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记》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2015-09-22陈晔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乐记儒家音乐

陈晔

【摘 要】《礼记·乐记》是现存儒家文献中对于音乐的论述,代表了儒家以及传统中国文明对于音乐的深刻动见。对于《乐记》音乐思想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思考音乐的意义与价值。在儒家音乐思想中,音乐教育就是人生教育,生命教育,音乐就是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展开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在儒家观念体系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贯彻素质教育,应该充分重视音乐教育,而传统音乐思想对于音乐教育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乐记;儒家;音乐;人生教育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乐论专著,集先乐之大成,对人类早期文明形式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孔子以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内容涵盖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各个层面,分类明确,关于乐教的具体实施,可以说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从行为(参与乐教的各种行为)、形态(用于乐教的音乐的表演形态与乐音形态)、观念(乐教的内容)、情感(乐教中的审美情感)这几个方面实施礼乐教育。这些方面在乐教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

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音乐与心相通,本就起于心,又归于心,由此他是我们进行心灵教育的最佳途径。他起于心。音乐的产生来自于心对外物的感知,这种感知是心与物的水乳交融,和谐的彼此关照,有如王国维所追求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境界可以说是心物交相感应达到了彼此消融的极致。心与物相交体察他们的万千变化,美丑善恶,然后再用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他又归于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在于他可以用一种抽象但自然的方式直达你的心底,影响我们的心志。从音乐中我们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喜悦和痛楚,我们审视自己的情感,叩问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在音乐中我们可以勇敢的面对自己。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不断的受到冲击,他们不再是进行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就可以听之任之了,比起强制和胁迫他们更需要一种自由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改变,而音乐无疑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合适的方式。

二、“唯乐不可以为伪”

情贵真诚,这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的共识,也是文艺作品能够以情感人的关键所在。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是作曲家自身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直观表现,而且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求真判断。贝多芬谈音乐灵感时,认为自己的乐思是不请自来的,通常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树林里、在漫游时、在夜阑人静时、在天方破晓时,是应情应景而生,在自己心中化为乐音,发响、咆哮、兴风作浪,直到最后具体化为一个个音符。这样,贝多芬通过应情应景而生乐思,再转化为乐音和乐符。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本中所选择的作品有很多都是这些大家的作品,常常欣赏这样的作品对学生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斥着许多恶俗的作品,如果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对于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学会欣赏,那么当遇到这些低俗的作品时自然会鉴别会抵制。

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对于个人,乐教的目的是树德并完善个人修养。关于乐教的音乐观念,《乐记》特别给予强调的,就是“德”。例如:“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另外,“德”的概念,还被扩大到乐教所用乐器之音以及乐律、音阶的概念内涵中去。“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即是如此。甚至礼乐教育目的的实现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德”,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那么,乐教的魅力何在,它与其他教育方式的不同又体现在哪里呢?乐教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音乐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被音乐作品所包含的美所熏陶、感染的结果。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将永远激励着整个中华民族。贝多芬的《热情》《田园》《悲怆》等音乐作品将永远对人们思考人生有所启示,肖邦的钢琴曲将千秋万代打动人心。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美丽的音诗音画,将永远给人以美的享受。礼只能从表面上教化人,而音乐教育却能“治心”,叫人从内心深处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能叫人自然而然地感动,音乐不能感动人就达不到教育的作用。因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情”是创作和演奏的灵魂,它的情感美在于音乐中所表达的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那种最真挚、最富于感染力的感情,而这种“情”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审美思维中。音乐一方面要以情动人,满足人的审美娱乐的要求,一方面还要对人的情感进行引导和节制,对人的思想感情发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乐记的乐象篇,乐化篇.

[2]张前,王次昭著.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乐记儒家音乐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圣诞音乐路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音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