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 掘金大余农业
2015-09-26郭明炜大余县委农工部
◇文/郭明炜(大余县委农工部)
优化产业结构 掘金大余农业
◇文/郭明炜(大余县委农工部)
大余县国土面积1368平方公里,现有11个乡镇,总人口30.5万,其中农业人口21.6万,农业劳动力10.03万,从事农业生产的6.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4.96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2%,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瑞香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近年来,大余县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大余县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困难依然较多,问题仍然突出。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规模化程度不高。多年以来,大余县一直在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苗木花卉、鸭业、生猪、果业等农业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全县经济作物产值7.4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已提高到78.39%;养殖业产值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7.8%。从结构比例上看,虽然得到优化,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品种多、规模小、“小而全”,大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效益不高。
农业产业化形成雏型但经营主体实力不强。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大余县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有雏型。全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2家,5000万元以上的5家,1亿元以上的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全县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1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8家。但从总体上看,全县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且加工型特别是精深加工型企业少,主体优势难以发挥。
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大但创新能力明显滞后。
多年来,大余县已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有一支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农技推广队伍,农机总动力达36.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交易体系很不健全和务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但仍然较为薄弱。近年来,大余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事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但仍有部分农田没有灌溉设施或配套不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县水库和山塘大多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绝大多数带病运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存在设计标准低、渠道过水能力不足、渠系工程不配套、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
当前,大余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对于该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抓好以“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工程、中小河流域治理、中小型灌区新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机具的推广。到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将突破23.98万千瓦,初步解决水稻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装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323国道沿线农机化重点乡镇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以上。
加快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按照“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原则,以本县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苗木花卉、鸭业、生猪、果业、竹业等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广现代化生猪养殖方式,支持大余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生猪产业化养殖项目建设,发展规模养殖户;在巩固水面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发展旱养肉鸭技术基地;继续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治攻坚战,谋划实施新一轮脐橙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引进投资经营主体,保障园区用地;加大金融扶持和财政奖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苗木花卉为主的现代农业集聚效应。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强化产业服务质量。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后备人才培养,充实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集成,每个优势主导产业每年重点推广1-2项技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南安板鸭、多味花生、金边瑞香、富贵籽等一批特色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强打好生态农业牌,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发展生态庄园,创立更多的知名品牌;实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绿色、环保、无公害的监督检测性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质量能达到国颁、省颁标准。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按照“一产接二连三”思路,发展“第六产业”。发挥南安板鸭等标杆榜样功能,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深加工业;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合作社、生产基地对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外招商尤其是对接的力度,结合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一批上规模、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用服务业思维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新城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社)对接、展示展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扶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网上销售渠道和在外建立农产品连锁店、专卖店。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建立科技研发机构、进行市场开发和培植产业品牌等;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积极策划包装农业项目,加强衔接协调和跟踪,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统分结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二要加大用地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增减挂”等试点政策,大力破解“用地难”问题;对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收购场所和设施农业用地应等同农业生产用地;加快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