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百科全书
2015-09-16关泠
关泠
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设置了15个知识门类、101个学科,共收条目3万余个,约3600万字。
中国编纂现代意义的军事百科全书,始于1980年代,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一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及其《增补卷》和光盘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二版,目前正在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并已在2015年陆续出版。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设置了15个知识门类、101个学科,共收条目3万余个,约3600万字。网络时代到来之后,传统意义的百科全书在编纂手段、编纂平台和出版形式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就军事百科全书的编撰而言,稳定性与创新性、充分地占有资料与资料鉴别、真实性与生动性是条目编纂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坚持稳定兼顾创新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收录的条目涵盖了军事思想、战略、作战、国防建设等军事领域各个方面知识,荟萃古今中外军事科学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所提供的军事知识完备而系统、经典且精练。但是,随着各类网络百科全书的出现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检索查阅方式更加便捷,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拓展更加多元,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查阅信息。在这种态势下,传统意义的百科全书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的优势不再突出。即便是定期修订增新,并且大大压缩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周期,面对以比特每秒为单位的网络传播速率,纸质百科全书也是望尘莫及。因此,不仅广大受众,就是教学、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在查问资料时也常常借助于网络百科全书。
军事百科全书如何在坚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兼顾时效性和创新性?一是提升条目质量。传统百科全书作者、编辑编审人员的专业性,编纂流程的科学性,释文内容的权威性是网络版百科全书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网络百科全书已拥有了大量习惯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消费者,那么,军事百科全书应当以满足受众深度阅读和专业研究人员严肃阅读需求为主旨,继续依托以军队和地方院士、各学科带头人、科研教学骨干为主的作者群体和专家审稿队伍,通过权威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审查把关,努力抓好条目质量建设,在确保条目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及时增补新条目,修订新内容,补充新图片,确保知识内容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二是适时推出网络版。2012年《不列颠百科全书》(EB)宣布停止出版其至今已发行了15个版本的纸质版时,曾经在出版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1999年,我国台湾学者徐文杰曾经引用国外信息专家的话,预言传统的纸质版百科全书将在2l世纪消失,光盘版及网络版的百科全书将完全取代它们的地位。200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了光盘版,2011年其针对用户的局域网在线版全文数据库面世。这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适应时代发展,早在1999年就在一版的基础上出版了光盘版。适时推出军事百科全书网络在线版,既能满足受众需求,又便于我们对条目文图及时更新修订,加强编纂工作的跟踪研究,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条目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去伪存真有据可依
条目资料是百科全书编纂的基础,是条目编写和撰审的依据,是条目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军事百科全书的资料工作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核对、验收、管理和使用等。在撰写、修订和审改条目时,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即“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但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中,面对庞杂的各类数据和资料,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非易事。我们在工作中,虽然感到电子书查阅使用更为便捷,但对其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把握却需斟酌。
电子书、网络百科全书等电子媒介的资料能否作为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依据?这需要区别对待。一是对于电子书的使用。我们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一般也会参考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或期刊。根据经验,只有扫描的PDF版图书才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而转化之后的版本,多有谬误,只能作为资料出处的参考,如作为依据性资料,还应再行查阅纸质图书。二是对网络开放式的百科全书的使用。不论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还是互动百科,基本上都是坚持开放式编纂、中立性观点、免费共享等编辑方针。其优势无须赘言,但存在准确性、客观性和侵权三个问题。因词条内容是由自愿参与编辑的网友共同完成,信息的来源、准确性等值得推敲。如,我们在编纂军事人物条目时,有作者给我们补充了一些人物的生卒年,并注明资料来源是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但经核对,几个网络百科全书都没有注明其词条的资料来源,而且日期不一,通过进一步核查纸质图书,有权威资料的予以采纳,没有依据的不予修改。
网络开放式百科全书中任何人可以自由编辑内容的做法,使个人容易在政治、军事、宗教条目中添加虚构的内容或自己的偏见,难以做到观点客观,容易引起纷争。2014年4月就曾发生百度百科PX词条在6天之内被反复修改36次的现象。此外,因为词条编辑者受专业水平的限制,一些词条存在抄袭现象,主要是抄袭已经出版的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军事类的条目因受关注度高,有很多都与我们的条目“不谋而合”。如前所述,我们的编辑人员有时会参考网络百科全书,而一些年轻作者在撰写条目时偶尔也会照搬照抄网络百科全书的条目。甚至在参加审读一些专题性军事百科全书时,我们曾经发现,有的作者直接将百度百科的同名条目作了“拿来主义”。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因此,在辞书编纂中,网络开放式百科全书只能作为参考性资料,不应成为依据性资料。
真实性与生动性相统一
军事百科全书条目一般按照定性叙述、形成与发展或历史沿革、基本内容、评价与展望的结构来撰写。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的数字化带来了更庞大、更详尽的数据集合,虽然使人们可以对图书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实现综合性搜索,但也带来了信息内容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军事百科全书条目要想在类型相同或内容相近的知识检索中胜出,更加吸引读者,我们所阐释的知识内容,就应当做到真实性与生动性相统一,特别是在历史事件、战争类条目和军事人物类条目中,如果只是严格按照体例标准进行介绍,难免严谨有余,生动不足。
首先,生动的文字才可以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貌、战争过程的曲折与残酷以及人物的个体性。每一个条目背后都承载一个历史事件的由因到果的来龙去脉,一场战争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和结果,一个军事人物特有的成长背景、军事实践所铸就的独特性格、品质、素质、意志、才能、经验等。尤其是军事人物类条目,如果只是以干巴巴的语言平铺直叙地描述其生平经历,那么他们各自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个体所独有的智慧、信念和可贵的精神就无从体现,不免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在军事百科全书一版编纂中,老专家们在撰写条目“戚继光”和“袁崇焕”条目,分别引用了他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杖策只因图血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等诗句,以诗言志,突出其品格特点,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立即生动起来。有的条目以功绩体现特点,有的以弱点突出特点,更具备感染力和说服力。而我们在写当代人物时,即便是领导人条目,也应避免将条目写成履历书。其次,生动的细节才能更具备说服力。以解放军人物学科中的英模人物为例,对于其中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均有介绍。但是,近两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对英雄人物所谓的质疑文章,有的人以医学知识的疼痛级别来质疑邱少云的革命意志,有的人以物理学原理来推测黄继光的身躯不能堵住机枪射孔。这些文章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引发了无数评论。其实,不管是恶意造谣抹黑,还是低俗的围观调侃,如果我们有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细节,他们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在人物条目撰写,特别是英模条目撰写时,如果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依据,经得起推敲,而不只是概要叙述,那么,英雄们的事迹不仅更加真实可信,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也能得到更好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