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初探

2015-09-23骆永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切入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骆永升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已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鉴“庖丁解牛”的经验,选好切入点,从细处着眼,以点带面,熟练地掌握阅读教学规律,如此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99-01

所谓“切入点”,就是突破口,是从一点入手使整体得到突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解读一篇文章最关键的突破口,如果选择对了切入点,就可以将文章像串联珍珠一样穿起来,使文章整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此,学生就可以以点带面,全局把控,触发思维,阅读就会“一攻即破”。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都有哪些切入点,如何切入文章,突破阅读的重难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从题目切入

所谓“题目”,即“题犹眼也”,是文章的眼睛。透过人的眼睛可以窥测人的内心世界,而透过“文章的眼睛”,则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所把握。因此,我们通常会阅读之前先阅读题目,对文章做到大致有数,然后再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求证。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寻找题目中的“文眼”,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王昌龄”是李白此诗的寄予对象,“左迁”是指被贬职,“龙标”是地名,“遥”表明了二人地理距离之远。综合以上关键词,很容易便可以猜测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写给被贬职好友王昌龄的寄以慰藉的诗,通过文题可以猜测该诗的基调是惋惜甚至感愤,再去阅读全诗,就可以了然于胸。

2 从关键词切入

从关键词切入,就是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比如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或者带双引号表示着重意思的词语,并将这些关键词出现的地方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搞清楚,然后将全文的关键词连在一起,就可以提纲挈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鄂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共几处,分别出现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找到了四处背影,分别是:

开篇:记忆里父亲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送别: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分别:跟父亲分别时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别后:追忆“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通过对这四次背影的深入了解与综合比较,大致了解了朱自清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背影”这个关键词,以及它所出现的每一个场景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讨论后得出,开篇的“背影”奠定了一个思念、怀念父亲的感情基调,送别时“背影”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无言而又沉重的爱;分别时的“背影”深化主旨,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疼惜;别后的“背影”则从儿子怀念父亲的角度来反衬父爱的力量,深化主题,并照应文章开始的第一次“背影”。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刻,再去回答问题、进行解读就容易多了。

3 从作者与写作背景切入

俗话说“文如其人”,每一篇文章都对应着一位作者,每一位作者都具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狂放不羁,有的含蓄委婉,有的与世无争,有的忧国忧民……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去关注作者是谁,他的写作风格如何,他出生在什么年代,处于什么社会背景,这些都了解了,学生就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比如,教学鄂教版初中语文中的《桃花源记》一文,就可以先从作者和背景入手。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篇《桃花源记》创作于晋宋易主之际,当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受尽剥削和压榨。这样一位隐逸诗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陶渊明自身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那么,作者写作主旨就很容易被挖掘出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时代,陶渊明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臆想出了“桃花源”这片净土,虽然只是空想,却寄予了人们的殷切希望,也表达了封建社会百姓受剥削与压迫的不满。

4 从问题切入

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通常是为了读故事,看热闹,而不去对文章展开思考。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提出很多的矛盾与问题,抓住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在解答阅读题后面提出的问题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提问,从问题引入,多鼓励学生质疑、反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思考问题。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看到这句话,笔者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站着喝酒代表什么?(2)穿长衫代表什么?(3)为什么说是“唯一”?(4)孔乙己为什么要站着喝酒?为什么要穿长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这虽然只是文章中简单的一句话,却涵盖了巨大的信息量,一方面表明了孔乙己的穷酸和嗜酒,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乙己的书生身份,同时还表明了孔乙己死要面子。“唯一”写出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也将其置于一个孤独的境地。这样一来,从问题切入,阅读就会更轻松。

5 结语

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可能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切入,但最终目的都是有效降低阅读难度、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不管用哪一种切入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付煜.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理论的探索与实证[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苏建芬.阅读教学要找准切入点[J].教育科研论坛,2009(10).

猜你喜欢

切入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