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2015-09-26窦银娣杨家蕊彭姗姗李伯华
窦银娣,杨家蕊,彭姗姗,李伯华,2
(1.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 421002)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窦银娣1,杨家蕊1,彭姗姗1,李伯华1,2
(1.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2.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衡阳 421002)
以大南岳旅游圈30个星级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平均中心距离、旅游地离散指数、等距离线法、拓扑关系等方法,分析了大南岳旅游圈内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从距离角度来看,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的平均中心距离在28.15km-46.29km之间,旅游地的等级越高越接近中心地。(2)从分散程度来看,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在0.2795-0.8393之间,分散程度变化幅度大,且旅游地的等级越高布局越分散。(3)从布局角度来看,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分布不均衡,出现了 “一高两次高”的带状分布区。最密集分布区在距离中心45km-50km区域内,两次高分别分布在距离中心15km-20km和55-60km之间,整体分布曲线大致呈“W”状。(4)从交通可达性来看,大南岳旅游圈交通网络连接度处于中下水平,区域内交通可达性较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优化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提出可行性措施。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结构优化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旅游地空间结构是社会及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的组织[3],一直是地理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建立了许多经典理论,如Lundgren(1973)、Lundgren(1977)和Gormsen(1981)建立的旅游地核心——边缘理论模型、pearce的空间系统尺度划分理论等[4-5]。国内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借鉴了国外地理学经典的基础理论和理论模型,常用的有点—轴理论、农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型、中心地理论等[6-10]。纵观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关于旅游地空间结构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到实例分析涵盖范围广。但从其研究的范围来看,主要是以全国、省、市为研究尺度,针对区域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尺度研究尤显不足。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大南岳旅游旅游圈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该区域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大南岳旅游圈概况
南岳衡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北部,是著名的道佛教圣地,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本课题根据《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大南岳旅游圈是以南岳衡山为中心,包括衡阳市五区(蒸湘区、石鼓区、雁峰区、珠晖区、南岳区)以及衡山县、衡东县和衡阳县地区约6000 km2的范围。近年来,南岳衡山风景区大力围绕“构建大南岳衡山经济圈”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坚实目标,依靠积极营销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通过广泛对接交流提高美誉度,通过丰富活动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目前以南岳衡山为核心的大南岳旅游圈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整合度不高、区域缺乏整体规划等。尤其是大南岳旅游圈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可达性较差,不能与南岳衡山形成功能互补、结构镶嵌的整体效应,因此,对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的分析,将对推动区域旅游结构优化和资源空间整合具有积极意义。
1.2数据来源及处理
1.2.1数据来源
本课题共选取了大南岳旅游圈内30个乡村旅游地点作为研究对象,该30个乡村旅游点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旅游局发布的首批517家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名单中衡阳市五区三县的数据资料。其中五星级的有3家,如衡阳市珠晖区白鹭湖生态休闲园、衡阳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四星级的有12家,如衡阳县三香农林生态示范园、衡阳县群英现代农业示范村等;三星级的有6家,如衡阳县湘西草堂旅游区、衡阳县织女湖景区等;二星级的有9家,如衡阳县夏明翰故居、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绿色山庄等。一星级乡村旅游地在大南岳旅游圈范围内没有分布,本文将不予以考虑。
1.2.2数据处理
区域内乡村旅游地的地理坐标(经纬度)通过人工对谷歌地球进行标定获取,个别面积很小或在谷歌地球最新数据中没有标注的乡村旅游地坐标由最邻近的乡村政府驻地的坐标进行代替。利用Arc GIS10.2对地图矢量化,得到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图。以衡阳市五区三县为研究单元,数据来自于空间行政边界矢量1:25万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交通网络是进行空间分析的重点内容之一,其道路数据来源于1:20万交通地图的矢量化制作获取。
2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2.1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
2.1.1乡村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
不同类型、等级等旅游地,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区位影响,空间布局的中心距离不同,本文选取平均中心距离来分析乡村旅游地空间距离状况。乡村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D)即是乡村旅游地与南岳衡山中心地的距离。根据2014年谷歌地球在湖南省的最新数据计算出每个乡村旅游地到南岳衡山的最短距离,记为d值,再计算不同星级的乡村旅游地的平均中心距离。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中:n表示旅游地数量。计算结果如表1显示,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星级的乡村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五星级的乡村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最小,为28.15 km,三星级乡村旅游地和二星级乡村旅游地的平均中心距离较大,分别为43.87 km、38.96 km,四星级的乡村旅游地介于中间。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心距离的大小与旅游地等级呈负相关。五星级乡村旅游地主要经营的是度假村、茶院、生态休闲园、农业示范园,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对市场依赖性比较大,适宜布局在靠近中心客源地的地方,其主要客源来自于南岳衡山的旅游客源,同时也需要依赖衡山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而二星级旅游地主要是旅游山庄和农家乐,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对衡山的依赖性比较弱,其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特色农业资源和农产品所带来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出大南岳旅游圈内等级高的乡村旅游地一般是市场导向型,而等级低的则偏向于资源导向型。旅游地平均中心的差异状况,反映出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市场区位情况对不同等级乡村旅游地布局的选择影响存在巨大的差异。平均中心距离小,这表明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地的选址主要受市场区位条件影响,较少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反之,则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更为强烈一些。
表1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
2.1.2乡村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
本文选择空间离散指数来分析乡村旅游地之间的空间集聚情况。空间离散指数(V)指的是用标准差与乡村旅游地的平均距离的比值来衡量乡村旅游地离散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σ为某级别旅游地的标准差,d为旅游地到南岳衡山的最短距离,D为旅游地平均中心距离,n为旅游地数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显示,五星级乡村旅游地分布较分散,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乡村旅游地分布则相对集中,这与旅游者消费特征一致。五星级乡村旅游地属于市场导向型,需要选择在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情况较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地方开发建设,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为了避免集聚造成的竞争,等级高的乡村旅游地趋向分散分布。而二、三、四星级的旅游地偏向于资源导向型,对其影响较大的是当地的资源丰富度,例如特色农产品、植被状况、水体丰度等。因此,该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多布局在依山傍水,且自然资源保护较好的乡村地区,重点在于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度。
表2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
2.2等距离线法与空间分析
旅游地中心距离尺度不同,布局的旅游地数量不同。本文选取等距离线法来分析乡村旅游地数量随中心距离变化情况。等距离线法是以南岳衡山为中心为圆心,绘制半径不同的圆,实际上是由中心距离相等的乡村旅游地组成的连线。不断增加圈内半径的尺度,观察乡村旅游地在不同半径圈内分布的状况,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的分析是采用空间分布曲线,以等距离增加的半径尺度为横坐标(x),以某一相应距离上的乡村旅游地数量为纵坐标(y),绘制旅游地数量与空间相对应空间分布曲线图,观察乡村旅游地在空间范围内分布特征。本文选取大南岳旅游圈范围内,星级乡村旅游地共计30个,以5 km为单位逐渐变化半径,统计在不同半径里乡村旅游地数量,再根据统计的数据绘出旅游地的曲线图(如图1和图2)。
图1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等距离分布
图2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分布不均衡,出现了“一高两次高”的带状分布区。一高分布区在距离中心50 km区域内,该密集分布区涵盖了衡阳县中心地区、衡阳市郊区、衡东县中心地区,两次高分布区分别在距离中心20 km和60 km处。如果以主要客源地衡阳市为中心,则高峰值出现在20 km和70 km处,这与吴必虎的研究非常吻合。实际上,以衡阳市为中心的估算结果正好与以南岳为中心的估算结果重叠了,即以衡阳市为中心的20 km区域和70 km区域正好与以衡山为中心的45 km区域和20 km区域重合。这也说明了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了可持续开发的条件。
3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交通结构特征分析
3.1区内交通结构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还可以用旅游圈内交通网络结构来衡量,利用Arcgis绘图工具和拓扑量法,绘制和计算大南岳旅游圈网络结构图和节点数(如图3和表3)。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水平可用经济地理学中网络连通系数γ指数来描述。γ指数是度量旅游网络内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比率指标,用来反映区域内乡村旅游地网络连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图3 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分布图
式中:Ei、Vi和G分别表示大南岳旅游圈内交通线路数量、交通网络节点数量和乡村旅游地数量,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当γ指数等于0时,表示旅游网络中无连线,当γ指数等于1时,表示旅游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与其它旅游节点有连线。根据GIS空间分析原则,将大南岳旅游圈内主要乡村旅游地、乡镇府和交通线相应地抽象为节点对象和连线对象,作为大南岳旅游圈交通网络拓扑模型的基础。再根据平面拓扑图,按照上述公式,经计算得γ指数为0.52,这表明大南岳旅游圈交通网络连接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尚未形成高密集的交通网络结构,圈内可达性一般,可待提升的空间较大。
表3 大南岳旅游圈区域内主要交通网
3.2区外交通结构
从大南岳旅游圈外的交通网络结构来看,衡阳市通达度较好,境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湘桂铁路、衡茶吉铁路、G4京港澳高速、G72泉南高速、衡邵高速、京港澳复线、南岳高速、衡炎高速、107国道、322国道穿城而过。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结构,乡村旅游地未来发展的空间较大,从从水上交通来看,衡阳境内有湘江、耒水、蒸水等主要重要河流,湘江四季通航;从陆运交通来看,除了拥有众多铁路、高速公路之外,各种类型客运站也是遍布衡阳市各个地区,火车客运站有衡阳站、衡阳东站、耒阳站、衡山站、耒阳西站、衡山西站、祁东站、祁东北站。市内汽车站有酃湖汽车站、衡阳华新汽车站、王江汽车站;从航空交通来看,衡阳南岳机场为国家重要4C支线机场,定位为湘中南地区航空中心,衡阳距长沙距离仅为186km,周围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永州零陵机场。大南岳旅游圈位于衡阳北部,接近长株潭城市群,同时依托衡阳市区外交通,大交通环境优势明显,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对大南岳旅游圈内输入游客数量显著,基本上做到了“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外部良好的交通网络环境为区内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资源呈现小聚集、大分散分布特征,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开发的潜力较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资源整合度较低,尚未形成特色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地之间的连通度较低,还未形成网络化的交通结构体系;区内交通可达性较低,与区外交通网络不能完全对接,影响了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开发效应。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4.1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功能分区
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不均,协同发展的能力较弱,必须对圈内乡村旅游地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和功能分区。根据旅游资源的主体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旅游要素综合性原则和主题定位错位发展原则,将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分区。基于此,设计了四个旅游中心辐射区,即衡山旅游中心、市区次级旅游中心和两个县级次级旅游中心(如图4)。衡山旅游中心是以南岳衡山为核心,以区内乡村旅游地为主体,联合周边的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南岳烟霞茶院、萱洲古镇等景区,组建一个生态观光精品旅游区;市区次级旅游中心是以衡阳市为中心,联合区内云母山、白鹭湖、荣盛科技园、三星田园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地,构建一个农家乐为主体,结合科技农业观光的中心旅游区;衡阳县次级旅游中心是以衡阳县为中心,联合织女湖景区、湘西草堂、东方庄园、三香农林、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乡村旅游地,构建一个独具特色,包含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于一身的综合旅游区;衡山县次级旅游中心是以衡东县为中心,结合区域内锡岩仙洞、四方山森林公园、东方畅园农庄、洣水景区,构造一个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次级旅游中心。各乡村旅游地应尽快融入到各自中心区的宏观规划中,形成与主题定位密切关联的核心吸引物。
图4 大南岳旅游圈旅游资源整合分区
4.2构建乡村旅游地之间的合作机制
通过上述研究结论,不难发现,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甚少,旅游地之间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基于此,在大南岳旅游圈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可先强化每个次级中心区内部乡村旅游地之间的联系强度,完善内部交通网络结构,建立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其次,提升四个核心旅游区之间的联系,着眼于错位发展的原则,建立一条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串联起四个核心旅游区中的特色乡村旅游地,打造成一个区域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品牌。
4.3优化大南岳旅游圈交通网络结构
通过对大南岳旅游圈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分析,可知大南岳旅游圈乡村旅游地内部交通整体可达性较差,圈外旅游交通系统相对完善。基于此,提出如下旅游交通系统优化对策:(1)分层次、分阶段的完善大南岳旅游圈四大核心旅游区的内外部交通状况,着重提升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增加或者完善旅游交通节点建设,特别是需要打通不同等级公路之间的连接问题,先保证圈内旅游交通系统节点系统的完善;(2)在此基础上,有重点的提升若干发展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交通专线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便利;(3)针对大南岳旅游圈内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不完善性,可适当丰富旅游交通工具的类型,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引进新的旅游交通工具,增强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4)为了缓解主要旅游交通网络的压力,可适当对一般交通和旅游交通实行分流管理,引导旅游交通工具在重要节点处换成专门的旅游交通工具,减轻乡村旅游地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
[1]马琳贺,葛梓培,李仁杰.不同评价体系下的成都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基于官方评价与电子社区的对比[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70-74.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 (1):76-80.
[3]Gregory D,Johnston R,Pratt G,et al.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ition)[M].Oxford(ok):John Wiley&Sons Ltd,2007:539-541.
[4]Pearce Douglas.Tourist Development.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Press,1995.1-25.
[5]Pearce Douglas.Form and function in French Reso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1):142-156.
[6]齐志南,石培基.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1-103.
[7]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
[8]裴越,侯卓沅.秦皇岛市外围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发展趋势研究[J].旅游纵览,2014(4):135-150.
[9]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67-71.
[10]张河清.“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68-71.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
DOU Yin-di1,YANG Jia-rui1,PENG Shan-shan1,LI Bo-hua1,2
(1.College of City and Tourism,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2.Research Base of Human Settlement of Hunan Provinc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Taking 30 star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the research sample,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using methods of average center distance,tourism destinations dispersion index,equidistance line,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The results show that:(1)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tance,the average center distance of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between the 28.15km-46.29km in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The higher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evel,the closer to the center.(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persion degree,spatial dispersion index between 0.2795-0.8393 and dispersion degree varied considerably. The higher lev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the more disperse of the layout.(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yout,the rural tourism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 in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It distributed“one high-two less high”belt area.The most dense distribution area is in the 45km-50km region from the center,the two less high areas,respectively,ar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enter of 15km-20km and 55-60km,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curve is roughly“W”shape.(4)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ffic accessibility,the traffic network connection degree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s,and regional accessibility is low.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tourism spatial layout in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rural tourism;spatial structure;structure optimization
F590.8
A
1673-0313(2015)06-0090-05
2015-1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119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630039);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BB028);2014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546004);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cx1404)
窦银娣(198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城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