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育的名义变革学校课间操

2015-09-16阎志清李燕

中国德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做操课间操课间

阎志清+李燕

课间操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来愉悦学生身心。可是,如今的课间操模式却并不能够达到它最本真的目的。本文以S校为例,所讨论的是如何重新认识、理解课间操这一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课间操模式加以重建,进而追求课间操的本真目的,体现其教育性。

一、领悟:学生立场下的反思

在S学校开展相关变革研究之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是:课间操时间就应该做操、跳课间舞,且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课间操,调皮或者戏闹的学生将受到严厉的批评。在参与到“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后,学生工作者的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课间操存在的不认真对待、不遵守纪律等问题,我们不再简单地定义和批评,而是开始寻找背后的原因。通过调研和观察,我们发现传统的课间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内容单一,缺乏新意。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但两者并不是封闭的,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儿童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因此,成人必须基于儿童的立场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儿童天性,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求。可是,在S学校,有着不同体育爱好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每天在同一片大操场上听着同样的音乐、做着同样的体操,个体无法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多样的兴趣爱好难以得到满足。

二是形式统一,效率低下。教育面对的是充满生机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生命个体。可是,学校却没有体现生命体的丰富内涵。从具体的课间操的形式来看,学生每天都要在班级门口列队,操场统一集合,再由体育老师整队做操。两点一线,既耗时又费力,师生都容易出现厌倦情绪。

三是师生监管,难以放松。顽皮是儿童的可贵品质,需要的仅仅是加以引导,而不是去压制顽皮。然而,我们发现,几乎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做操,加上学校的督查评比,导致学生在做操时身心紧张,难以放松。

除此之外,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眼里的课间操是“任务”,甚至是“负担”,所以做操会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预定的健身效果。同时,课间操时间被占用,孩子们对每天的这段时间也失去了兴趣。

二、构建:课间操变革进行时

学生与各类实践活动保持着内在的生命关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与发展,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而创生与升华,课间操作为学生工作中的“事”当然也在与学生相互作用中不断发生改变,促进“事”与“人”的生长。

(一)转变思维方式

学生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做同样的课间操,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没有多少人去追问孩子们的感受与效果如何。在研究中我们意识到,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同样是学校生活的主体之一,学校变革需要并且尽可能将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出来,使之成为学校重建的内在力量。因此,学校把课间操如何改革的难点首先抛给了老师和学生,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策划活动,为学校提供了许多金点子,课间操的策划活动打破了师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形成和发展学生生命自觉。

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简单化的思维。其实,学校生活是充满复杂性的,不可能被简单化。作为教师,除了要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外,也要反思自身思维方式是否存在偏差。就课间操而言,教师应该需要“全程意识”和“动态生成的意识”,促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验不同的课间操活动;同样的课间操活动具有不同的挑战性。同时,在体验和挑战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生成新的事物,促成学生的自我更新。

(二)开放外部环境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不同的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活动场地这一外部环境是学生进行课间活动的首要条件,不同的活动场地也影响着课间活动的内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S学校对环境进行相应的变革,变班级统一列队下楼为自主有序下楼,变单一的后操场做操为所有场地都开放,包括篮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前后院。学校体育教研组协同班主任为学生的课间活动精心划分了场地,实现了学校现在活动场地的高效使用。

(三)创生行为方式

课间操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本是多样的,有其内在的丰富性,更多的喜闻乐见运动项目均可成为健身的内容。于是我们改过去天天做课间操模式为“快乐1+4”自主大课间模式,做到“成事”与“成人”的相互转换,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

周级“1+4”即每周一天会操,四天自主大课间活动。每周一全校师生统一做操,变教师“监管”为师生同健体,变督查评分为体育教师统一点评,反馈要具体、明确,及时点出学生进步与有待完善之处,发现进步大的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请他们做下次会操的领操员,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而周二至周五为自主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自主活动,建构丰富、多元、有内涵的活动体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取向,提高了课间锻炼的效能,又促成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月级“1+4”即一月一节点,四周一循环。考虑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学校对学生所选项目设置了五级争星制度,并引入吉尼斯挑战赛,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为自我挑战日,第二个周五为小组挑战日,第三个周五为班级挑战日,第四个周五为校吉尼斯挑战日。这不同层次的设置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学校的吉尼斯挑战赛由教师参与组织外,其它活动均由学生自主组织,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力求实现学生自主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另外,学校规定,凡是能达到五级星的学生,将自动获得校园吉尼斯挑战资格。这样既增强学生的运动质量,也内含着对学生挑战意识的培养。

多元化的课间活动推动着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根据活动的需要,许多新岗位应运而生,从各班活动小队的队长和副队长,到班级挑战赛的评委和记分员,再到校级的服务员、吉尼斯师生评委等等;这些岗位也实行定期评比和轮换。在坚守岗位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在共同的学校生活中承担责任与发挥领导力,搭建起学生发展的新平台,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共生。

三、生成:回归课间操的育人价值

(一)学生体质的增强

课间操的变革让学生参与课间操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班级中策划。三年级一班的W同学原来不会转呼啦圈,每天都在小师傅的带领下扭动着身体练习,从歪歪扭扭的一个、两个,到较为顺畅地一次转十多个,每个课间操他都会满头大汗。在活动的时间、参与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健身质量立竿见影。在2015年的学生体质监测中,学生的体质合格率达到96.4%,比2012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

(二)和谐关系的孕育

现在的课间操都是由各学生组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教师们的课间操角色由学生的监管者变成了学生活动的伙伴;学生们各自忙着活动,很少需要教师的干涉。老教师在悠闲地散步;年轻教师则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一起比转呼啦圈,一起比跳绳;低年级的老师也忙着在为学生作示范,一遍又一遍。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除融洽了师生关系外,更加和谐的生生关系也在过程中生成,学生之间更多地学会了关心。有学生说:“因为同组同学经常帮助我,陪我练习,锻炼的机会多了,我的乒乓球的技术提高了。”还有同学表示大家都互相提醒拿着运动器材到各自的场地参加活动,技术好的同学主动去帮助技术不熟练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更团结了,很少出现打架等现象。

(三)学生能力的提升

学校课间操活动变革后,这些活动滋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主要表现为: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课间操的变革活动中,学生在坚持把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做好的基础上,还创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例如,简单的呼啦圈在他们的手中被注入了灵性,脖子上转,手腕上转,看得师生们眼花缭乱。

其次,学生领导力的提升。课间操的变革改变了学生被动的生存状态,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引领自身发展。例如,二年级二班的Y同学是跳绳组的组长,自己对跳绳运动并不是非常熟练。刚开始组员一分钟仅仅跳20多个,现在却能达到100多个。因为大课间时段,他快速到达指定场地,带领组员进行练习。当所有队员跳累了,他就把绳子结到一起进行大摇绳,来重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热情。

最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学生们在学校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合作。五年级的大摇绳小组,经过持续练习,小组成绩得到提高,学生越练越有合作的默契和自信,目前成绩达到项目5级水平。

(四)课间操模式的延伸

课间操活动的蜕变驱动着我们对“六一”儿童节、艺术节、元旦庆祝等学校活动的变革。这些学校大型活动的开展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促进生命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大活动的变革体现出学校工作人员关注到生命成长的需要,校园焕发出生命活力,师生校园生活的品质不断提升,形成新的学校文化。

学校的课间操的变革既将更多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还给了学生,又解放了学生原本自由活泼的天性;既保障了学生每天的运动强度,激活了运动潜能,又让学生在情趣中产生快乐体验,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了生命的自我新生。

(本文系青岛市崂山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2.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做操课间操课间
“盖章”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树娃娃做操
做操
排队做操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