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三种吸痰方法的效果比较
2015-09-28杨连招胡艳宁马秋平卢洪霞覃惠娟
杨 永,杨连招,胡艳宁,吴 彬,马秋平,卢洪霞,张 瑛,覃惠娟
(1.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三种吸痰方法的效果比较
杨永1,杨连招2,胡艳宁3,吴彬1,马秋平1,卢洪霞3,张瑛3,覃惠娟3
(1.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530011)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在综合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浅部吸痰组、深部吸痰组和浅部+深部吸痰组3组,观察比较3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痰鸣音改善、吸痰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与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比较,浅部+深部吸痰组在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吸痰后痰鸣音方面改善最显著(P<0.01);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和痰痂阻塞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应用浅部+深部吸痰法有利于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吸痰次数,从而改善缺氧状况。
吸痰;人工气道;机械通气;重症医学
在经鼻气管插管给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气道管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因素,而排痰又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人工气道的建立,会使患者会厌失去功能,咳嗽反射减弱,再加上镇静剂、肌松剂的应用,患者气道反射性保护减弱,痰液难以排出,积聚在气道,从而易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发生气道堵塞而危及患者生命[1]。气管内吸痰是一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会导致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何做到既能彻底有效吸痰,又能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问题。为了给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准确的吸痰方法,提高患者吸痰效果,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本研究比较浅部吸痰、深部吸痰、浅部+深部吸痰三种吸痰方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方案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以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综合ICU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24 h的成人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神经外科患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1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5例,肝癌患者3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例,胃肠道术后患者1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6例。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部吸痰组、深部吸痰组和浅部+深部吸痰组3组,每组20例。浅部吸痰组男9人,女11人,年龄24~85 (63.9±11.2)岁;其中脑外伤、脑出血患者3例,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例,肝癌患者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1例。深部吸痰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5~85(65.7±13.1)岁;其中脑外伤、脑出血患者3例,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例,肝癌患者1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例,胃肠道术后患者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3例。浅部+深部吸痰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5~81(64.9±13.8)岁;其中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患者4例,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的患者9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例,胃肠道术后患者4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2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行经鼻气管插管的患者,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APACHEⅡ评分>10分,24 h≤机械通气时间≤72 h,持续进行心电监护,有创(无创)血压、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辅助机械通气的原因是患者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症或肺泡通气不足。
1.3排除标准行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肺部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吸痰指征 ①清醒的经鼻气管插管患者主诉憋气感,要求吸痰或者患者咳嗽、频繁呛咳;②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③呼吸机气道峰压高报警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且排除其他因素。
2.2痰鸣音改善评分标准(自拟) 吸痰前后听诊患者肺部痰鸣音变化情况,判断吸引是否彻底,采用计分法评定。吸痰后患者痰鸣音消失者为2分,吸痰后患者痰鸣音减轻者为1分,吸痰后患者痰鸣音无明显变化者为0分。
2.3吸痰方法吸痰前给予患者纯氧2 min,然后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的接头,护士将不带负压的无菌吸痰管插至患者吸痰所需深度时打开负压,左右旋转进行抽吸吸痰,吸痰结束后再给予吸纯氧2 min。
2.3.1浅部吸痰组将吸痰管深入气道,深度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即患者所用气管插管的长度加2 cm作为吸痰管插入深度(气管导管表有刻度,直接读取即可,有延长管时再加上延长管的长度)。
2.3.2深部吸痰组即用常规的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上提2 cm(测量此时吸痰管外露的长度,吸痰管总长度49 cm减去外露长度即插入气道的深度)。
2.3.3浅部+深部吸痰组按以上方法先浅部吸痰再进行深部吸痰,两者交替进行。
护士详细记录每组痰鸣音改善情况、每日(24 h)吸痰次数、日吸痰量以及吸痰间隔的时间。并观察三组吸痰时不良反应(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痰痂阻塞)的发生情况。
2.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三组吸痰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三组吸痰效果比较 (±s)
表1 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三组吸痰效果比较 (±s)
组 别 n 痰鸣音改善(分) 日吸痰次数(次) 日吸痰量(ml) 吸痰间隔时间(h)浅部吸痰组 20 0.8±0.4 9.0±0.86 1.0±0.13 1.22±0.43深部吸痰组 20 1.2±0.5 7.5±0.88 2.2±0.20 2.27±0.19浅部+深部吸痰组 20 1.7±0.5 6.6±0.75 2.5±0.36 2.43±0.17 F 15.9 42.47 176.55 103.12 P <0.01 <0.01 <0.01 <0.01
表1结果表明,与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比较,浅部+深部吸痰组在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等方面效果最佳(P<0.01)。
3.2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 (例,%)
表2结果显示,三组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和痰痂阻塞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因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道的堵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吸痰操作是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2]。适当的吸痰方法在经鼻气管插管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病程进展及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浅部+深部吸痰组在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等方面效果最佳。浅部+深部吸痰操作减少了深部分泌物在气道的停留时间,减少了痰痂形成的几率,避免呼吸道阻塞现象的发生,使呼吸道内容物充分引流,降低了气道阻力,增加了肺脏通气顺应性,增加了患者潮气量,使呼吸道分泌物清除更彻底,肺部通透性随之增加。在经鼻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初期,由于气管插管的刺激,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需要重复、多次吸痰,更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行深部吸痰[3],减轻患者症状;而浅部吸痰由于吸引管插入呼吸道太浅,只能将导管内浅部痰液吸净,深部痰液吸出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影响吸痰的效果,加大患者感染的几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为了有效清除患者气道深部的分泌物,吸痰管需要插入一定的深度,然而插入太深又容易导致气管黏膜的损伤,刺激气道黏膜,轻者出现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重者导致气道黏膜上皮剥脱、纤毛丢失以及炎性肉芽肿形成,气道穿孔,增加患者出血和感染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可能因刺激性咳嗽而出现患者窒息的情况。本研究显示,浅部+深部吸痰操作能有效彻底吸净患者气道内痰液,减少吸痰次数,延长两次吸痰的间隔时间,减少吸痰的频次,减少人力和物力消耗,降低了由于频繁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临床气道管理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适当肺泡通气量及气体交换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和关键措施,而吸痰则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操作。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应在确保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维持良好通气状况的前提下,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和痰痂形成,降低肺部感染率,使机械通气患者早日顺利脱机拔管,康复出院。常规的吸痰方法可导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增加,在降低痰液黏稠度方面效果不明显,且吸痰间隔时间短,重复吸痰次数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容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另外,频繁吸痰也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4]。
本观察表明,浅部+深部吸痰由于插入吸痰管较深,能刺激患者一定程度的呛咳,将深部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故肺部听诊痰鸣音改善情况优于其它两组。且两次吸痰间隔时间长、吸痰频次少,都能减少吸痰管与气管的接触,降低吸痰操作引起的气道损伤。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多为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有些患者并发多种疾病或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入住综合ICU时多数意识不清或昏迷,咳嗽反射较弱或丧失,肺部情况较差,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浅部吸引效果不理想,采用浅部+深部吸痰交替进行,吸痰效果好,且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和痰痂阻塞方面与其余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浅部+深部吸痰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吸痰方法应用于临床。我们今后还要加大样本量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相关研究,指导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服务于患者。
[1]戚可名.呼吸内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334.
[2]曾娟.浅层吸痰法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黏膜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125-126.
[3]胡亚玲,王海燕.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 37-40.
[4]戴静我,陆爱红,何月桂,等.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 (15):1367-1369.
(编辑陈明伟)
R472
A
2095-4441(2015)04-0041-03
2015-10-1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GXNSFDA278001);广西教育厅中医药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课题(编号:桂教科研〔2013〕10号);广西卫生厅课题(编号:Z2013250)
杨永(1983-),男,山东人,硕士,主管护师,讲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杨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