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器形的分类
2015-09-28沙伟
沙伟
素有“瓷城”美称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其创烧于清末的釉下五彩瓷历来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并且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目前众多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命名不一,为使其今后的取名更趋于严谨和规范,故笔者在此谨以馆藏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为例,试对其器形的分类进行浅析。
1905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907-1908年),坐落于湖南醴陵的中国最早的陶瓷专业学校——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成立。该学堂研制出海碧、草青、赭色玛瑙红等多种釉下料。学堂的“陶画班”毕业生们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一道,采用自制釉下色料,历经反复研制,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创烧了“可与景德镇之瓷后先辉映”的釉下五彩瓷器。从宣统元年(1909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武汉劝业奖进会、南京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从此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众所周知,一件文物的准确命名依照学术的一般定义,至少需要文物产生的年代、主要特征和器形这三个方面。而相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命名而言,定义产生的年代、主要特征和画面的主题并非难事,如何定义器形才是较困难且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器形特征
醴陵釉下五彩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一种装饰工艺,其器形则更是展现釉下五彩工艺的重要舞台。根据姚武飞所撰《釉下五彩瓷器形分类刍议》一文,我们可以得知一般釉下五彩瓷器形大体分为六种类型,即板、盆、缸、罐、瓶和异形器,其中以数量占到整个器形的半数以上、工艺美术器形中数量最大的瓶类最为复杂。
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区别特征,笔者分析可归纳成四点:其一,是开口在整个器形最大横切面的三分之一以内,且向上开口而器形明显向瓶口收束。其二,是整体外形呈长方形,成器的高度超过最大横切面,甚至有的高于二三倍以上。其三,是瓷瓶的主要展示的区域在外壁,而视觉看到的中心位置是外侧。其四,是瓷瓶从瓷板的平面展示到球状的立体展示,具有从不同角度看有完全不同视觉效果的立体性能。
二、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的器形分类
我们文物工作者在文物鉴赏中有个方便的法门,即“标准器”。且有人总结“一部陶瓷史几乎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标准器组成”,故笔者参照湖南省博物馆藏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瓶类标准器;同时根据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约点评专家田申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醴陵瓷》,以及李陵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五彩瓷韵》这两本参考文献;再辅以笔者多年的认识积累,现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瓶器形作十大分类。
1.凤尾瓶
因瓷瓶上部向外展开时似一只正在开屏的凤凰而得名。其是在葫芦瓶的基础上保留下部球形后,向上拉伸上部且向外延伸边沿而成。它是综合了传统的尊和觚的特点后,醴陵瓷独创的器形。令人叫绝之处在于瓷瓶展开的凤尾宽度一定要超过下面球体部分的直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奔放洒脱、向上跳跃的强烈动感。如1915年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国际金牌奖,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藏“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见图1)。此瓶高为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造型线条流畅,宛如凤凰之尾雍容端庄、大气,为旷世陶瓷之典藏。
又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彩凤尾瓷瓶”(见图2)。此瓶高55.8厘米,口径27.5厘米。敞口,粗长颈,鼓腹,圈足。口沿下饰“双龙戏珠”,主纹饰牡丹、菊花、芙蓉等多种花卉。底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2.观音瓶
亦称观音尊。瓶体纤长,线条流畅。器形为侈口,瓶口收束之后略微外翻,瓶颈丰腴,瓶肩如美人丰肩圆润秀美,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脚外翻,如美人飘动的罗裙。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见图3)。该瓶高30.3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3厘米。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瓶内外通施白釉,胎体轻薄。以釉下五彩绘花鸟纹,色彩淡雅。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外围绿彩双圈。又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见图4)。该瓶为醴陵瓷中为数不多的透雕作品。它高41.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8厘米。其肩部绘山水和田园风光,镂空的腹部饰晶莹剔透、枝蔓缠绕的葡萄纹。底书“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3.盘口瓶
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其清晚期兴盛,创烧的历史久远,而醴陵瓷瓶在传统器形上有所变化。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釉下五彩山水瓶”(见图5)。此瓶瓶口为盘状,整幅画面绘山水图。所绘远处山峦层层叠叠,水面清澈明净;近处树木葱郁,岸坡参差,宛如一幅色彩素雅的“小桥流水人家”水墨画。画面采用远近物象大小对比的画技,把人物绘得很小,但却反衬了山峦的空阔与深邃。画技还兼用了西洋的透视画法,使得瓷瓶上的画面立体感极强。瓶底青花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4.撇口瓶
基本造型源于明代,清乾隆年瓶型渐丰,后广泛采用。其造型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有的高圈足。线条为直弧相间,器形优美。如长沙市博物馆藏“素三彩山水纹瓷瓶”(见图6)。此瓶高63厘米,口径14.6厘米。撇口,束颈,圆唇,丰肩。腹部修长,腹下内收,圈足。整体施白釉,釉色莹润。瓶腹则通过景物远近的巧妙搭配,深浅地用彩绘制山水亭阁,完美地刻画了山峦、房屋和树木等秀丽画面。瓶底红彩楷书“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5.葫芦瓶
因谐音“福禄”而广为民间所爱。其基本器形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形似葫芦的严重变形的瓶式。醴陵瓷葫芦瓶在传统器形上有所改进,虽然器形仍然是束腰,两个瓶腹上小下大,但是瓶口却缩小到进乎忽略。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见图7)。该瓶高32.2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9.9厘米。喇叭口,束颈,腹作葫芦形,圈足。绘有如“无骨画”的釉下菊花一束,其以墨线先绘出菊花的轮廓,再以深绿、草绿、紫、浅绛等色彩涂染叶、茎、花瓣和花蕊。底书有“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6.梅瓶
器形为小口、大胸、收腹,因适宜绘画梅花而得名。它造型端庄,瓶径与高度比例适当,其面积最大的胸部为视觉的重心。醴陵瓷梅瓶多取明清的基本样式,器形仍是“挺胸收腹”,只是口部有传统的唇口,也有改为平口或直口的。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末釉下五彩山雉花卉瓷瓶”(见图8)。此醴陵瓷梅瓶因青花与五彩并用,故并不多见。它高40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5.2厘米。其腹部以青花和五彩饰以山雉和花草,独具特色。底书“湖南瓷业公司”款。
7.方肩瓶
醴陵方肩瓷瓶是一种肩部有明显环状棱线的器形,为醴陵窑的创新品种。它将整个瓷面变成倒梯形,从而使得瓶身的有效画面向上拓展到最大,以便表现大型花卉。向上逐步放大的瓶身与收束的瓶底,使得画面有一种大气逼真、生机勃勃之感。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五彩山水瓷瓶”(见图9)。此瓶高33.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5厘米。筒形直腹,小颈。肩饰蝙蝠纹,腹部饰一老人垂钓江中的山水画。底书青花“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绿彩“齐”字款。
8.枇杷尊
造型取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明清时期较为盛行。器形为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湖南瓷业公司的枇杷尊在传统造型上有所变化。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五彩花卉瓷瓶”(见图10)。它高49.2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6.7厘米。通体白地釉下五彩装饰,腹部绘腊梅、菊花、山茶花、绣球花等五彩花卉一束。器物画面素雅,造型秀美。花卉分外娇娆,寓意吉祥富贵。底书“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款。
9.棒槌瓶
棒槌瓶分硬、方、软棒槌瓶三类。其中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是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而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清宣统栗色釉彩绘瓷”(见图11),就属于硬棒槌瓶。该瓶高58.4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5厘米。造型为仿棒槌瓶式样。外施在当时最名贵的色釉红釉,红釉上绘叶片上清新欲滴的水珠和向日葵,内施白釉。底书“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学堂学生周诒钟成绩品”款。又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清宣统釉下彩雪景瓷瓶”(见图12),就属于软棒槌瓶。此瓶高40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3.7厘米。圆筒形腹,口颈饰钱纹,肩饰四瓣菱形花纹。腹部通绘雪景画面:以黑料“立骨”绘苍松,松叶上白雪皑皑;以淡墨渲染大地与树,衬托雪的洁白;再以墨彩绘或飞于空中、或雪地觅食的鸟雀,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喧噪热闹,也显示了雪景的独特神韵。底书“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制造”款。
10.其它类瓶
除以上种类以外,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还有玉壶春、蒜头瓶、天球瓶、壁瓶、胆瓶等其它品种。其中蒜头瓶亦可称之为虎爪瓶。它仿自于汉代青铜蒜头壶,因瓶口似蒜头而得名。其形为长颈、削肩、圆腹、圈足。而天球瓶创烧于明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其因圆球腹硕大似从天而降得名。造型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此外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还有很多造型独特的种类,如六个长方平面的六棱瓶,扁平圆饼状的扁平瓶等,均可根据器形的特征划分。
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集各种工艺美和形体美于一体,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们在当时中国瓷业内忧外患、尽显衰退的复杂环境下异军突起,实属罕见,在旧中国陶瓷发展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可到了民国后,醴陵釉下彩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遭到北洋军阀的破坏,致使整个醴陵瓷业走向没落。1930年又随着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模范窑业工场的倒闭,醴陵窑釉下五彩瓷从此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醴陵釉下彩瓷似枯木逢春一般获得了新生。至21世纪其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并参加国际艺术展览,且多次获得荣誉,为国争光。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而笔者分析清末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瓶器形分类的另一个目的,是衷心希望让全世界了解并且关注醴陵釉下五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