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情感的实证研究

2015-09-23王怡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

摘 要:本研究在认知诗学视域内考察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叙事阅读过程中情感体验与语言能力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第一,英语专业学生在跨语言叙事阅读中能获得审美情感、叙事情感、场景重构及自我修正各类丰富的情感体验,且以叙事情感为主导;第二,情感体验的丰富程度与读者的语言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认知诗学 叙事阅读实证研究 情感反应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22-02

1 引言

认知诗学将认知科学运用于阐释文学阅读,却一度忽略了情感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诗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考察真实读者在跨语言叙事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语言能力间的关系,具体包括:第一,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文学阅读中会产生哪些反应;第二,语言能力是否影响情感体验的丰富度,情感反应与语言能力间有何关系。

2 本研究的情感反应分类框架

Iser[1]曾将叙事比作展示意义的演出,认为读者既可以充当叙事世界外的观众,又可以作为叙事世界内的参与者。Oatley[2]从界内、界外两个视角将文学阅读的情感反应分为审美情感和叙事情感。前者指读者置身于叙事世界之外欣赏作品而获得的情感,包括同化和调整;后者指读者进入叙事世界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包括同情、认同和情感记忆。Mar et al. [3:824]进一步将移情从认同情感中区分出来,并重新界定了情感记忆的内容,更名为“记忆情感”。

3 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及实验语料

研究以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名学生参与实验。所有学生均为女性,年龄在22至23周岁之间,均通过了英语八级考试。实验采用Katherine Mansfield的短篇小说《理想家庭》为语料,全文2482字,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

3.2资料收集

研究采用Seilman & Larsen[4]的自究性回顾法收集读者阅读英语小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具体包括:第一,阅读语篇并对文中激发其情感反应的部分进行在线标注;第二,以书面形式描述被标注部分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第三,以回答问卷的形式对语篇难度进行评估,并对人物关系进行辨别。问卷评分作为衡量受试语言能力的标准。

3.3 语料转写、编码及统计

书面评论的内容按照Excell格式进行逐字逐句的转录,并按上述理论框架对其进行编码和分类。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SPSS9.0进行数据录入,并完成了量化统计。

4 数据分析

4.1 情感反应类型

4.1.1 新的情感反应类型

研究发现,除了上述框架中提到的各类情感,中国学生还产生了场景重构、移情抵制、共鸣和自我修正四种新的反应。一是场景重构,这一说法最早由Whiteley[5]提出,她发现读者在阅读中会以第三人称对叙事世界中的场景进行重构。此时,读者的视角介于真实世界和叙事世界的交界处,能产生画面感。二是移情抵制,Keen[6]在其叙事移情理论中有所提及,是指读者与虚拟人物之间形成不和谐的心理联系而导致的负面情绪。三是共鸣,是指读者在发现虚拟人物的经历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情况下唤起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相同情绪。最后是自我修正。Miall & Kuiken[7]的研究就曾发现,即使在阅读结束后,读者在叙事世界内获得的情感仍会反作用于真实世界,使读者本身的情绪因为阅读体验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根据Oatley[2]的分类标准,读者产生移情抵制和共鸣情感时,阅读视角仍处于叙事世界内,所以在本文中仍被归入叙事情感。场景重构是在读者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过渡空间发生的,自我修正则是阅读结束后读者重返真实世界发生的。所以这两类情感是对原框架的补充。

4.1.2情感反应类型的量化统计

读者的阅读体验主要来自审美情感和叙事情感,且叙事情感比重最大,是读者主要的情感体验。自我修正的平均值低于1(M=0.78),说明该种反应确实存在,但并不具有普遍性。

4.2相关分析

根据SPSS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40名受试平均产生的情感反应频次为16.75次,语言能力评分平均达到78.12的水平。表3显示情感反应总量和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8,且显著水平达到统计意义。这说明情感反应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3 线性回归分析

表4中R栏显示了情感反应总量的复相关系数(R=0.598),该R值越接近1时,表明情感反应与语言能力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R2栏显示,情感反应总量的R2决定系数为0.357,在0~1的取值范围之内,意味着因变量“情感反应总量”的变异中有35.7%的变异是由语言能力引起的。就单项反应类型来看,审美情感、场景重构及叙事情感都与语言能力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叙事情感的R值最接近1(R=0.580),R2决定系数为33.6%,说明各类反应中叙事情感受到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大。

我们可以根据表5中β栏的回归系数(β=0.972)预测语言能力变化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总量的变化情况(情感反应总

量=59.152+0.972×语言能力)。同理,比较三类反应的回归系数,并按照受语言能力影响程度大小对其进行排列,结果依次分别是叙事情感(β=0.623)、审美情感(β=0.235)和场景重构

(β=0.124)。这还可以通过t统计量加以检验。情感反应总量

(t=4.593)、审美情感(t=3.305)、场景重构(t=2.955)及叙事情感(t=4.388)的t值均大于2,且显著值均小于0.05,证明通过语言能力对这些因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是有效的。第四类情感反应“自我修正”与“语言能力”之间属于最低相关,可以忽略不计。

5 结果讨论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回答上述研究问题:第一,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文学阅读中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且除审美情感和叙事情感外,还存在场景重构及自我修正这两类框架以外的情感类型。第二,情感体验的丰富度与读者的语言能力正相关,语言能力越高,情感体验越丰富。除自我修正外,其它三类情感反应与语言能力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叙事情感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最密切。

5.1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文学阅读情感体验的丰富度

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在英语叙事阅读中同样能够获得同化、调整、同情、移情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场景重构作为读者进入叙事世界前的过渡性反应,也成为较为重要的反应类型。Miall & Kuiken[7]在第一语言文学阅读中发现的自我修正在中国学生的英语文学阅读中同样存在,但不具普遍性。叙事情感是最突出的反应类型,这说明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越过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作为叙事世界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语篇意义的构建,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2语言能力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语言能力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达到较高的密切程度,且变化方向呈正相关趋势。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越透彻,获得的情感反应就越多,反应类型也越丰富。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各类单项的情感反应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变动关系。除自我修正外,其它各个子类型都与语言能力正相关。一方面,读者在进入叙事世界之前必须先“调用语篇知识和通用知识构建起关于叙事世界的心理表征”,这就会使其产生如同看电影般的画面感,即场景重构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要成功建立关于英语叙事的心理表征就不得不调用英语词汇句法知识以及与审美情感密切相关的篇章图式、文体知识等。可见,审美情感、场景重构以及叙事情感均与读者的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6 结语

本研究考察了真实读者在第二语言文学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过程,并对Oatley[2]的分类框架进行了有益补充。同时,研究探讨了语言能力与情感体验丰富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的趋势。就本实验结果来看,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达到了基本的英语文学阅读水平,能够主动融入叙事世界并体验到丰富的叙事情感,但从审美角度而言,尚未达到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因此,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文学文体知识的学习,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Iser,W.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2]Oatley, K. A taxonomy of the emotions of literary response and a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in fictional narrative[J]. Poetics, 1994 (23): 53-74.

[3]Mar, R. A. et al. Emotion and narrative fiction: Interactive influenc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reading[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11 (25/5): 818-833.

[4]Seilman, U. & Larsen, S. F. Personal resonance to literature: A study of remindings while reading[J]. Poetics, 1989 (18): 165-177.

[5]Whiteley, S. Text World Theory, real readers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he Remains of the Day[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11 (20 /1): 23-42.

[6]Keen, S. A theory of narrative empathy[J]. Narrative, 2006 (14/3): 207-236.

[7]Miall, D. & Kuiken, D. A feeling for fiction: becoming what we behold [J]. Poetics, 2002 (30): 221-241.

作者简介:王怡(1980年-),江苏苏州人,博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及认知文体学。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
刍议把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贯穿在生活中
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