然是流行音乐歌手,并且曾经去到韩国进行声乐与舞蹈的培训,但是在演唱这首歌曲前半段时,张远将喉孔缩小,发声部位抬高,从而使得气流变细,使用小嗓演唱,在每一句尾音的处理上也非常细致,完全摆脱了流行歌手唱戏剧时那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他的演唱被京剧大家沈健瑾老师称赞很“挂味儿”。

张远京剧版的《但愿人长久》首次亮相是在戏曲综艺节目《国色天香》的舞台上,在韩流与喜剧综艺蔚然成风的电视屏幕,《国色天香》这种用中国传统文化做底色的电视节目实属少见,所以一经播出就受到戏曲界与音乐界的一致好评。但是,面对这个消费过度的时代,也不禁让人思考《国色天香》作为一档戏曲综艺节目是否也在靠消费传统文化来博取眼球呢?著名娱评人舞美师是这样评价这个节目的:“首先这个节目创新与其他节目不大一样,大多数节目都是‘老酒用新瓶来包装,用新的模式包装节目内容,而《国色天香》相反,它是内容创新,流行歌曲改成戏曲风,观众第一次接触到这样别出心裁的节目,感觉很新颖;此外,它不同于传统的戏曲节目,娱乐性和话题性上更强烈些,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其收视率就很高。”笔者认为:《国色天香》这种电视节目的存在其实是传统文化和电视节目相互“借力”的一种表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京剧版《但愿人长久》被创作出来是为节目服务,《但愿人长久》以及其他流行歌曲改编并且表演成功才是节目的成功,为此,节目组邀请到各种戏曲曲艺表演大家以及编曲大师,为明星训练身法、改编歌曲,服装之精美、妆容之精致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而节目成功也代表着这些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张远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被《国色天香》节目选中后,开始好好的钻研一些戏曲相关的资料,自己也真的有下功夫去看偶像梅兰芳的纪录片,包括京剧演变的历史。感觉中国的戏曲确实在这个年代被年轻人淡漠了,尤其像我这样‘80后都不算太年轻的人,对戏曲的情感非常多,但是了解并不充分。所以说这个节目让年纪更大的人回忆过去,年纪小的人去了解我们的国粹。”从以上两组谈话我们发现,戏曲曲艺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为电视节目增加收视率的同时,也在通过大众媒介这种传播渠道以更多样的形式传播,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通过上述三个版本《但愿人长久》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生硬到游刃有余,并且逐渐找到了一种和谐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共存。这代表着“古为今用”的流行音乐生产实践从未停止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停止对流行音乐“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主题的思考,当现用方法的效力与影响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时,我们该如何做才有利于流行音乐吸收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遗产,从而创新观念、增强底蕴,进而增加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原创性与竞争力?这是作为流行音乐研究者必须一直思考的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古典风”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阐释,项目编号:CX2015B516。

参考文献:

[1]王洪兰.浅谈邓丽君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的风格特点[J].音乐大观,2014,(07).

[2]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构建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J].歌海,2012,(04).

[3]王苏芬.演唱古典诗词的体会[J].中国音乐,1987,(03).

[4]周兴杰,唐赛男.论戏曲与流行歌曲的融合[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02).

[5]杨玲.苏轼《水调歌头》歌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蹒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百鸟朝凤》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