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的审美取向

2015-09-29赵占元

文艺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文化

○赵占元

民间艺术的审美取向

○赵占元

古老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矿藏,厚重的历史积淀,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历经漫长的演化发展,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传统、审美风尚。这种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自然主义文化情结,可以追溯到更加古远的年代。并体现在先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和技艺中。无论在宫廷与民间,这些古老的文明也强烈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为现代的文化创造与延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明密码与各种信息,形成了浩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一、民间艺术蕴涵的文化价值、传统观念与精神要素

1.尊崇自然、天人合一、求和向善的文化思想

尊崇自然、天人合一的儒道文化立场,作为古老东方哲学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东方艺术的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在中国,儒道的哲学思想早已植根于东方文化艺术的血脉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诗人文豪名家辈出,孕育了自己的独特审美风尚。寄情自然的山水画、托物言志的花鸟画,自由而充满想象的民族、民间艺术。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装饰品,中国因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浩瀚、博大精深,民间艺术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中国文化在民间普遍信奉和追求:和谐圆满、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福禄祥和的价值取向,美观实用又兼具趋利避害的精神功能。①宫廷与民间艺术虽然有雅俗之分,但在精神文化层面却一脉相承。亲近自然、求和向善。更符合东方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心理,这是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延续的基础。

考察民间艺术我们发现:每个符号、每个图形有其历史渊源。任何发明都会在民间迅速普及,传统中国纹样的图案形式讲究:对称、平衡和图案的连续性,其中暗含了群居生活的安定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有延续和繁盛的精神联想。审美上,重复与秩序,代表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视觉上,充满音乐的节奏感;结构上,虽然简约却蕴涵着独特的意向性、象征性、装饰性、化情为物、借物传神,早期先民在彩陶纹样中以富于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人类对农耕生活的依赖。象形文字和动植物的提炼夸张、变形,可能来自于对植物的崇拜。“民以食为天”,农耕渔猎是每天的生活和生命延续的根基,人类离开动物是不可想象的,那是与他们的生活朝夕相伴、生生不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尚未分化的社会形态中,人们并没有忘记以拙朴、平实的绘画语言和民间工艺,记录他们生存的历史。以实现抚育、教化的多种功能。事实上中国的古老文化符号是人间情感交流的方式和心灵对话的语言。这是早期人类为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做出的贡献。

至于图案的表达,同时兼具语言功能,又具有更为丰富的联想。太阳纹、云尾纹、波浪纹、饕餮纹、三角纹等构成了古代器物独特的经典样式,对图形语言的理解诠释,源于自然启发中的发明创造,都是远古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民间艺术的真正传承主要来自于民间艺人与工匠。究其根源,还是人们在闲暇之余对精神生活、信仰、审美方面的需要。世界上最精美的彩陶、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玉器、石雕、青铜器,还有失落于西方的壁画,一直备受世人瞩目。东方先民对天地自然、鬼神仙境特有的理解,使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古以有之的制陶术、青铜冶炼技术,对天然材料的运用也发挥得相当完美。对艺术符号语言的运用充满睿智。无论迎新嫁娶、丰收年景、新年祈福,常以寓意谐音手法相互联系,其中蕴涵着民众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盼和祝福。求和向善、和谐亲情成为华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延续的根脉。

2.礼仪、教化的功能、节庆民俗、寄托的美好愿景

民间美术不仅是民间审美的表达方式,还与他们的文化立场、人生追求密切相关,承载着文化、道德和社会功能,民间艺术寓教于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具有欣赏、审美和教化的实用功能。②为民俗学家们研究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构成自身存在的价值。中国民间图式中的每一种纹样、元素、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记载了各民族间的文化情感交流。民间艺术,语言上充满象征和寓意,造型上简单淳朴、夸张变形,色彩上以主观和象征表现为主。民间图式不仅仅是各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还展现了不同民族生活的民俗风情。宏观看,一年之中四时八节都离不开民间艺术。从个体看,民间艺术伴随着我们的人生历程。因此,各种简化变形的人物、花鸟、动植物图案,在民间艺术的寓意中都有着独特的精神指向。对文字的演绎、图案的表达充满联想,穿越了历史被世代传承。特别是汉字被图形化,更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智慧密码。如:“福”字的各种图案化写法、“双喜”的变异、类似于汉字的吉字的多重复合。寿字的装饰性变化、商字在徽派建筑的门庭间,具有典型的象征意味,寓意富甲一方。传统文化中普遍认为,只有家庭团圆,和睦相处,才能平安纳福、延年益寿。中国人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德以孝为先。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乃民愿所向。民间的剪纸、窗花、楹联表现了民间对四时八节、辞旧纳新的世俗文化心理。体现民众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荷包、护身符都要饰以图案,成为表达亲情爱意的信物,民间广为流传的扎灯笼、糊风筝、家具木雕、民间图式千姿百态,满载情感寄托。

从样式上,民间艺术强调均衡对称、好事成双:双喜临门、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蝶双飞、莲花并蒂、风月牡丹,都有吉祥圆满的美好寓意。如在传统题材中的龙、凤、麒麟等,花卉中各种花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的象征手法,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自作裁剪,程式化的变异,形式愈加丰富。尤以民间剪纸显得更为传神而精彩。中国民间艺术中,动物的视觉符号有特殊的含义,充满了原始神秘色彩。而且大多数图式是吉祥的含义,数量多、面积广。传统的家具雕刻、屏风装饰以吉祥图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种动物成为民间的图腾符号,动物造型经变形处理,在建筑的屋檐、陶艺及各种工艺品中经常出现,牡丹、喜鹊常出现在民间剪纸中,以大红的色彩、图底互衬的形式,寓意吉祥富贵。十二生肖在民间各具神采,被表现得写意传神、意味盎然。民间的剪纸,造型凝练对称略带夸张,成为婚嫁迎新、平安祝福的美好象征。民间泥塑、泥人在传统匠师的技艺中,集传统技艺与装饰手法之大成,神完气足、浑然天成,表现上更加直接。从京剧脸谱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都是以情化物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恣意的艺术表现手法。③此外,彩陶上的纹样、彩瓷的画工、门神石雕、木刻刺绣、中国结、护身符,都以某些独特的“意象物”作为内容,并逐渐风格化。借以传道,喜庆吉祥的审美意象,可以说: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岁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忠义重情、厚德载物、礼仪文明的理想追求。民间艺术因题材涉猎广泛,有浓郁的生活色彩,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自古以来,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互不相关,画论、画理也常有潜移默化的借鉴与参照。体现了高层与世俗文化的联姻,与曲高和寡的文人画相比较,民间艺术留下了更多的朴素而意味深长的文化资源。

二、民间符号、地域民俗、人文风情的生动演绎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西藏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达斡尔人的服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刺绣结合装饰工艺,装饰纹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寓意。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也是创作的重要素材,各种精湛的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意在民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作为艺术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将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自然本身并非艺术,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命体验,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南方,民间工艺特色浓郁,例如石雕、砖雕、浮雕,其根基发源于民间,虽然形式朴素却极富创造智慧和工艺之美。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蕴藏在雕梁画栋之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徽州三雕早已名扬天下。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饰以雕刻的地方极为讲究,形象与色彩皆自然得体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别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与奇花异草、来自民间的传统,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美学特征。浓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融化在整体环境之中,白墙青瓦、古朴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历经工匠打磨雕琢更为华美典雅,身临其境,令人留连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旧浮雕,构筑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令人感叹!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风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从自然天成的环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总是和建筑雕刻浑然一体自成格调,民居的前庭后院饰以庭园植物、花草,粉墙以砖雕,石雕、花窗为装饰,⑤石砖铺地,曲径通幽。马头墙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形式独特巧夺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诗意的田园,显示出园林化的格调,达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浓郁的地域的民俗风情,也是木雕中题材内容的来源,即便是人物为主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精华,汲取了山区古老村落独有的灵秀气韵。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瞩目,雕梁、斗拱、门廊、窗棂、均以平雕、浮雕、镂雕作装饰,恢弘而大气。内容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或以戏文故事借物喻人。祥兽蠢蠢欲动,方寸之间寄托着达官仕子踌躇满志的情怀抱负。其中狮子象征飞黄腾达、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孙繁盛。枕和蝙蝠象征着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门楼多以水磨青砖、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酷似汉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书斋、内堂高大,门窗为镂空雕刻,工艺繁复精巧。早年内院串通,据说可以穿堂入户雨不湿杉。小溪沿山脚由东而西、弥漫着青灰色调,红灯高挂、古韵犹存,极为赏心悦目。邻里旅人谈古说今,伴着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

流连于古镇西递,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园、流水人家、胡氏宗祠、应福堂、老屋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檐角飞翘、处处独具匠心。⑥徽派经典结构样式其实都源自于民间艺人的杰出智慧与发明创造。

三、民间艺术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与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结,却深入民间,衍生为各种文化形态。以对神灵的尊崇与供奉、祈愿,获得神灵的保佑庇护,在民间建有大量庙宇、传播教义、朝圣祭祀表达民间信仰等。民间艺术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民间艺术并非宗教艺术,但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民间艺术中有众多的题材内容与宗教有关。佛教故事内容大量留载于世,包括建筑、祠庙、浮雕、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建筑墙饰和工艺品,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龙门、永乐宫、法海寺等代表作,都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寄托着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壁画的宗教内容主要是表现佛祖的修行历程、佛法记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获得超脱,令信仰者顿生修行信念。风格上往往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色彩华美、画工精湛。据学者研究考证:敦煌壁画乐舞包括天乐和俗乐。天乐寄托对天国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华,俗乐表现了世俗世界的欢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⑦实际上,宗教作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但作为文化传统,在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中也传播“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因此在世俗社会影响深远。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历代的工匠、画师以想象和智慧为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早已突破了民间画工与艺术家的界限。

建筑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形式,门庭寺院在民间的广泛设立,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纳福的场所,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构件的铺排组合、美化装饰,屋檐斗拱、瓦当门楼、匾额砖雕、风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都有特别的讲究。民间艺术的祭祀供奉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们往往按照传统的规范样式进行创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设色、装饰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在民间各类神像家喻户晓,民间艺术中的宗教题材,所表现内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传民间的原始宗教、他们或来自于图腾崇拜、祖先信仰,或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神话名录的经典传奇,又结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容极为丰富,天地神灵与人生活有关的神祇在民间广为祭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民间艺术也出离宗教藩篱、转向世俗化,强调实用功能装饰效果与审美效果。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四、解读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

在理论总结、梳理后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念决定形态,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支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伦理观念持续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丰收、吉祥的精神气象。深入到汉族吉祥文化印记中。在持续的演绎发展中,编结了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民间的各种造型元素都有发源的根脉,可谓意味深远,从普遍意义上,龙被喻为告天命者,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文化的精神图腾。龙凤呈祥代表天地之间阴阳调和,每逢年节,舞龙、舞狮成为汉族独特的人文景观。饕餮被喻为神界的主宰,来自于兽首纹样的复合变异,象征统治者的威严,在商代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这类复合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绽放异彩,表达了庄严、狞厉之美。石狮被誉为神兽,狮的造型庄重威严且成双成对,作为宫廷宅院的重要装饰,昂然肃立驱邪镇宅。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民间信奉佛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成为民间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鸟虫鱼、装饰手法蕴涵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饰以彩漆做旧更加天然古朴。鸟和鱼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在各种艺术与题材中都是民间热衷的主题,鱼的造型被民间艺人表现得情态跃动、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技艺传承的传奇故事,不断演绎变幻,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来自民间百姓的平实生活图卷,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图式信息。这些元素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号特有的内涵。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图示语言,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示,对今天的艺术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间艺术蕴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价值观,充满人文关怀,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

五、保护与发掘——关于复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代表人类和宇宙的存在对话的方式。传统文化,视天地、自然为同一的系统,涵盖了宇宙的本源,阴阳互调则万物循环。大千万物,为艺术的视觉联想提供了无限可能。民间元素中的金、木、水、火、土,宇宙的日、月、星、宿。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植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性。此外,均衡对称法则,四平八稳的布局,散点自由复合的组合形式,线性结构的美学特征,都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与西方有很大差异。民间艺术在内容上,往往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加直觉、保持着清新、隽永、朴素的风格。著名壁画家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这种生动质朴的原发性,反映出民间对情感、审美与普世价值的追求,对生活与劳动的赞美,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岁月和历史。人类创造的智慧在民间得以发扬光大。考察民间艺术的图式语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精神要素,民间艺术既富于动人的生活情趣,又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造型,通过剪纸、陶塑、泥塑、刺绣、布贴、染织等工艺独特形态各异的表达方式,获得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斑驳的艺术手法涵盖了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语言,为我们广泛的参照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民间艺术秀外慧中、兼收并蓄,在造型元素、形式符号、艺术手法与上层文化一直存在着潜移默化的生动联系,世俗与上层之间相互契合,促成了彼此的交流与融合。在漫长的演进中,形成浩瀚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从古至今,很多的艺术大家都曾得益于民间艺术的丰厚滋养。齐白石、黄宾虹、吴冠中等大师都曾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从中汲取营养,提炼造型新意。基于传统文化的广袤资源、厚重积累,民间艺术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纵观民间艺术素材,可谓洋洋大观,生长于民间也应该在民间得以发扬传承。在我们的创作中,要充分借鉴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在结构样式的设计中表达民族精神、满足民族审美习俗和情感需要。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但常被我们忽视,如最早考察敦煌、莫高窟遗迹的是西方学者。我们的民间剪纸工艺也受到世界的关注,仅就图案来看,中国的纹样就是一部文化史,从大自然的各种形态、植物的叶脉、动物的变形中可见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和智慧的结晶。象形文字、甲骨文、铭文、彩陶、青铜器、玉器,都以精美的纹样作为装饰。太阳纹、云尾纹、饕餮纹、龙纹、鱼纹、蛙纹等构成了古代器物独特的经典纹饰图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杰出贡献。文化的演进必然有其历史渊源,是古人从自然生活的观察中提炼而成,经过长期发育演变,成为具有审美寓意的“程式化”符号并延续至今。即使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也无法打磨其光彩。这些应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我们当对此抱以敬重。民间艺术的散落流失令人感叹,建筑、民居、远古工艺的传承保护令人纠结,必须意识到: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延续。

在当代,虽然现代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材料、观念的冲击,文化的对流、思想的碰撞、精神走向的困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时为了创新就要否定一切,有时很失落,这是源于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我们要以理性的眼光,摆脱功利化、商业化的导向,克服浮躁心理,深入思考“民族性”的问题,艺术的精神归属问题。凝聚保护传承意识,承担起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些珍贵的资源不可再生,亟待传承保护。应该说依然任重道远。要从灿若星河的民间传统文化中,汇集前人的智慧,探本寻源、化古开今,传承、创新、发展,并为此付出坚实的努力。失去民间艺术的广袤资源,创作的内生动力就会枯竭,我们也将失去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①周丽娅,陈彦穆《织绣色彩文化解读》[J],《安徽文学》,2013年第2期。

②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

③赵占元,杨恭胜《民间艺术资源在壁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第22期。

④徐茜《浅谈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艺术价值》[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第A18期。

⑤张俏梅,齐皓《徽州三雕的文化解读》[J],《科技信息》,2008年第9期。

⑥引据作者多次在徽州宏村、西递古村落写生考察,曾撰写一篇“西递情结”的学生画展序言,文章记述了对徽州文化的历史风貌、民居雕刻、人文风情的亲历考察笔录。

⑦符号《敦煌壁画舞蹈形象摭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民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