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创造力量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
2015-04-09孙常麟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上海200030
孙常麟(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上海200030)
群体创造力量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
孙常麟
(致公党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上海200030)
群体创造是通过组织和激励不同角色的人群运用新方式互动,以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达到共同创造的目的。以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群策群力为基础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也是群体创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各行各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今天,民主党派可以利用群体创造原则的体验式思维模式、交流互动的情境、参与平台以及网络关系等四大要素,构建起上下互动、横向协调、高效并民主集中的参政议政网络化生态系统,达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组织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创新式飞跃。利用群体创造力量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的可操作方面,都具有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群体创造;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
所谓群体创造就是通过组织和激励不同角色的人群运用新方式互动,以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达到共同创造的目的[1]。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之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来自于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群策群力。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民主党派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和参政议政工作有效结合,迅速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对每一个民主党派而言都是一次创新实践的挑战。本文借助互联网思维引申而来的群体创造的概念,尝试探讨信息时代下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群体创造符合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重要方式,是民主党派针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将社情民意集中起来,进行协商讨论,最终以调研报告、提案等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从狭义上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首先体现在各民主党派科学、民主地集中社情民意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把握、集中问题的能力,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调研报告和提案的能力。由此可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个人的研究和自我学习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下参政议政的要求。此外,由于各民主党派成员在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工作所处行业以及年龄等方面的跨度非常大,导致成员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组织的学习和活动无法确保成员间彼此深入的了解。这种现状极大削弱了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积极性,而群体创造的特点能够弥补这些不足。群体创造能够将所有民主党派成员所关注的社情民意和热点问题通过参与平台在同一党派成员中予以充分共享和互动。这种共享和互动不仅达到信息集中、筛选及选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集聚有共同兴趣及不同特长的成员,通过自由组合共同完成社情民意反映或课题研究工作。这种自下而上的参政议政形式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创造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发现和把握社情民意的热点问题,减少参政议政所需的信息成本,同时极大减少了党派成员之间沟通互动、彼此了解的人际距离成本,从而达到充分挖掘各位党员的潜能、激发其积极性的目的。
其次,群体创造过程也是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的过程。群体创造是以价值和目标为导向的过程。党派成员自下而上地反映社情民意和热点问题等信息汇集,以及横向的分析讨论;党派各级组织自上而下的重点课题把握、发布、组织落实和跟踪支持,以及协调党派组织、政府和党派成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构建起高效、民主集中而又网络化的参政议政生态系统。
最后,群体创造作为众包的一种形式而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参与者并不是冲着钱来的;二是他们贡献的是业余时间[2]9。这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两个最主要特点。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既是义务,也是权利;既是责任,也是荣誉。
由此可见,群体创造符合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工作特点,非常值得民主党派研究和使用。
二、群体创造能够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
群体创造的原则有四大要素,即体验式思维模式、交流互动的情境、参与平台以及网络关系。将这四大要素融为一体,会释放出群体创造的四大力量:提升组织的战略资本或核心竞争力、为参与者个体提供全新的价值体验、为组织及其参与者个人降低风险、减少成本[1]38。群体创造原则的四大要素以及其所释放的四大力量无疑为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1.体验式思维模式。建立以体验为中心的群体创造价值观。组织能力能否提高,关键在于能否利用人们的参与体验,提高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美国学者哈雷·曼宁(Harley Manning)在 《体验为王》一书中提出体验的三个层级:需求满足、容易性以及愉悦程度[3]。与此相对应,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需求首先来自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党派成员的责任感、义务感。容易性主要体现在参政议政过程中,能否得到 “一个篱笆三个桩”式的团队支持和 “雪中送炭”式的党派组织指导和帮助。而愉悦程度显然不仅来自社会对参政议政结果的肯定,而且还在于达到或超出参政议政者预期的期望。
体验式思维模式要求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领导必须密切关注和关心成员参政议政情况,对成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反馈,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成员参政议政的报告或社情民意反映,要及时予以反馈。并可通过建立党内参政议政数据库,将参政者的成果作为资料予以保存和供他人借鉴参考,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优奖优机制,从价值和制度两个方面对参政议政者的成果予以肯定,满足参政议政者的需求。对成员提供的热点问题,各级组织应该帮助组织团队,提供资料收集及调查等渠道的便利,从而使参政议政者能够突破个人的局限,成为组织内群体创造的一份子。而对此类研究成果,各级组织应该全力以赴通过民主党派所拥有的舞台和渠道,力争将其影响力最大化,从而激发参政议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2.交流互动的情境。人的体验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而群体创造这个简明而有力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能让人们学得更快、记得更多[1]31。交流互动能够让群体创造的各位参与者的多种信息、多种视角得以充分地讨论,为全面而又客观地认清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必要的“集体智能”。集体智能的核心是多样性,能力的多样性和理解认识的多样性[2]96。集体智能将为民主党派带来三个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必要因素:第一是各类社会表象、切身问题、观点、思想、方法等的大汇集,达到参政议政信息最大化;第二是社情民意的大汇集,帮助预测和把握选题立项,达到参政议政质量和 “眼球附着力”最大化;第三是调查、分析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和提案能力的大汇集,实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飞跃。综观目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组织方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以及党派成员基于个人知识、专业能力、工作经历、社会生活体验等因素的自觉行为,不仅缺乏上下沟通,也缺乏横向互动和交流,导致无法形成一个激发和提高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热情和能力的良好环境。因此,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如何以包括参政议政为中心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培训班、甚至网络平台等形式来加强党员之间、支部之间、区委之间的互动,使之成为当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交流互动的主要情境已迫在眉睫。
3.参与平台。参与平台是谋求群体创造的基石,支撑着群体创造的其他三个组成部分。群体创造的核心原则在于增强网络价值的同时让参与者能够在生态网络系统中随处找到参与的位置,选择他们理想的参与度,并能参与到群体创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让参与者群体创造有价值的体验,达到整个生态网络情境化互动[1]40。目前,民主党派内部的参与平台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主要是传统的机构组织平台,一般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委员会、参政议政部等履行组织、协调、沟通和实施等作用。除自上而下组织党派成员对一些热点问题立项调查,完成课题报告,或为数不多的培训及会议外,还发动党派成员自下而上提供社情民意的反映。其特点是单向为主,缺乏双向及网络式的互动,开放程度和党派成员参与的程度都非常有限。非正式的主要是各党派成员利用微信平台自建冠以党派名称的 “朋友圈”,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域和组织结构的限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党派成员间的互动沟通,也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有效组织的这类网络平台往往由于党派成员的兴趣或角度不同而无法在参政议政的热点问题上形成合力。这也是参与平台的最大的挑战,即发现何种互动能够带给机构组织群体创造,何种互动要受到控制,必须在保持控制与激励人们尽情发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要求各民主党派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参政议政的参与平台,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激发并有目标性地释放集聚在党派成员中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能量。
4.网络关系。正如公司将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组织起来,网络关系是将人与人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资本。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契结资本和桥接资本。我们可以在家庭和密友之间找到前者,它对我们的情感健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社会的强力胶。而桥接资本是由熟人之间建立的信任所组成,它能将不同的群体联系在一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润滑剂[2]85。网络关系就是一种桥接资本,它的特点和作用非常符合我国民主党派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作用。因此,各民主党派应充分利用其成员和组织的网络关系,将参政议政群体创造的所有参与者以及内外组织领导等各个利益相关者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符合各民主党派理念和宗旨的,并具有自我不断发展和改善能力的 “参政议政生态系统”。
三、群体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骨干
研究表明,参与式媒体的新兴法则是1∶10∶89法则,即如果有100个人,1个人会创造一些东西,另外10个为他创造的东西投票,剩下的89个则仅仅享受这些创造成果[2]178。因此,聪明的组织要学会把最有潜力、最善于达到组织目标的人集中起来,不断加以引导、培训和沟通,使之成为组织的骨干。可见群体创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出哪些人应该成为群体创造的骨干力量。《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 《引爆流行》一书中对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的迅速传播蔓延提出了三条法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个别人物法则,即成功倡导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离不开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传播员[4]。成为联系员首要的标准是结识的人非常多,他们的社交圈子比一般人要大出4倍甚至5倍。各行各业中都有一些交友能力超凡之人,这些人就是联系员。大家就是依靠他们才有机会去了解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各个领域,所以联系员又被称为人际疏通专家。此外,一个思想或一种产品离联系员越近,这种想法或产品推广的势头和可能性也就越大。第二类人是内行。内行是指对某种工作或技术有丰富经验,知识积累的人。内行的关键在于不仅主动收集信息,而且一旦掌握某种信息或方法就想把它散布出去,所以内行又被称为信息传播专家,但内行并不是一个善于做说服工作的人。这就需要第三类人——推销员。推销员不仅善于说服和鼓励他人一起参与,同时也善于利用从众心理压力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达到共同的目标。在群体创造的参政议政过程中,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三者缺一不可,他们决定了群体创造的参政议政的能力,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发现和挖掘民主党派成员中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是群体创造参政议政的第一步,也是培养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骨干力量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基础。
[1]文卡特·托马斯瓦米,弗朗西斯·高哈特.众包:群体创造的力量[M].王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牛文静,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哈雷·曼宁,凯丽·博丁.体验为王:伟大产品与公司的创生逻辑[M].高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1.
[4]格拉德威尔.引爆流行[M].钱清,覃爱东,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5.
(责任编辑:刘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1.016
D665
A
1672-0911(2015)01-0016-03
2014-11-25
孙常麟 (1963-),男,上海中智人才顾问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硕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