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翁之意焉在酒(中)
——“若要凡事好,须先问三老”

2015-09-28刘洪清

中国社会保障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三老礼制拜师

文/刘洪清

醉翁之意焉在酒(中)
——“若要凡事好,须先问三老”

文/刘洪清

《仪礼》记载“乡饮酒礼”详情

《增广贤文》中有句贤文:“若要凡事好,须先问三老”。其意大抵是:凡事要想办好,必须向有道德、有见识和有学问的长者请教。

古代“三老五更”礼制相较于“乡饮酒礼”,相同者均有酒食之礼以示尊老,相异者有皇家和地方性宴会礼制之别。古代皇家宴会之经典在于周武帝宇文邕“跪斟访道”,其顶峰又在康乾盛世的“千叟宴”,皆名传天下。本期就先举要周武帝向“三老”于谨访道的典故。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敬老典礼,这次敬老礼制也称之为“拜师酒”。后世对于皇帝尊老、敬老和养老之道,引经据典,均有涉猎此例。

据《周书·于谨列传》记载,北周开国功臣于谨晋爵燕国公,官至太傅、大宗伯,深受皇帝倚重和信任。

保定二年(公元562年),于谨以年老为由,上表请求辞去官职。周武帝下诏答复:古时候吕尚年龄超过九十岁,召公奭将近一百岁,都为王室效劳,自强不息。如今九州尚未统一,正需要以您作为舟楫,同舟共济解脱艰难,由于我的怠慢疏忽,岂能让您忘记吕尚、召公的美好情操,而有告老辞官的请求呢?我为此感到不安和惭愧。您如果再坚持谦逊,有关官员应当拒绝启奏。出于对于谨的倚重和慰留,更为了表示尊崇,周武帝遂决定举行一次敬老典礼,借以显示对重臣老者的尊重与荣宠。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周武帝下诏:树立元首,主持教化,让百姓尊奉孝悌,使仁者长寿。所以古代的明君,依典制设立“三老五更”,亲袒右膊切割牲肉,举行敬老的礼仪。我以渺小之身,居于帝王之位,怎敢遗弃老者,不加以尊敬。太傅、燕国公于谨,品德淳朴,是国家的元老,给他举行馈食乞言的礼仪,朝廷内外都瞩目示其为榜样。可任命其为“三老”,礼官筹备典礼,择日上报。于谨接诏按礼节上表再度辞让,周武帝依旧不准,加赐以延年杖。

敬老典礼“拜师酒”之日,周武帝一大清早就驾临太学,率文武百官一起迎候“三老”于谨,于谨在仪仗的簇拥下乘车来到太学。皇帝在屏门迎拜,于谨谦恭答拜。北周太师、晋国公宇文护走上台阶,亲自在于谨的主座席前安设几案。鼓乐声中,于谨凭几而坐,以皇帝老师的身份入席。大司寇、楚国公豆卢宁登上台阶,将于谨的木屐鞋放正。

“拜师酒”典礼开始,礼官虔敬地呈递精致的菜肴与美酒,周武帝跪在几案前亲自陈设酱碟,亲自卷袖露臂切肉。“三老”进食完后,周武帝又亲自跪斟递送漱口的酒(古代宴饮礼节,食毕进酒漱口谓之酳,有安食养乐之义),于谨庄重地一饮而尽。

“拜师酒”礼毕,仪式才进入真正的高潮——访道。周武帝面向北面站立,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周武帝谦恭地说:我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自知德薄才卑,力不从心,不知为政的要道,望您给予教诲。“三老”于谨回答:木材须用墨线才能校直,君主从谏如流就是明君。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都是虚心纳谏,以了解施政的得失成败,使天下安定,人民幸福。又说:治国之本,在于忠信;治国之道,必须有法。他希望周武帝为政行事要“三思而言,九虑而行”。周武帝频频点头,对于谨以师长身份的教诲再三拜受,参加仪式的官员也都肃穆地一起聆听教诲,“三老”于谨最后在庄严的乐声中答拜周武帝,结束了“拜师酒”的敬老仪式。古代皇帝以天子之尊而尊养“三老”,并向“三老”求教治国安民的方略,表明“以孝治国”成为封建王朝统治天下的一种基本准则。

猜你喜欢

三老礼制拜师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扎纸人的人
湍河之畔拜师记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Contents and Abstracts
“三老”断案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