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5-09-29禹倩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禹倩(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0)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研究
禹倩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贵州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群山围绕,自古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多达33个少数民族,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等原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侵袭,导致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受到影响。该文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探讨和分析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所遇到问题的原因,探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部高原,是我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多姿多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冲击,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已经消亡或处于面临消亡的边缘。该文在对此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保护此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的危机
1.1社会现代化发展形成的冲击
首先,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少数民族体育失去了寄托的环境和条件,走向消亡。例如,黔东南境内的“挑扁担箩”比赛。扁担箩是早前南侗人民收割后用来搬运劳动成果的工具,每当逢年过节就把它作为一种比赛项目,但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道路得到改善,大多数人都选择用车或其他的交通工具来代替扁担箩,导致其日渐消失。其次,科技的发展使手工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接触到外来的娱乐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开始慢慢的被更具娱乐化的现代体育娱乐方式所替代。
1.2现代体育广泛普及形成的冲击
伴随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动和兴盛,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外来的体育文化正在引领着世界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主流的体育活动,黔东南现苗族侗族自治州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现代体育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健身观念。当传统体育活动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人们就更愿意去参加和接受外来的体育文化,从而逐渐淡忘甚至遗弃自己民族的体育文化。
表1 1980—2010年现代体育在黔东南的普及和黔东南传统体育的消失的对比
分析表1从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减少与现代体育文化普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现代体育不断的被黔东南人民所接受,但1980年之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未受到严重冲击,但随着发展,各种现代体育项目更加广泛的普及,现代体育文化逐渐取代了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别是到了2010年,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消失了一大半,这种形式十分严重。根据黔东南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被记载,但随着篮球、乒乓球、足球等等更贴近大众、更具有趣味性的现代体育项目的推广,使得一些趣味性和科学性都不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替代或消失,比如:砍彩、打花脸、八人秋等等。这些本来就当地就开展不是很好项目一旦受到冲击大多就无法传承下去。
1.3缺乏传承载体形成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地区都有着不同存在形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语言文字不完善而没有文字记载,大多数都是以“传宗接代”式的形式存留下来的,现如今我们能查阅到的相关文字资料是一种调查和整理的过程,而且大多数是在有关部门的资料库或散见于少数民族的相关史料记载、杂志、报刊和有关书籍之中。“口头传授”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承自己体育文化的一种最主要方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如侗族摆鼓节中的“摆鼓舞”,它是生活在彦洞乡瑶白村的人民,每年农历六月六祭祖而举行的一种体育活动,但因为侗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而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读书或务工,导致很多不利的传承现状出现,所以,这种缺乏传承载体的状况很大程度制约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表2 2000—2008年期间瑶白村外出务工年轻人和在家传承体育文化的人口比较
分析表2,随着近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界内的那些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外出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在家接受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无人传承这样一个境地,根据锦屏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石彩艳介绍,就目前在黔东南境内而言,像瑶白村这样缺乏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现象不断加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到目前为止从未受到过的危机。
1.4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冲击
经济与体育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规模与速度,经济限制着体育资本投入、体育场地建设以及体育规范化、科学化改革的水平。首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全国而言处于贫困、欠发展地区,眼前急需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建设问题,所以在体育这一块不受重视;其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赖以生存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以及环境条件,当经济条件满足不了人们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时候,体育自然就被遗忘;再次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本身就缺乏一些组织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经济保障就不能更好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发展。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面正在临着严峻考验,它受到各方面因素严重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社会现代化发展形成的冲击、现代体育广泛普及形成的冲击、缺乏传承载体形成的冲击以及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冲击等等。虽然不少对学者专家对少数民族传承体育文化都有深刻的研究,然而传统文化的流失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它不是一朝一夕存在的问题,更是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所以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刻不容缓。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对策思考
2.1开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路径
2.1.1国家和当地政府是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决策者
由于黔东南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当地而言,国家的主要政策是加强经济开发,改变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容易被忽略,或者由于盲目的追求发展,而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保护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所以国家和当地政府要给予更多的针对性保护政策;在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让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并存。
2.2让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学校体育路径
2.2.1将传统体育文化带入校园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在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这是摆在教育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学生健康必须得到解决,那么体育自然由过去的不受重视变成现在的主要授课学科之一。然而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与健身性,将它带入校园体育课既能满足其锻炼的健康性,也能满足自身的传承性。首先,在黔东南地区,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所以无法满足现代体育课的正常上课,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少已身体练习为基本活动手段,在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有助于人生理机能的提高,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所以,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带进校园,正好能弥补这一不足,而且还能将本身的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例如:侗族的“打陀螺”它是用鞭子鞭打陀螺,让它旋转与另外一个想碰撞,将另一个击倒获胜的一种游戏,可以发展手臂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苗族的“踢草毽子”等可以发展腿部力量还有柔韧性等,都是学校体育的良好素材。其次,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备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农村学校开展的同时,可以将它带到城镇和小城镇学校体育中去。学校体育教育力度得到加强的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弘扬与普及。从传承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传承的重要纽带,而学校给传承创造条件。
2.2.2科学选择适宜学校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在对项目的选择上,要选择其中具有教育意义、操作性强、娱乐性、参与性以及健身性强的体育项目。因此,不同地区要对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具有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和锻炼意义的项目;将现代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比较和融合,借用现代体育的管理方式在保留其少数民族自身独特价值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性的改造,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在学校中扎根并广泛的开展。比如高脚竞速、板鞋等。这些都是具有较高的价值,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勇敢刻苦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2.2.3以体育教师为传统体育传授媒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传授者是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成功与否。从中能看出,只有加强教师对传统体育项目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才能充当“传授者”这个责任,才能更好将传统体育健康的弘扬发展下去。
[1]芦平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2):14,15-17.
[2]刘坚,徐长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9(6):34-36.
[3]杨元英.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96.
[4]温佐惠,陈振勇,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8(2):14-18.
[5]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论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80-581, 593.
[6]张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学校体育路径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2(3):110-112,128.
[7]张利洁.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调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4-48.
[8]冯霞.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新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1):94-96.
[9]王洪珅.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冲击与调适[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77-78,94.
[10]沈丽玲,林蔚.试论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3(2):107-109.
[11]周爱传.略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4):11.
[1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4):164-165.
G8
A
2095-2813(2015)01(a)-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