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生活化——理性回归

2015-09-21邵连杰

戏剧之家 2015年23期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生活

邵连杰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体育生活化的内涵

体育一词虽然源自于近代,但实质上却起于甚至早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身体活动成为维系生存的重要手段,不仅有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还有教化、军事和娱乐的重要功用。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体育活动并没有脱离其原始的归因。因此,在本质上体育属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健康追逐的理性需求。肖焕禹等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1]赵文杰认为,体育生活化是让更多的人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减缓压力,增进交往,愉悦身心,丰富生活,从而延年益寿,健康快乐,提高生命质量。[2]黄美蓉认为,广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在人们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体育生活化是体育锻炼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是人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无论如何定义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其本质上的内涵是:体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体育生活化与健康的关系解读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极大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此同时,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人的基本活动能力衰退;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营养过剩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社会压力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的精神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慢性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摆脱现代生存危机的途径,理所当然地把视线投向体育活动。

现代社会,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自身的生存问题却从未攻克。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身体的施展空间更为有限,精神上的压力和身体状况也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健康的饮食、清新的自然环境似乎成为一种奢求。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的生命,而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却又给健康带来了威胁。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时下,鉴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成为健康的重大隐患。体育融入生活化,成为一种常态,从身体上避免或延迟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从经济上节约社会资源和;从社会上维系和谐与稳定。

三、体育生活化实现途径与趋势

(一)体育生活化实现的途径。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个体主观意识的提高。体育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个体对于体育的认知与理解。体育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是主观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及网络媒体的发达,使得一些关乎体育与健康的问题成为一种常识。纵观国内的全民健身现状,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主体,而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的年轻一代却呈现滞后之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能成为解释这一群体在体育活动中缺失的原因。主观意识对体育促进健康忽视,对自身身体机能状态的不了解,自身真实状态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认知以及防患意识不强成为根源所在。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在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群众体育发展上的重视程度空前。在未达到全民医疗保障的情形下,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全民医疗保障健全以后,体育在促进个体健康、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的作用同样不言而喻。从根本上而言,大众的健康状况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进一步依据国家指导性意见,制定学校、企事业单位、广大农村健身管理条例,并监督执行,进一步依据依法治国的理念,完善与大众体育健身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制定,是促进体育生活化上的制度保障。

(二)体育生活化的趋势。体育生活化是体育发展的理性回归。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众体育并没有取得与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体育也同样是在不容乐观的学生体质境况下无声地呐喊。无论将竞技体育放置于何种位置,其目的最终还是要以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是为社会成员服务。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愉悦和美感并不能带来健康的根本性效益。体育本质上属于生活,体育回归大众生活、回归校园生活亦必大势所趋。

[1]肖焕禹,陈玉忠.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体育科研,2006,27(4):8-10.

[2]黄美蓉.“体育生活化”研究论题的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4(01).

[3]赵文杰.体育生活化:体育的回归,跨越与提升[J].体育科研,2006,27(4):14-16.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体育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