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信仰的价值分析
2015-09-21原凌雪
原凌雪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美学信仰的价值分析
原凌雪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属性。美无处不在,时刻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学信仰的达成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美学信仰的树立,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美学;信仰;价值
一、美学信仰与个人生活
“美”,源于拉丁语bellus,意思是“好、愉快、可爱”,而拉丁语bullus在词源上又同拉丁语bene——“好、幸福”和拉丁语bonus“善良、舒适、效用”有关。德语、瑞典语、俄语中的“美”,也均有“匀称、优雅、漂亮、愉快”之意。从西方“美”的词源上看,美是人类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属性。现代汉语中的“美”,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和“大”字组成,“羊大则美”,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不论是肥美、饰美还是味美,都体现出美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雕刻艺术家罗丹有句传世格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需要人与自然的互动。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再高明的技艺、再高超的艺术家也无法追赶它变化的脚步,再现它每时每刻巧夺天工的美景。画家莫奈曾经想用画笔去捕捉自然的美妙,但即便他画得出神入化,一幅画没画上几笔,光和色就又变化了,所以艺术作品能再现的只是某个定格的瞬间。后来人们发明了摄像机,即便可以拍下自然的整个动态过程,但看摄像机镜头里的美景和看真实的美景,还是两种不同的体验。人类可以参与事物发展的每个瞬间,身临其境去感受美,这种美不是单靠工具就可以再现和感知的。生活需要慢下来才能感受到美好,那些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的东西,需要手工去完成的东西,在这两年开始变得很流行,比如抄经、木雕、陶艺等。我们经常会对那些用手工技艺打造出质感物件的人投出艳羡目光,实际上赞叹的不是他们精湛的技能,而是他们动手造物时那份沉淀下来的静谧,以及与所造之物相互感知的过程。只要能静下心来去体味生活,谁都可以变得有品位有质感,抄经亦然,写字亦然,用手去写汉字的过程才能深切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美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多与自然接触,才能体会到美。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讲文学、讲概念,却很难讲清楚它的美。美是靠人感觉出来的,不是靠话语描述出来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审美能力,只是多数人太顾着赶路,忘记了去体会和欣赏。那些用心去感受生活,并且把体悟和传达美作为生活目标的人,不会停止追梦的脚步。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弥补现实生活中个人生活体验的不完美,宣泄负面情绪。而且凭借情感的沟通和震撼,能够激发人的生命热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哲学家冯友兰指出,每个人所见到的世界以及其间的事物大致是共同的,但就意义来说,随着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呈现在他眼中的世界以及其间的事物,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不相同。人能不能在世界当中发现美,关键在于其能否以自由的态度、丰富的角度来观照世界和人生。
二、美学信仰与社会发展
古往今来,正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才有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和文化。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人类对美的追求,美学信仰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因为它与人类主体的自由发展是相一致的。
人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信仰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性劳动是美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物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钻孔的砾石、骨坠、兽齿等,美已经在劳动的过程中诞生了。同时,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实践和生活和谐。以建筑为例,人类社会早期,为了躲避自然灾害,有了最原始的居住场所。从原始洞穴到后来的房屋、高楼大厦,无论形式怎样,实用性和美观性无疑是人们一直追求的。北京的四合院、潮汕的民宅、徽州的民居无一不是如此。包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建立的寺庙、道观、办公场所、坟墓等等,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信仰。
在审美创造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譬如中国的建筑艺术十分重视空间的美感,古典建筑中对楼台亭阁的建造,都是为了获得对空间的美的感受。就布局而言,大多以庭院或天井为中心,以纵轴形为主、横轴形为辅铺开,迂回曲折,移步换景,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效果。这既体现了古人含蓄内敛的个性,也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空间美的追求。
劳动产品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出来的,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本质。人类在创造劳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了直观自己本质力量的审美愉悦,因而劳动产品具有审美价值。人们对生活各方面舒适度和美感的要求越高,越能促进劳动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各个国家发展较好的企业部门,一般都拥有艺术家参与的庞大设计队伍。大到一个国家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小到我们一日三餐的筷子汤匙这样的生活用品,无一不体现着技术与美的结合。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品牌也是跟美有关的,任何一个品牌不可能单纯靠技术形成,没有哪个设计师会忽略产品带来的美感。世界上很多了不得的大设计师到故宫博物馆去参观,非常欣赏中国的古玉造型,他们带回去的当然不是文物古玉,而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观念。“删繁去简”也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解是一致的。
美学信仰的建立于社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能促进整个社会对真与善的追求。因为真善美本是一体,美和真是一致的。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可爱。”哲学家海德格尔视美为真理的存在方式,他说:“艺术的本质就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论语》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先秦儒家强调美要以善为前提,美首先是人格美。真和善是美的基础,离开了二者也就失去了美。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狄德罗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在对美的追逐和信仰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真和善,这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很有裨益。
三、美学信仰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当前的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识、专业技能、风度气质、修养及交际能力等,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因素和可以被激发而外化为具体能力的潜在因素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被理解为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使个体的内在品质和潜能综合发展的教育,显然这种教育需要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合力才能完成。在这种素质教育中,美育尤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建立美学信仰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因为美可启真。马克思并没有像席勒和其他美学家一样过分夸大美育的意义,并不认为美育是弥合分裂的人性的唯一途径,而是客观地指出美育对于人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精神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的丰富性和活动的全面性。他认为美育的意义指向人的自我全部感觉与特性的实现,指向于人的主体力量的全部展开与丰富。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借鉴了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审美精神”。
美学信仰的建立对德育有积极意义。大学生对人生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相对而言闲暇时间较多,可以更好地去体验和追求美。而且,事实表明,高校大学生对美学也越来越感兴趣了,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是个非常好的现象。通过艺术和美的熏陶学习,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同某种社会道德价值理念,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内。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浸润,与文化传统、社会规范等价值观、伦理观逐渐认同和适应,从而完成社会化的进程,这不是靠一般的教育学习就能实现的。
美学信仰和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北大美学教育类共享学分课程首次上线,听课人数达到了4万多人,创造了我国美学教育史上一堂课学生人数最多的纪录。上课的北大艺术学院彭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艺术与审美”应该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包括理工科类学生。艺术与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艺术与审美教育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可以摆脱生活里面的一些焦虑,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幸福、更快乐;其次,如果大学生要在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研究、不断攀登,需要借助艺术想象力去突破,艺术教育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科学发明的灵感。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亘古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当今时代,人们更注重美的形式与美的体验,美学信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年轻一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3]楼昔勇.美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原凌雪,山东英才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讲师。
B83-02
A
1007-0125(2015)12-0282-02
本文属于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立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信仰建设研究”(立项号:15063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