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自贸区建设需要建立需求导向型金融服务体系
2015-09-22张乐柱曹俊勇
张乐柱 曹俊勇
摘要:资金注入、金融创新对粤港澳自贸区建设起决定性作用。总体看,粤港澳自贸区内的金融服务必须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探索以金融需求者为出发点的金融服务新路径
关键词:粤港澳自贸区;需求导向;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5)02-0069-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粤港澳区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时间为2014~2016年,粤港澳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成型与发展时问为2017~2020年,自此粤港澳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政策支持,粤港澳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相比,最大的特色是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深度合作。2003年以来,内地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三地的金融合作成为粤港澳经贸的重点。2008年,粤港澳全面启动了金融交流,有业界人上指出,粤港澳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的定位不同,各方面的创新力度会更大。、在金融创新方面也比较突出,主要以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构造人民币离岸及在岸中心为重点内容。一方面,发挥香港的国际化平台作用,引领广东资本开展绿地、并购和证券投资,拓宽人民币对外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创新人民币投资产品,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2014年4月23日广东推出面向民间投资招标的项同,强化了金融、信息等服务,全方位推动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改革,由于粤港澳自贸区比较分散,对其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目前,在粤港澳自贸区的建设中,金融合作与创新是主要内容。总体看,粤港澳自贸区的金融服务要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金融需求者为出发点,使自贸区的金融合作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粤港澳自贸区发展需要需求导向型金融服务体系
粤港澳自贸区的建设必须有资源的支撑,资金投入和金融创新是白贸区建设和发展的綦础。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粤港澳三地大胆创新,共同开启了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大门,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粤港澳发展的金融支持方案后,三地致力于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江二角洲城市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力争把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增加香港的全球影响力。2012年《广东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获批,为粤港澳的金融合作提供了“顶层设计”,三地的金融合作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港澳自贸区金融创新改革有了一定成效,但自贸区内实体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路径并没有讨论太多,自贸区实体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粤港澳自贸区对金融服务主体的需求
随着我国自贸区数量的不断增长,自贸区功能在不断扩张和完善。粤港澳自贸区应充分发挥三地合作的优势,发挥香港独特魅力,突出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重点集中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粤港澳高端服务的合作等。粤港澳自贸区多元化功能趋势也伴随着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供给主体。
1.粤港澳自贸区多样的金融需求主体引致对相应金融服务的需求。自贸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应围绕自贸区相关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以达到便利相关企业贸易和投资的目的。自贸区的金融需求主体从大范围来说可分为区内相关企业、个人和国际上的非居民及自贸区外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将自贸区的服务对象限于区内的企业、个人和国际上的非居民,那么资金的流转和服务也只能在区内循环,自贸区的建设也只是多了一个萌芽中的离岸金融中心。如果自贸区的服务对象包括区外的企业和个人,那么可能涉及国家金融对外开放问题。区内的企业有规模大小之分,对不同的企业规模需求主体而言就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一般讲,规模较大的企业相对容易获得资金,而规模较小的企业金融需求往往不能完全被满足。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和具体业务也会影响企业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对个人而言,除基本的存取、兑换等金融需求外,投资需求也应考虑在内。对区外的企业来说,产业链的对接等也需要相应的金融创新。不同的金融需求主体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选择必将影响金融服务的效率。
2.粤港澳自贸区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加大了对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自贸区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主体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就需要多种类型的金融参与主体与之匹配。自贸区金融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企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平台,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参与可为自贸区的金融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促进自贸区经济发展。2013年10月末,广东已有港资银行157家、香港异地支行58家,港资银行全面进驻广东。广东企业在香港上市的达156家,累计融资约3777亿港币。广东有7家基金公司、7家证券公司和3家期货公司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粤港资背景保险公司9家,4家代表处,港资人股的保险专业中介公司4家:全省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约3.2万亿元,粤港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占80%以上。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已有100多家金融机构网点,深圳前海入驻企业220多家,已开始尝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珠海横琴引入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股权投资、专业货币兑换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260多家,开展了多种借记卡业务,还有部分企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深圳前海是目前基金公司注册的首选之地,在中国证监会2012年新批的基金管理公司中,落户前海的有25%的基金子公司、约33.3%的期货子公司。在前海私募股权也具有一定聚集效应,据统计,在入区的金融企业中,私募股权企业超过47%。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迅速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基本成形。但同时自贸区金融政策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政策偏空泛,不能有效发挥其“乘数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自贸区金融政策,为建立需求导向型金融服务模式奠定基础。
3.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使加快粤港澳自贸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必然。自贸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必然急需大量的金融从业人员,从上海自贸区对人才的需求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排名靠前。通过对上海自贸区内企业的调研发现,70%以上的企业认为需要更多的金融精算人才。在自贸区内,对金融行业进行的创新与改革条例有很多,众多金融企业也在尝试金融业务的创新与调整,这都离不开相关的金融从业人员。对粤港澳自贸区而言,同样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区内金融业务的创新需要大量的相关背景的有经验的金融从业人员。
(二)粤港澳自贸区需求的金融业务类型
1.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根据自贸区实体经济的需求,区内贸易企业和投资必然涉及跨境支付问题,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汇集了近八千亿元左右的人民币业务。粤港澳自贸区的建设,既要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细化投资工具,还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化平台的作用,引导广东金融资本走出大陆,通过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创新,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而解决支付机构开展跨境电子支付和规避汇率风险问题是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业务形式。
2.企业融资业务。企业的生产、销售、贸易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良好的融资渠道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也有利于降低自贸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粤港澳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整合三地的金融资本,据统计三地的金融资产高达30万亿元人民币,充足的金融資本加上顺畅的融资渠道,必然加快白贸区经济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3.准入负面清单和准国民待遇制度。粤港澳自贸区的准人负面清单出台有利于引进境内外总部金融机构,形成新的金融功能聚集区,提高广东金融业的国际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准国民待遇制度的建立可吸引大量境外投资者投资于国内的实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国际资金开展区内经济业务,大量资金的注入也必然增加贸易区的经济活力。
4.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粤港澳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扩大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项下的跨境使用,这也是提高自贸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
5.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业务,其最大特点足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租赁公司可通过收回、处理租赁物来降低风险,对需要融资的企业资信和担保等条件要求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可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需求导向型金融服务模式的构建
(一)粤港澳自贸区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粤港澳自贸区急需构建以需求为导向、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并结合粤港澳自贸区的特性进行创新,在功能上做好定位,构建包含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启动并适度创新保险、信托信用担保、租赁、咨询、资本运营、外汇、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代理买卖等服务,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培育自贸区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发展资金,以粤港澳自贸区经济需求为出发点,实现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改变当前的融资结构,发展面向实体经济的民营金融业,满足更具技术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企业的需求,如图l所示。
(二)营造适宜的金融业发展环境
1.营造金融业对自贸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环境。粤港澳自贸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关系到自贸区的生存发展,金融资本引进需要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所以应注重加强金融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扶持,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基础设施的贷款力度,引导证券保险资金的参与,降低民间金融的准入门槛,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打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在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粤港澳自贸区的扶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统一。
2.营造金融业务创新环境。在自贸区内,只要不违反负面清单所界定的内容,各项金融创新可根据市场的业务需求自由开展,无需经过任何政府部门的审批。针对粤港澳自贸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依托商贸圈、产业集群、产业链等推出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重点推动金融、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提高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力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构建产学研与金融的对接平台,依托自贸区建设创新基地,营造有利于金融服务产业创新的文化环境。
3.加强对金融服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粤港澳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人才,而获得人才的途径主要是:其一,吸引金融人才。吸引大量高技能和高素质的高端人才的前提是自贸区必需具备吸引高端金融人才的大环境,因此粤港澳自贸区应在国际文化氛围、开放的经济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公共服务效率、人力资本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努力,加强自贸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二,留住金融人才一影响员工加入企业的最重要因素是薪酬、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而员工选择留在企业是因为职业机会的发展、弹性的福利制度、与管理者的关系和对雇员家庭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粤港澳自贸区应促进企业加强公司治理建设,以留住更多的人才。其三,培养金融人才。粤港澳自贸区高校应承担起为企业输送高端金融人才的使命,积极与企业合作,与需求人才的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共同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三)发挥区域金融业发展的优势,加大各地金融创新平台建设
粤港澳白贸区应寻找各自的创新突破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圳前海作为特区的重点区域,应着力探索创新与香港金融服务业合作的新模式,研究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打造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和保险创新试验区。前海应鼓励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优先试行,深圳前海人寿等保险公司通过与香港保险机构密切合作,内地居民可率先享受到高水平的一流保险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珠海横琴应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本跨境流动的金融创新机制,以发展离岸金融为重点,积极开展跨境产权交易、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组建多币种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横琴开没分支机构,构架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境内金融机构的对接,在横琴开展多币种产业投资基金实施细则,明确进驻企业所得税和优惠政策,将横琴培育成多币种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地。广州南沙新区应依托粤港联合创新示范区,全力打造现代金融服务区,可在粤港澳金融合作、航运物流、金融商品期货、保险改革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前海、横琴、南沙三大金融创新平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明确定位,可吸引大量金融机构的参与。
粤港澳自贸区应积极扩大金融合作领域,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充分利用广东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自贸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2013年5月,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开业,1200多家中小企业挂牌截止2013年6月,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已有206家挂牌企业,广州股权中心对挂牌企业实施的政策是“无门槛,有台阶”的准入政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可挂牌,中小企业可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融资业务。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应有独立的市场定位,独特的制度安排和多样化的运作模式,真正做到在国家直接管理的市场层次外,发展成适应中小企业的一套体系。
(四)基于粤港澳自贸区企业需求开展跨境融资租赁对接业务
融资租赁是与制造业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金融行业,在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这种“先租后买”的融资租赁业务在装备制造业、汽车以及船舶制造业中极受欢迎,它对中小企业快速获得所需设备、减少一次性支付额、减轻资金压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粤港澳自贸区要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功能,制定白贸区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政策,建立内资商业保理试点等。在政策优惠方面,可降低租赁公司进入自贸区的准入门槛,减少租赁公司的税收,减少融资租赁环节,对自贸区贡献较大的租赁公司给予财政支持等。
三、结论与展望
以需求为导向的粤港澳自贸区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可分为四个层次,即自贸区金融体系的构建、命融宏观环境的完善、金融机构的引进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指为满足自贸区各层而的金融需求主体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宏观环境主要指为自贸区的金融供给和需求主体创造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包括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设计、利率市场化的改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等;金融机构的引进主要涉及外资银(投)行的引进、中外合资银行及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开展、资本市场跨境融资自由化及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境外股权投资母基金及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的建设;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指为满足自贸区内金融需求主体的需要创设和调整金融产品,包括允许外资参与国内商品期货和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跨境保险业务,国内企业可以投资国外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等。
自贸区金融业务自由化程度较高,风险种类多且复杂,涉及多种风险类型,最常见的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并且这些风险有一定共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通过价格、汇率、利率、股价等机制产生连锁反应。在这種复杂的金融风险环境下,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还要完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监管规则和统一监管白贸区证券市场等。因此,探索金融机构跨境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及突发性重大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检测制度,防范跨境资金流动给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