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环流”教学设计(鲁教版)
2015-09-24叶子
叶子
一、设计思路
“季风环流”一课是地理学科的重难点知识。笔者曾多次采用“师问生答”的小步骤讲解方法对地理原理进行详细解析。课堂中学生很投入,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请学生归纳、总结、绘图和解题时,很多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课堂中学生思考时间短促、思维层次较浅,对于知识的掌握仅处于了解、知道层级,远未达到理解、运用层级。本节课笔者设计“问题链”,组织学生个体自主学、小组讨论学、全班交流学、教师点评学,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效果显著。
二、知识构建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是“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具体要求包括三方面:一是知道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二是知道季风环流的分布地区,冬夏季风的成因、风向、性质;三是知道季风环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其中第三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涉及很多未学知识,所以本处留有余地,不深入学习。从知识内容看,各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阐释基本一致。根据“课程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三、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季风环流”一课综合性强,思维要求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以及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等,所以即便高三的学生学习本课也并不轻松。很多高一新生知难而退,往往放弃理解、学会,尝试用记忆法学习该内容,最终结果是“记不住”、“记混淆”,或“记住了”但“不会解题”。笔者认为突破本节难点的主要方法是“准备好起点知识,用好溯源推因法”。
教学目标: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图,引导利用物理知识,尝试解释海陆分布与气温、气压、风向的关系;通过阅读亚洲季风环流图,能说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风向,推断风向出现的季节、形成过程、成因和性质;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认识三种类型的季风气候,知道其气候特征,比较气候特征的异同;通过学习,知道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亚洲冬夏季风的风向、成因,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陆气压中心随季节的变化、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创设。
PPT呈现:扬州某学生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和烈日炎炎的夏季上学路上的两幅照片。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生活真实感知导入,起点低,趣味性强,并留有余地,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导学:知识准备。
PPT呈现: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亚洲和大洋洲局部地区图。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打无准备之仗”,由于本课学习需要的起点知识较多、较难,有些与初中地理密切相关,有些与物理知识相关联,所以学习新知识之前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准备知识、起点知识串联复习回顾,打好基础关,达到温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思一:原理学习。
PPT呈现:1月份、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月份、7月份亚洲季风环流图。
设计意图:对于重难点知识,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由于“知识准备”做了充分铺垫,“导思”问题链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交流学”三步骤的学习,约85%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剩余15%的问题通过教师点拨、自我纠错、相互点评、质疑提问等教学环节得到解决。这样的知识由学生经历出错、纠错、提升过程习得,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运用更自如。
导思二:原理运用。
PPT呈现:1月份与7月份亚洲季风环流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中国山脉走向图。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由于“天气系统、自然灾害、农业”等知识点尚未涉及,所以“季风环流的影响”本节只涉及“季风气候”,该知识点学习难度大。由于高一新生储备的地理知识有限,所以该处设计的四个问题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通过读图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对“季风气候”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导结一:原理归纳。
PPT呈现:表2。
设计意图:将本课重点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学生自主巩固整理、查漏补缺、归纳总结,以便检测学生有无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其中“我存在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一栏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大胆生成新问题,其中的典型问题可以投影展示,全班共同探究解决。
导结二:总结提升。
PPT呈现:亚洲季风环流图、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易混淆的重点概念引导学生阐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前后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学习“五W原则”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学习重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专家点评:本课主要体现“三突出”:一是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二是问题链“导思、导学、导结”功能突出;三是能力立意突出。①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新课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课堂关系。本课师生关系的最大亮点是“师退生进”,只有教师的退让,才能让学生忘却教师的权威,才能激发学生课堂的话语权。课堂中学生的“个体自主学、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学”等无一不突显出学生主体地位。②问题链“导思、导学、导结”功能突出:本课通过学习任务的驱动,设计一连串问题链,使学生学有所依、思有所据。问题设计有趣味、有新意、有指向、有层次、有逻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导思、导学、导结”功能。③能力立意突出:课堂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缺一不可,无疑培养能力更重要。本课不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更重视知识获得的方法和过程,由此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表阅读能力、绘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江苏省邗江中学特级教师 潘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