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
——以上海大学为例

2015-09-18叶泰和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民主党派人士

叶泰和 李 红(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
——以上海大学为例

叶泰和李红
(上海大学,上海200444)

中发 [2012]4号文件强调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都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本文基于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使用等角度,分析了上海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相关思考。

上海大学;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一、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强调了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即中国共产党与各界非中共人士的协商,党外代表人士作为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及政治协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党外人士的成长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随着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慢慢淡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2012年,中共中央印发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明确提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统一战线巩固壮大的新要求,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新特点,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汇集了大批党外代表人士,是培养选拔党外优秀干部的重要源头和基地,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要去除高校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事业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二、上海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教职工中,党外知识分子占45%以上。学校现有七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分别是民革上海大学委员会、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民建上海大学委员会、民进上海大学支部、农工党上海大学支部、致公党上海大学委员会、九三学社上海大学委员会,民主党派成员共有682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96人,占比58.1%。

学校现有市人大代表3人,其中中共党员1人,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2人;区人大代表9人,其中中共党员5人,民主党派4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 (民主党派);市政协委员12人,其中中共党员1人,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11人;区政协委员22人,其中中共党员5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群众17人。

学校现有民主党派中央委员3人;民主党派市委委员、常委、副主委12人,其中副主委1人,常委3人,委员8人;还有2人担任民主党派区委主委。

学校七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主要班子成员25人,其中博士22人,正高职称者19人,处级干部13人 (正处级4人,副处级9人)。

学校现有处级干部324人,其中民主党派54人,占比16.7%。民主党派处级干部中,正处级14人,副处级40人,学校还有党外局级干部1人。学校局级后备干部10人,其中民主党派1人,占比10%;处级后备干部260人,其中党外人士32人,占比12.3%。

三、上海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年龄偏老,储备不足

学校682名民主党派成员中,年龄在61岁及以上的有348名,占比51.0%,民主党派成员中过半已经超过60岁,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退休。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有334名,占比49.0%,且年龄集中在51岁—60岁之间的有107名,占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总数的32.0%,50岁以下的中青年民主党派成员数量较少,老龄化现象凸现。2013年民主党派成员平均年增长率5.8%,但由于基数不多,虽然增长率较高,但实际发展人数不多。再就是学校目前可以发展成为民主党派成员的教职工数量不多,储备不足。造成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于新招聘的教师基本都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要求,而且不少学科要求有海外教育经历。在层层引员要求下,造成了有不少教师虽然是学校新引进的,但年龄并不一定年轻的现象。二是对于未加入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教职工来说,他们一般会在加入中共、加入民主党派和保持现状三种状态中选择一种,本来可供发展的数量就不多,再加上他们要在政治面貌上进行选择,就会出现民主党派成员储备不足的现象。

2.有重大影响力的党外代表人士数量少

学校曾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2人,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各1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4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5人。有钱伟长、邓伟志等有重要影响力的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人。但目前在全国层面上,学校仅有1名全国政协委员。旗帜性的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淡出的同时,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并没有成批成长起来。在新老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 《关于做好高等学校高层次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有关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统办发 [2013]18号)中,学校共有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代表人士80名,其中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群众23名,仅占比28.75%,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党外代表人士数量较少。

3.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视野不宽

民主党派成员发展过去受界别的严格要求,使得发展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随着社会和政治的不断发展,除了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党派外,各民主党派对界别的要求在逐步弱化,但由于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部是由兼职人员承担,即负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人员同时还是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在时间、精力和社交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组织发展工作往往在本学院 (部门)或者科研团队中发展较多,“血缘”式发展现象突出。近年来虽然有一定的发展数量,但依然存在发展工作受限,视野广度宽度不够,发展对象的个人知名度、社会影响力难以与老一代相比。

4.政治把握能力有待继续加强

由于学校很多教师,特别是一线科研骨干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国外多年的工作学习经历,使他们在回国以后对国情和政治环境等了解不够,再加上他们平时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使得他们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有限,政治素养提高不足。所以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5.党外人才外推选拔机制需完善

高校是输送党外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党外人才的发展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每年参加各类党外培训学习班和党外干部挂职实践基地的党外人才中,高校成员占了较大比例,但在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后,优秀的高校党外人才能够成功外推的比例却非常小,长期下来容易给高校党外人才造成 “重培养,轻使用”的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培训或挂职锻炼的优秀高校党外人才外推时,硬性条件上经常会有行政职级为 “副处级及以上”甚至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因为行政职数限制等原因,能够担任 “副处级及以上”的党外人才人数有限,尤其是在国家推动高校去行政化的政策导向下,高校将越来越淡化行政职级,因此,“既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又有一定的行政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外推要求在高校实施起来将会越来越难。而某些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力,但没有一定行政职级的党外人才,则会失去外推机会。所以在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外推政策值得深入审视和研究。

6.和部分上海高校相比在党外代表人士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学校在2013年上半年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经过10年左右时间,使得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入 “985工程”高校中游水平,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情况,特别是高端党外代表人士,是学校发展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全国和市级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是高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组成力量,所以本文对上海 “985工程”高校的全国和市政协委员数量进行了不完全统计整理,并和上海大学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上海 “985工程”高校和上海大学的全国和市政协委员情况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39所 “985工程”高校,上海有4所,分别是表1中所列的4所高校。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不包括医学院)这两所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相比,学校在全国政协委员数量和市政协委员数量上有明显差距。和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相比,学校在市政协委员层面上差距较小或持平。在全国政协委员层面上,仅从表面数字上看,可能相差不多,但全国政协委员层次高,代表性强,综合要求高,培养难度高,“名片”效应强,表面上看是 “量”上的小差距,实质上是 “质”上的大飞跃。“985工程”高校人才队伍庞大,党外高层次人才多,特别是具有附属医学院的,更加具有人才优势。我校是地方高校,虽然也有体量较大的人才队伍,但相对于“985工程”高校来说,在党外高层次人才上仍显得 “底气不足”。所以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寻求符合校情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着眼未来发展,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储备工作

一是着眼于民主党派2016年基层组织换届和2017年市委换届,加强发现储备等基础工作,全面把握党外代表人士安排情况,对党外人士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信息库,对于学校新发展的民主党派成员进行实时信息更新。学校正在抓紧制定出台 《上海大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二是着眼长远,加强 “80后”等新一代青年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储备,将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工作前移,加强党外年轻人,特别是留学归国人员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和了解,贯彻执行把一部分优秀人士留在党外的政策规定。对新进政治面貌为非中共的教职工,一办理入校手续,即被纳入信息库,学校党委统战部加强与组织部、人事处、院系二级单位党组织等的联系沟通,及时做好跟进工作,将党外人才发现工作做到最前端。三是着眼源头地位,做好外推人才的储备,针对目前学校党外人才,特别是外推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学校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和梯队化建设,建立了党外人才 “蓄水池”,针对不同外推要求,加强培养环节。

2.着眼能力提升,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教育工作

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培养教育,提升综合能力,有助于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的提高和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发挥。

一是搭建教育平台,注重政治教育的引导。对于党外干部,学校注重加强政治教育和引导,进一步增强其政治认同和 “三个自信”。党外干部和党内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他们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学校根据党外干部的成长规律,进行分层次培养锻炼。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统战系统党外干部培训班,依托党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党外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除此之外,还会积极推荐党外干部参加 “两部一校”、市教卫党委系统和各民主党派市委等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校还注意发挥优秀党外干部的引领作用,如为部分市政协委员配备党外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作为助手,协助进行调研等工作,这样既能提高提案质量,也培养了党外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能力。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注重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在加强培养的同时,学校注意增强党外干部的实践能力,拓展平台,选拔优秀党外干部进行校内外挂职锻炼,如到宝山的 “上海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进行实践,到司法系统进行定向挂职等,争取能够 “挂实职、行实权、干实事、出实效”,通过压担子,真正地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针对高层次、有重大影响力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外引人才时,对于党外人才更加重视人物的代表性;在内培方面,花大力气加强有影响力的党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和创造高层次的机会,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政治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并举,争取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党外人才。

3.着眼政策落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工作

学校发展,人才为先,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强大而充足的人才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强校”战略已经被列为学校发展的 “四大战略”之一。为了将中发 [2012]4号文件和沪委发 [2012]17号文件落到实处,参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本着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牢牢树立 “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的观念,学校党委将党外干部和党外人才纳入学校干部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健全完善党外干部工作协调运作机制,形成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选拔、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讨论研究、共同督促检查工作格局的情况。一是学校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协同合作,进一步完善党内外干部 “三同工作机制”,做到同步选拔,即在做干部培养选拔规划时,将党外干部同时列入,使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政策、有措施。同步培养使用,即在培养教育干部的问题上,党内干部、党外干部同等重视、等价齐观、同步进行,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坚持干部 “四化”方针,不论资排辈,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 “同心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时学校还重视对党外干部的安排使用,坚持选拔使用标准,但不求全责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力求选好人、选准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对于格外优秀的党外干部敢于放在学校关键岗位上,逐步加大同等条件优先录用的深入,加大党外干部使用力度和实职安排。同步考核,即对于党外的副处级及以上干部,与党内的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同步考核。学校制定考核规划和标准,每年将正处级干部、副处级干部分开,党内外干部一同参与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二是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行政部处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党外干部。目前学校有1人担任校级领导副职,90%以上的学院和行政部处中都配有党外处级干部,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正处级党外干部。

对于外推人才时遇到的 “行政级别”影响,借助学校今年正进行的新一轮干部聘任,除了同组织部共同协商,争取在大的院系、部门领导岗位上安排党外人才以外,还可以积极探索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教授与处级干部类似 “同级管理”的机制,从学校开始探索,跨越 “行政职级”这个限制,打通党外人才流通渠道。

学校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使统战工作更好地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最大化地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为学校的快速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方向。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

[2]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12]17号).

[3]浙江省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究会编.高校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黄梅.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5]张献生.关于我国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1.040

D665

A

1672-0911(2015)01-0040-05

2014-09-17

叶泰和 (1984-),男,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主管。

李红 (1956-),女,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民主党派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WHEELS IN MOTION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