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动笔墨不读书

2015-09-17戚红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灰雀渔夫人教版

戚红丹

一、阅读教学低效成因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费尽心思地教,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始终无法达到课标中的年段阅读目标。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低效的问题,而其低效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起点不明。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是零起点教学。第二,被动不变。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只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却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第三,交流不足。课堂上的交流有多种: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等。我们常见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是师生问答,却很少见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第四,浅尝辄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句话能够很好地折射出学生以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听课的状态。

二、批注——改变阅读教学低效现状的一种方式

1.明晰学情,准确把握起点

只要学生对文本进行过批注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批注清楚地知道学生的阅读起点在哪里。学生是否有不理解的词语,是否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对文章的核心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是否对文章进行过个人的思考,这些都能够从学生的批注中表现出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中有一个“黄泡泡”这样提问: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呢?这一个问题已经涉及考查学生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把握,即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在学生的批注中,笔者发现了三个层次的回答:第一,列宁不知道昨天灰雀去哪里了,所以问灰雀。第二,列宁不想问小男孩,他知道小男孩其实是知道昨天灰雀去哪儿了。第三,列宁故意不问小男孩,给小男孩留面子。

显而易见,第三种回答的学生已经对文本的核心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三种回答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起点,逐步深入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正是本文,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至此,教师抓住这些重点句顺势引导,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2.留下痕迹,追踪学生思路

如果学生在文本中留下了痕迹,那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个痕迹去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理解,产生这样的思想的源头是什么,再循着学生的思路去猜测,去求证,因材施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赵州桥》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在课本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赵州桥的模型,但形态各不相同。

学生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三种不同的图形?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一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把三种图形一并呈现在PPT上,开始探究原因。当学生看到这三幅简笔画时,当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一位学生主动要求同学们给他朗读,他在黑板上现场演示给大家看。当同学们读到“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时,他示意大家停下来,重复了“各有”两个字,并在大桥洞的左右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小桥洞。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笔者也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在于一个字:各。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各有”的意思就是“分别有”,即“左右两边都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养成习惯,触发主动学习

从核心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主动学习”是指在没有人提问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之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课《火烧云》中有一句描写火烧云的句子: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有部分学生对这句话做了批注(图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描写满月小猫的可爱: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有学生对这段话做了批注(图略)。

这些批注,都是学生在阅读后,对文本产生的主动思考。《火烧云》中的“烧”字使他想到了“红”,但他随后又感觉“烧”比“红”更富有动感,能更加体现出火烧云的奇丽,“烧”字实在用得很妙。而对小猫的描写,“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在花盆里摔跤,枝折花落”等,这些短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读完这一段之后,他的词库里面随即跳出来的就是这个词:一片狼藉。

4.发现亮点,实现教学相长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教师善于将这些批注作为教学资源,无疑能够使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中彩那天》讲述了“我”的父亲帮助他的朋友库伯买的彩票中奖了,在面临是否将车还给库伯的道德难题时,父亲最终将车还给了库伯。在课堂上,一位学生将他的阅读批注,也可以说是阅读疑问抛给了大家:在领奖现场,“我”想上车却被父亲多次赶了下来,也就是说我是步行回家的。但是,当我回到家和母亲交谈了很久之后,父亲才刚进门。父亲是开奔驰车回家的,为什么却比我晚到家?父亲去哪里了呢?

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批注,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设,而这位学生却具有敏锐的阅读思想,为全班同学打开了一扇思考的闸门。大家都在思考问题:父亲刚才去哪儿了?去干什么了?随后,课堂上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父亲去了库伯家,但到了库伯家的门口却又回来了;有的同学说父亲去了离家比较远的小河边,他在那里思考该不该把车还给库伯;也有的同学说父亲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他坐在车里想了很长很长时间……笔者随即要求学生将这一段父亲消失的时间用小练笔的形式填补完整,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将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描写具体。随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评价,取长补短。

5.对照借鉴,引领整理反思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批注中的亮点,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时间和平台,充分地互相交流和借鉴,以此来学会更完整、更立体地思考问题。

三、批注式阅读的指导策略

1.兴趣激发策略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批注式阅读为基础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想学生对批注产生兴趣,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兴趣激发的手段。

2.方法习得策略

(1)指导批注步骤;

(2)规定批注形式;

(3)规定批注类别。

3.交流指导策略

在学生批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一要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导致对课文理解的零乱无序和支离破碎;二要避免学生间的平行交流,对重难点的理解各抒己见,却没有交叉深化;三要避免众说纷纭,没有留足朗读的时间,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说话讨论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课《渔夫的故事》是一篇选自《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故事。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渔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魔鬼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为《渔夫的故事》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晚上,王后又和往常一样在为国王讲故事。但是,王后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天却亮了,国王为了明天能听到故事,又没有杀掉王后。猜猜看,天亮的时候,故事正讲到哪里呢?请用“/”在书中标出来,并写明依据。(此问题的目的指向是让学生吃透课文内容并引发思考)片刻之后,大部分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批注。以下是部分交流过程:

生1:我猜是在第九自然段,魔鬼说“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这里,这时候,国王肯定想知道魔鬼有没有杀了渔夫,所以他不杀王后。

生2:我猜是在第十自然段,渔夫说“说吧,简单些”这里,国王肯定想知道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的故事,怎么能杀了王后呢?

……

(这时,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都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批注,但交流内容却大部分是大同小异)

师:好,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也和前面三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暂时把手放下。有不同的猜测吗?

生4:我认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足以让国王不杀王后。这个魔鬼好可怕啊,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肯定很让人期待。

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此时,学生对第四自然段魔鬼的描写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针对“堡垒、铁叉、桅杆”等词交头接耳,手舞足蹈,课堂陷入混乱状态。)

师:大家都对魔鬼的形象如此感兴趣,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它到底有多可怕。

全班齐读。

批注交流的过程中时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及时判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哪些观点需要修正,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采用最正确的方式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批注,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4.评价激励策略

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批注,应多以正面的评价激励为主。评价的方式有多种:语言鼓励,同学之间传阅,家长会上展示,课堂上专门研讨,等等。实践表明,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欲望,都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正是在不断地或被肯定被鼓励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得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也始终高涨,批注式阅读才得以落到实处。

批注式阅读,虽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批注式阅读教学,它好比一双慈母的手,牵引着孩子在阅读的大道上蹒跚学步;它好比一张扬起的帆,鼓舞着孩子在思维的海洋中驰骋徜徉。让我们的学生习得真正的语文能力,切身体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快乐。

猜你喜欢

灰雀渔夫人教版
《灰雀》读后感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天皇版“渔夫”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渔夫的迷惑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灰雀·鱼·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