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2015-09-22刘亮
刘亮
【摘 要】对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建议正确认识农村体育的地位和优势,以农村体育价值观作为突破口,采取建立农村体育多层次的保障支持系统等措施来尽快改变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一、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构成我国的地理概念。农村体育的概念是体育的下位概念,农村体育的参与者包括住在农村的农村人口,还包括住在城市而锻炼地点在农村的居民。所以农村体育的概念应是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与我国体育的分类相对应,农村体育由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农村体育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体育相对落后已成不争的事实。研究农村体育,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有助于焕发现代新型农民的面貌和活力,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表征体育战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方向。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农民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使用的是最广义的农民概念,即指农村总人口。
三、正确认识农民体育
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是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教育和科技不发达的国情相关联的。但农村体育也有其自身优势;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城市也是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在农村,新年的龙灯狮舞、端阳的龙舟竞渡、重阳的登山活动、和少数民族的木球、射箭、摔跤、秧、荡千秋、珍珠球等都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农民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绚丽多彩;农村空气污染较城市空气污染低。开展农民体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四、锻炼项目和时间
我国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地区差异很大,锻炼项目因不同地方、不同年龄而异。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季节性强。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得知: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民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在参与调查的208人中,喜欢和参与篮球活动者占33.7%,爱好棋类者占35.6%,爱好和参与跑步者占27.9%,喜欢和进行气功锻炼者占10.6%,在田间散步者占6.7%,爱好和从事武术者占3.8%;参加体育活动者基本是年轻人,尤其是体育锻炼,像篮球、足球、广场舞等活动全是中青年,以青年为主;棋类活动中,青年、中年、老年均有;田间散步则以中老年为主;近两年村子搞过篮球或者拔河、棋类等比赛一次以上者只占13%。
五、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
农民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主体,更是难点。当前,甘肃省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体育差异、区域体育差异,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收入不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社会贫富差异悬殊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而自行消亡,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包括体育政府部门保障(支持)系统,体育团体保障(支持)系统,个体保障(支持)系统,给予法制化和规范道德行为,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体育发展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这个系统主要面对农村非体育人口,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六、发展对策
(1)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农村体育的作用以及农村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2)正确认识农村体育中的传统项目,进一步传承并发扬光大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的传统项目。
(3)丰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季节差异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竞赛,以丰富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
(4)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面对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非体育人口,并保证此系统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上海联合出版,1982:349-350.
[3]李季芳,周西宽,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4]刘树青,张元河.论全民健身与生产力的发展[M].生产力研究,1997,(1):36-41.
[5]曾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28.
[6]曾理,李仕刚.近代中国农民体育价值观的变化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