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2015-09-23李小冲

卷宗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灾害

摘 要:针对灾害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概念与内涵、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评估原则以及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后发现,关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定性化研究多,定量化研究少;以单一视角研究多,综合性研究少;而在国内,灾害社会影响评估还没有像环境评估那样制度化,对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各方面研究亟待加强。

关键词: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突发的、短期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一系列隐性的、长期的社会影响,并形成众多的社会效应。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重建还包含灾区精神重建,不仅是对灾区生产生活状况的恢复重建还包括整个灾区社会公共系统的恢复重建。为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灾后灾区恢复重建的可持续性、科学性,对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为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关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客观地梳理,以明确已有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处于何种水平,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实践提供方向与借鉴。本文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概念与内涵、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原则以及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4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估与总结。

1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概念与内涵

(一)社会影响评估

关于社会影响评估,社会影响评价指导原则跨组织委员会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al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将“社会影响”定义为“由于公共的或私人行为而改变人们生活、工作、游憩方式所带来的后果。”[1]Henk A.Becker将“社会影响评估”定义为“分析確认那些正在实施或拟计划进行的与个人、组织以及社会宏观系统相关联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过程。”[2]尼古拉斯·泰勒、霍布森·布莱恩等人认为,社会影响评估过多地被当作一种聚焦于负面社会效果的行动,从而,无形中阻碍了对结构性变化的关注。为克服“影响(impact)”隐含的消极寓意,他们主张使用“社会评估(social assessment)”而不是“社会影响评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并使用术语“效应(effect)”替代术语“影响(impact)”,以此强调他们关于社会评估不仅能够包容那些显性的变迁,而且能够包容那些细微的变异的观点。社会评估(social assessment)为研究、计划和管理由政策和工程实施而产生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方法。[3]

(二)灾害社会影响评估

关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概念界定,弗里兹认为由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应是灾害的内容之一,包括给社会单位造成的物质损失及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4]郭强认为“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害”则是指对社会、人类的危害。[5]“灾害社会影响”是指灾害对人口及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与条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它贯穿于灾害应急与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为灾后社会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支持。[6]相对于灾害经济影响的维度,灾害社会影响是指因灾害而导致的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关系、组织结构、公共安全等非经济层面的一系列结果。从大社会的视角,灾害社会影响是指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的冲击。[7]从家庭的视角,灾害对家庭的冲击表现在许多方面,它既对家庭的生存条件构成威胁,又会冲击和影响到家庭的组织结构、关系状态和基本功能。[8]

2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内容与研究框架

Michael K. Lindell等认为,灾害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等领域,其产生后持续时间长,且难以准确评估。[9] 李小云认为灾后社会评估的内容应包括灾后社会组织系统运行状况评估、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损失状况评估、灾后贫困与缓贫评估、社会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影响评估、灾后社会性别影响评估、灾后食物安全影响评估和灾后社会心理与社会安全评估。[10] 而灾后对不同群体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分析研究是灾后社会影响评估领域的热点,如针对妇女、儿童[11][12],以及在灾区开展救援的工作人员[13]与志愿者[14]等特定职业人群的灾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而与人们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社会生计评估主要分析灾害对保障人口生存和发展基本条件的影响,包括粮食安全、灾后临时安置[15]、公共服务与社会就业等方面。此外,Abhay Joshi等认为政策的成功执行会引导人们使用政府资源促进灾后恢复,而以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对政策的成功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

3 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

目前国内关于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评估的理论探讨,大多集中于08年汶川地震后的汶川灾后重建社会影响问题的相关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某些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估与分析。邓维杰认为灾后重建进行社会评估,有利于提高灾后重建的有效性。[17]曾倩以农户满意度为研究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价。[18] 李华燊,陈蓓蓓等对学界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目前对灾后重建的研究存在传统的地质、环境、经济等技术评估占多数,而社会影响评估的比重低的问题,具有重“物”轻“人”的倾向。[19] 陈蓓蓓以政治要素为研究内容,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重建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却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合法性,产生了合法性的双轨效应。[20]

4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原则

1994年版的“社会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中,提出了社会影响评价的9项原则[21],即①多元化的公众参与;②分析影响的平等性;③评价重点;④确定方法、假设条件并定义重要性;⑤项目规划师;⑥使用职业社会影响评价师;⑦建立监督与缓解计划;⑧确定数据来源;⑨在数据存在缺口的情况下规划;

Suresh Sundram等通过分析亚洲不同国家对由灾害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总结提出灾害社会心理干预的一般原则[22]:即①对灾情严重程度、灾后幸存的服务系统、可调动的救灾资源进行评估;②对求助途径以及对与心理疾病的产生存在关联的文化模式进行评估;③对家庭重组提供支持与帮助,为减轻失去亲人的悲痛,辨别以及处理罹难者遗体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宗教习俗;④在条件允许的社区,增强与促进社区集体活动;⑤使用培训师培训模式对社区工作人员、救援和保健人员进行以提高病情诊断、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的技能为内容的心理健康培训,其中特别强调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⑥促进对社会大众的心理教育;⑦加强对医疗保健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的精神和心理分析评估以及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和焦虑症进行心理干预治疗;⑧尽可能控制、减少能诱发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如:无家可归与失业;⑨重塑心理健康系统、长时期持续关注因灾害导致的精神疾病及其后遗症。

5 小结

从研究方法与角度来看,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大多数研究从制度性层面分析了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相关的制度性评估内容、大体研究框架、方法、步骤与原则,但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形成。且目前对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灾害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某一方面,如个人与群体的社会心理影响等方面。忽略了灾后灾区不同时间阶段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应问题,如抗震救灾阶段、灾后重建阶段以及后重建时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应等问题。进而忽略了按时间维度将由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往往呈现链式反应的特点,其关联性强,因此必须从系统整体上加以分析把握。进一步将灾害系统看作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综合研究。[23]

从研究内容上看,社会学家 CHARLES E. FRITZ认为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包括生活、住房、医疗保健、生殖等人类的生存状态,还包括劳动、权力结构(authority patterns)、文化、社会分工等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对现实的共识(shared definitions of reality)的价值体系(the system of meaning)、沟通机制等 [24]因此,未来对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内容、方法、步骤乃至指标体系的研究都不仅要考虑到对社会组织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到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文化变迁等层面的影响。

最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在我国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应制度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研究方面的支持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制定法律监督体制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21]唐勇,徐玉红.国外社会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2—77.

[2]Henk A. Becke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28(2001),311—321.

[3]尼古拉斯·泰勒,霍布森·布萊恩,科林·古德里奇著,葛道顺译.社会评估:理论、过程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2.

[4]FRITZ, CHARLES E: Disaster,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Harcourt, 1961 .

[5]郭强.建立灾害社会学刍议[J].许昌师专学报,1990(2):6—10.

[6]廖永丰,聂承静,胡俊锋,等.灾害救助评估理论方法研究与展望 [J].灾害学 ,201l,26 (3):128—129.

[7]王东明,张文霞.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框架研究[J].中国减灾,2011(3):42—43.

[8]郭强.灾害中的家庭——家庭与灾害相互关系的社会学考察.灾害学,2002,17(3):76—81.

[9]Michael K. Lindell, Carla S. Prater. Assessing Community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4:176-185.

[10]李小云.应该切实重视灾后社会评估工作[J].四川省情,2008(9):6—7.

[11]Aravind Raj Elangovan,Sekar Kasi. Psychosoci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for school children by tea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12 (2015) 119–124.

[12]曾宁波,刘传星.汶川地震5年后四川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3):75—79.

[13] Peter G. van der Velden ,Peter van Lo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search and rescue workers deployed in the Haiti earthquake 2010: A pre-post comparison [J]. Psychiatry Research 198 (2012) 100—105.

[14] Sigridur B. Thormar,Berthold P.R. Gersons ,. The impact of disaster work on community volunteers: The role of peri-traumatic distress,level of personal affectedness,sleep quality and resource loss,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nd subjective health[J]. 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8 (2014) 971–977.

[15] Cassidy Johnson. Impacts of prefabricated temporary housing after disasters: 1999 earthquakes in Turkey[J]. Habitat International 31 (2007) 36—52.

[16] Abhay Joshi,Misa Aoki .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policy in disaster recovery: A case study of Tamil Nadu State[J].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7 (2014) 100–108.

[17]邓维杰.灾后重建的有效性与社会评估[J].四川省情,2008(9):14-15.

[18] 曾倩.基于汶川地震的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效果评估[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3).

[19]李华燊,陈蓓蓓,刘军伟.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评估现状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1):126—131.

[20]陳蓓蓓.汶川灾后重建与政府合法性的双轨效应——对汶川灾后重建的社会效应评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5).

[22] Suresh Sundram ,M.E. Karim,. Psychosocial responses to disaster: An Asian perspective[J].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 (2008) 7—14.

[23]XU Jiu-ping,LU Yi.Meta-Synthesis Pattern of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System[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9,29(11):1–18.

[24]转引自吴晨,杨旸,李志艳.灾害社会影响及其衡量方法文献综述 2012(9). 来源:http://www.csrglobal.cn/upload/image/305486.pdf

作者简介

李小冲(1990—),男,四川阆中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灾害社会学,地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灾害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高粱的气候性灾害防治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灾害天气研究进展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