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浑奇崛 朴拙高古

2015-09-28王厚宇韦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4期
关键词:正则书画艺术

王厚宇 韦青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称老凤。江苏丹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创办上海神州美术院和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图画艺术科主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一生培养了大量人才,桃李遍天下。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徐悲鸿、张书旗、吴冠中等都曾向其学习过书画。

吕凤子的文化素养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儒理、哲学、老庄、佛学等无不精通。他一生兼擅数艺,书、画、印皆独标一格。诗文亦佳,又兼涉琴、棋。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修养集于一身,绝非一般艺术家所能为。在中国画领域,他以罗汉、美女、凤体书“三绝”成为国画大师,有东方“米开朗基罗”之誉。著名画家徐悲鸿对其评价很高,曾说:“承历世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凤先生莫属。”但其生性淡泊,甘于寂寞,一生忙于“画画、教书、办学校”,默默耕耘,不计收获。他的身上浓缩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点。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发表。如1931年创作的《庐山云》获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画一等奖,1939年的《逃亡图》《敌机又来矣》选送前苏联展出,1942年的《四阿罗汉》获重庆第三届全国美展金奖,1959年的《菜农的喜悦》获江苏省美展一等奖等,是20世纪江苏四大画家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半个中国沦陷。为坚持抗战,吕凤子携妻带子,率领正则学校部分教师,历尽艰难险阻,经高淳、芜湖辗转入川,于1938年在重庆璧山创办正则蜀校。1940年又接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是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民流血牺牲,饱受战争之苦,缺衣少食。在战争环境下,他克己尽责,托钵化缘,捐资卖画,以“苦行僧”的精神,矢志办学,千方百计地维持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抗战胜利后,吕凤子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东迁至苏州,回到故乡丹阳,在一片废墟中重建正则学校。此时内战爆发,人们又一次陷于战乱。吕凤子忧国忧民的感情急剧升华,其艺术水平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从时代的剧烈变革中选取素材,创作了一批书画作品。这些书画都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凝聚了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体现了老一代艺术家对国家民族的热忱,具有重要艺术和历史意义。

本文所介绍的吕凤子书画作品,原为徐伯璞先生所收藏,是吕凤子赠送徐氏及其同事的作品。徐伯璞(1902-2003年),山东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一生热爱艺术,醉心书画,是现代画家和书画收藏家。徐伯璞早在求学时期就仰慕吕凤子先生,抗战时期在重庆才得以相见和相识,故视为知己,一见如故。当时徐伯璞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分管抗战时期的美术、戏剧、图书和文物工作。而吕凤子主持国立艺专和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故工作中多有交集,时常会面和商讨。1942年,吕凤子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转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力邀徐伯璞前去兼职任教。故二人又成为同事,前后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二人常聚于一堂,谈古论今,或乘兴作画,互赠对方。当时徐伯璞正痴心学画,故常向吕凤子请教。时吕凤子对徐伯璞也关爱有加,常对其作品进行指点,并亲为徐伯璞刻制书画印章。直到20世纪末,徐伯璞尚存吕凤子所刻印章多枚,闲暇时常摩挲把玩,十分怀念这位亦师亦友的同事和朋友。据笔者所见,徐伯璞曾收藏吕凤子作品10多幅。1985年,徐伯璞将其中五幅连同所收藏的百余幅近现代名家作品一起,捐赠给国家,现由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为便于书画研究者鉴赏和参考,现逐幅解读于下:

《金陵怀古图》,纸本,纵71厘米,横40厘米。此图作于1942年,上写一位身穿长衣的古装老人,正站在残败的苇丛之间。他秃顶短髻,浓须高鼻,双目远视,若有所思。此图立意高古,笔墨简练。虽只写一人、一雁、芦苇二株。但人是秃顶老人,雁是孤雁,苇是败苇,一片悲哀凄凉景象。图中的芦苇倚侧倾伏,一片衰败景象。天边的孤雁,似在哀鸣,寻求同伴,给人以哀鸿遍野秋风萧瑟之感。图中的老人浓墨夸肆,简劲古朴。虽面容凄苦,但浓眉黑须,坚韧不屈之状似见。其衣纹线条有力,运转变通,有张有弛,如动如飞。画上题写南宋词人邓剡《唐多令·金陵怀古》的下半阕。词云:“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人谁家。只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落款云:“伯璞先生鉴之,凤先生,辟山。”此“辟山”为重庆璧山县,此时画家在此主持正则蜀校。下钤“凤先生写宋词”白文篆书印,右下钤“忆旧游”白文篆书长方印。此图虽是宋词词意画,但主题明确,时代性强。特别是《金陵怀古》一词,直指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词中的“乌衣”和“燕入谁家”是古城南京的重要地名和典故。画家在南京沦陷后的璧山创作此画,并不是单纯写宋词词意,而是借助这种手法警示国人,只有战胜侵略者,才能免受亡国灭种的苦难。图中诗、书、画、印,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展示了画家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也体现了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破山宋梅图》,纵65厘米,横45厘米,纸本。从表面看,这是一幅文人墨戏画,实际上则是一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画图。所写破山宋梅,乃江南古卉名木,生长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之破山寺内,相传为宋人所植。自古以来,该梅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每逢寒冬时节,朵朵梅花迎风绽放,花香四溢,天南地北的人士都来观赏,为古城常熟的名胜之一。惜因日寇侵华,常熟沦陷。梅树于1939年12月轰然倒塌,枯萎死去,表现了洁身自傲和不与侵略者同流的高尚品格。草木有情,何况人乎?该梅在沦陷区死亡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播到大江南北,人们无不为之痛惜,并赋予一些神话因素。吕凤子得知后悲愤异常,奋而为该梅造像,创作了数幅有关该梅的图画,如《虞山宋梅》《悼念宋梅》《破山宋梅》等,此图就是其中之一。

此图布局豪迈奇崛,气象峥嵘而卓然独立。上写一株古梅不畏严寒傲然屹立,稳健深沉,格调高古。它饱经风霜,盘根错节,根系粗壮状如钩爪,扎根中华,根基深厚。它虬枝枯干,瘤节斑斑,枯木、断口、树洞比比皆是,表明该梅曾屡遭摧残,饱受斧柯之苦。但苍老道劲,风骨凛然,蕴藏着一种不屈服的力量,表现了刚正不阿的品德。虽是千年古树,但铁干虬身,枝条柔韧,纵横穿插,气势非凡,表现了顽强坚韧的品德。其身蜿蜒盘曲似龙蛇,或直立挺拔,或弯曲偃伏,苍老道劲,古韵浓郁。其枝似鹿角,似蟹爪,但柔嫩有生气,遒枝劲节,有生机盎然之姿。枝头梅花则千花万蕊,清冷出世,或含苞,或绽放,碎玉凌空,清香四溢,体现了孤傲出奇的意韵,使人感受到古梅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但就是这株充满生命活力的千年梅树,却在日军摧残下,枯萎死去。从而反映出日寇侵华之罪行,及其对中华名胜风物之破坏,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而又顽强不屈的抗争力。从技法上讲,此图构图别致,所写不是折枝梅花,而是整株梅树,具有一种既苍劲挺拔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极富视觉张力。从笔墨上讲,此图以钟鼎之笔入画,用笔遒劲朴拙,飞动迅疾,笔底充满金石之气,纵横捭阖,雄浑磊落;用墨浑厚古朴,酣畅淋漓,笔墨苍古。图中根部裸露而无土,这是仿效元人郑思肖画兰不着土的春秋笔法,以暗示土地为日寇所夺。图中枝干采用双勾技法,皴以重墨、花青、浅赭,笔墨之中略呈飞白,使之苍皮藓斑,苍老古拙。图中梅花采用简洁的双勾圈点,然后再点葩、剔须。千斛万蕊,冰花绽放,展现出奇逸冷艳的姿色,仿佛在寒气中喷出冷香,使人想起“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诗句。整个画面气势雄健,苍劲奇崛,歌颂了宋梅之高风亮节,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艺术享受。最后,画家在图上题款数行,墨色凝重,收住阵脚。其题款是用作者自创的“凤体书”书之,其款曰:

猜你喜欢

正则书画艺术
纸的艺术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sl(n+1)的次正则幂零表示的同态空间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
小小书画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基于正则化的高斯粒子滤波算法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