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讲方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15-09-25车伟伟
2013年底,徐州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全市中小学实施“学讲计划”,推行“学讲方式”。如今,“学讲方式”已如春之鲜花开遍了徐州市的每一所中小学,其清新淡雅的芳香沁入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心脾。笔者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自“学讲方式”推行以来,便积极学习、探索、尝试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且进一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学讲方式”,努力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运用“学讲方式”,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学进去、讲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以期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方式,这对实际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效果特别明显。
“学讲方式”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以及小结反思等。这六个环节并非一成不变的流程,教师应该结合不同学段、学科、课型自主变通、组合,进而形成最优教学流程。下面笔者就结合以上六个环节,谈一谈如何运用“学讲方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自主先学,打好基础
自主先学是后续学习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这一环节,要重点考虑学生先学什么、怎么先学、如何落实自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先学什么——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教学新课的前一天精心设计导学案,并及时把它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导学案的“自主先学”部分一般安排的“先学”任务有:1.了解作品、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掌握字词的音、形、义;3.朗读课文,了解大意;4.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等。
(二)怎么先学——导学案下发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先学”任务。“先学”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网络等来完成“先学”任务。
(三)如何落实自主——为了让自主先学不流于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笔者采用了“组内自查”、“组际互查”、“评价积分”等办法,即在导学案下发后,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自查“先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组长汇总各个成员“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其他小组的“先学”情况,可以按“甲查乙、乙查丙……”的接龙方式检查,也可以组与组之间相互检查,还可以小组代表全班展示等等。最后,对完成较好的小组分别计分。
二、小组讨论,贯穿课堂
小组讨论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笔者认为,小组讨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讨论的问题不应都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先学环节肯定会发现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师生共同梳理的,也是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更可能是教学的重难点。这些问题就需要小组讨论来共同解决。
(二)小组讨论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是“人云亦云”,合作互助、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是小组讨论的精髓所在。学生明确了要讨论的问题后,要给他们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小组讨论要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进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分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把讨论交流的任务指定或限定给某一个成员(很多老师习惯把组长当作代言人),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肯定会有所不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成绩是良莠不齐的,但这并不代表成绩差的学生在某些问题的见解上就比成绩好的学生差。所以,小组讨论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关注个体。
(四)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注意处理好问题的递进和层次关系。前后的问题有一定的连贯性,一般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交流展示,固化学习
交流展示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渠道,也是学生之间交流收获的平台。交流展示也是“学讲方式”中的“讲出来”,它是建立在“学进去”的基础之上的。
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做法,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个学习小组配备一块小黑板、一个记分牌和一个三面体展示牌(绿色一面意为“问题已解决”,黄色一面意为“仍有问题”,红色一面意为“问题未解决”)。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将讨论的成果简要书写在小黑板上,挂在教室墙壁上或由小组代表拿到讲台前展示并讲解,对交流展示环节完成出色的小组按《语文课堂评分办法》(由笔者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予以计分。这样,既能直观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可谓一举三得。
四、质疑拓展,深化学习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所以质疑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质疑拓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对共同存在的疑问、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探讨或拓展延伸的问题通过互相评议、开展竞赛、教师点拨启发等方式,更进一步地深化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时,学生通过第1课时的教学,基本掌握了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常识——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正所谓“学以致用”,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点以后,笔者设计了两道拓展延伸习题,以期转化应用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农谚,并阐述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就是一个例子。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通过拓展延伸,学生懂得了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道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五、检测反馈,巩固成果
检测反馈,是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练习、评价、反馈、矫正的环节。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或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教师提问等手段,形成明确的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让学生认识不足,弥补缺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课堂检测还应注意两点:1.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让学生在“超市”中结合自身实际挑选习题。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习题的设计除了要关注学生对当堂课上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还要“跳出”课堂,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习题或是“中考链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小结反思,领悟成果
小结反思是引导学生将当堂所学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法:1.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小结反思,看看自己达成了哪些目标,还有哪些没有完成,对于没能完成的目标要明确解决的办法;2.反思学习方法,可以是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是自己领悟的方法;3.小结学习的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小结反思可以是口头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画图表、列提纲等形式进行。小结反思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体。
“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堂不是单一的“学讲”,唯有巧妙运用,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才能让它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服务。
(车伟伟 江苏省邳州市港上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