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探究
2015-09-21庄严
庄 严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艺术系,河南 新郑 451191)
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探究
庄 严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艺术系,河南 新郑 451191)
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李斯特可谓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三部钢琴协奏曲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开现代主义之先河,被誉为是钢琴协奏曲中最闪耀的珍珠。鉴于此,本文从李斯特三部作品的创作经历谈起,就其作品所具有的炫技性、交响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李斯特;协奏曲;艺术特征;研究分析
一、李斯特和他的三部钢琴协奏曲
弗朗茨·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的音乐巨匠,六岁学习钢琴,并先后师从多位名师,将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演奏的同时,李斯特在钢琴创作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作品涵盖练习曲、协奏曲、改编曲、狂想曲等多种类型,被誉为钢琴之王。李斯特曾公开出版了三首协奏曲,分别为《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57年),《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61年),以及《死之舞》(1865年)。第一部作品以炫技风格为主,第二部则偏重交响性的表现,第三部则是一部标题作品,带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三部作品三种风格,充分表现出了李斯特广博的创作视野和高超的创作技法,更为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
二、李斯特钢琴协奏曲的艺术特征
(一)炫技性
提到钢琴演奏,李斯特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技巧之王。浪漫主义时期,得益于钢琴形制的巨大进步,钢琴演奏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李斯特正是其中的领军者。而且李斯特不但技术高超,还能进行创作,这就实现了技巧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从而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具体来说,首先,李斯特加厚了钢琴声部的织体,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用双手八度演奏半音阶、为单声部旋律再加入一个声部等现象,由此而获得了一种饱满的音响效果;其次,李斯特独创了短时间内跨越尽可能大音域的技术,表现在演奏上就是迅速地横扫键盘或双手大跨度地在键盘上跳跃,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再次,李斯特还对演奏的爆发力和速度极为重视,通过力度和速度上的提升,获得了更加震撼的音响效果。如《降E大调第一协奏曲》,这首曲目较之李斯特的另两部作品《超级练习曲》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来说,难度稍弱,但是也足以让演奏者望而生叹。作品有大段的华彩,需要应用到八度跳进、八度和弦、八度音阶等多种技术。《死之舞》中,同样也有大量的双手交替演奏织体加厚华彩乐段,涉及到双八度音阶、双八度大跳和七和弦震音等,对演奏者的技术、体力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李斯特看来,钢琴和钢琴演奏的潜力都是永无止境的,而自己则是一个虔诚的追求者。直到今天,尚没有一位演奏家能够达到李斯特的高度,所以将这三部作品视为是最具炫技风格的协奏曲,是丝毫不为过的。
(二)交响性
李斯特的三首协奏曲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钢琴和乐队相融后表现出的交响性色彩,这也是李斯特对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又一重要贡献。在这三部作品中,钢琴和乐队始终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获得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精彩效果。首先是钢琴和乐队的分工问题。如《降E大调第一协奏曲》中,虽然钢琴是主奏乐器,但是却给了乐队极大的表现空间,从而使两者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当钢琴演奏时,乐队伴奏通常是又短又弱,看似好像是对钢琴的无条件配合,其实起到的是一种互补作用;其次是钢琴和乐队的关系问题。在三部作品中,钢琴和乐队的关系十分多变,他们时而对立,时而又亲密无间,而整个乐曲也正是在这种关系变化中逐渐发展到高潮。如《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该曲的第一部分是庄严的快板,也是钢琴和乐队的第一次较量。先是由乐队奏出了一个冷峻而严肃的主题,让人有一种被警告的感觉。然而钢琴似乎并不买账,同样表现得十分强硬,奏出了连续五个小节的强音,并随之出现了一个华彩乐段。而此时的乐队似乎也被钢琴的气势所吓倒,在语气上不再像一开始那么强硬,而是稍微缓和了一些,而钢琴也是见好就收,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姿态回应了乐队,两者此消彼长,里应外合,共同推动着音乐向前发展。
(三)创新性
前文中提到,李斯特是钢琴协奏曲创作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曲家,承前是指其对之前协奏曲优秀经验的继承,而启后则是指其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比如在素材选择方面,为了获得全新的音乐表现效果,李斯特采用了多种全新的素材加工方式。第一是高度的概括,即将各种素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予以提取,然后在作品中集中展现;第二是片段式处理。本着一切为乐曲服务的原则,李斯特不惜将原来的素材进行肢解,或长或短,或多或少,全部根据乐曲的实际需要而定;第三是素材的叠置运用,同一个素材,可以在不同的声部中叠置出现,让观众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虽然三首作品都延续了套曲的结构特征,并分为四个部分,但是从实际来看,这四个部分的划分与以往的协奏曲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地方的,每一个部分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第一,李斯特运用了主题贯穿的手法,通过对素材的高度概括,使之成为一个个主题,并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作品的始终;第二,李斯特运用了奏鸣曲的结构思维,通过这种结构的运用,让乐曲的起承转合更加明显。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特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家,能够在充分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感悟和认识,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四)浪漫性
浪漫主义音乐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该种艺术思潮主张以情感的抒发为创作的本质目的,摒弃古典主义所形成的各种程式束缚,最终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对这种理念自然是十分推崇的,并从多个方面表现出了这种浪漫性追求。首先是标题性。这一点在李斯特的《死之舞》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当时的李斯特看到了著名画家霍尔拜因的木版画《死亡之舞》后,萌发了创作灵感,然后又联想到了曾经观摩的一幅名为“死亡的胜利”的壁画,随后创作了这部作品。曲如其名,在具体的表现中,李斯特融入了自己当时悲观的情绪,让作品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可谓是标题性作品的典范;其次是民族性。浪漫主义时期,也正是欧洲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民族意识在当时得到了空前的突出。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很多创作者都对民族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视为己任。李斯特在这三部作品中,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素材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使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最后是情感性。三部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无论是炫技、叙事还是对标题的阐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源于李斯特对钢琴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思考,以及其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和作品融为一体之后,带给了我们巨大的情感震撼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协奏曲从巴洛克时期诞生,到古典主义时期基本成型,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高度成熟,可以说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并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钢琴体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李斯特无疑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对后世的钢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钢琴鉴赏、演奏和教学中,我们理应对李斯特的协奏曲予以充分的重视,感受其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当代人对这位伟大音乐家最好的缅怀。
[1]郑艳.李斯特晚期钢琴作品突破性和声建构之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2]尹新春.对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的探讨[J].音乐创作,2010(04).
[3]毛冀钰.李斯特《死之舞》的钢琴演奏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J624.1
A
1007-0125(2015)12-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