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书店的共生艺术
2015-09-16贾华瑞
贾华瑞
对方所而言,书店从不是简简单单的书店而已。方所的野心是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与美学的发生场所里,图书馆和美术馆得以有机结合。
从没有一家书店像方所一般,自开业第一天起就在颠覆所有人的想象。2011年,方所第一家店在广州开业。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方所却选择在奢侈品聚集地的高端商业区开设一家面积2000平方米的书店。2015年方所大手笔布局西南,1月29日先是在成都开了面积达4000平方米、有约10万图书品种的第二家店面,随后3月16日,其在重庆又开一家约2400平方米的新店。扩张之举,显露出方所的底气。方所创办人之一、台湾诚品创办人廖美立透露,方所已经在2013年实现盈利,并且书籍销售占全店营业额(包括书籍、美学产品、服饰、咖啡店)的35%~40%。目前,广州方所非假日人流量大约在3000~4000人,节假日能达到7000~8000。而成都店在试运营期间,非假日人流量大约7000~8000,节假日最多可达到1.5万~2万。
近些年,独立书店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很多被挤压到了局促的空间,艰难地寻找着收支平衡点。方所却让人眼前一亮,它的成功也昭示着实体书店并非注定走上悲情末路。方所追求的“美术馆+图书馆”之路,凭借着对城市文化特征和目标人群需求的精准分析,加上艺术化的高品位设计和精致化的小细节布局,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外,满足他们的审美、交流等需求,完成了书店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华丽转身。
“例外”的艺术气息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当服装品牌例外的原创设计师毛继鸿开始筹划开办一家书店的时候,他邀请了台湾诚品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台湾行人文化实验室董事长廖美立,香港知名设计师“又一山人”黄炳培担当总顾问和艺术顾问。这样的创业团队,使方所从一开始就兼具了东方美学的艺术底蕴和品味,并且在书店运营上颇有心得。
作为实体空间,书店最大的功能莫过于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无可替代的阅读体验。方所从广州店开始,就着力于为读者打造一个极具美学特征的时尚阅读空间,设计团队在建筑材质上的突破以及空间上的巧妙运用,为读者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知识殿堂。书店空间内皆运用天然的材质,木、竹、铜、铁、纸、布、石等均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在原生质感中体验精致与粗糙的冲撞,展示美的极致。这一设计理念与方所书籍、美学生活、衣饰设计、咖啡音频的商品挑选原则一致:运用天然材质制作、兼顾美感与实用的价值。
今年1月29日开业的方所成都店,设计了两个出入口,A人口门面呼应广州方所的拼接风格,用块体与线条等元素,以木材、金属等天然材质削面拼接形成。接近200平方米的木质中式设计和暖调灯光为这块公共空间营造出神秘感。B入口的地面部分,地下扶梯直接连入店内,客人通过狭小的金属管道后再进入开阔敞亮的店铺空间。前后两个维度空间的反差,客人犹如穿梭时光隧道,进入一个传奇的异质空间。
“我们希望这里像一个变化的剧场空间,当读者进入到这样一个知识海洋后,可以换一个方式,重新启动自己内心创造力。”毛继鸿介绍设计的初衷。进入方所后,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被消弭,取而代之的是多维空间的共存与穿越。哥特式立柱,高低纵横的铁铸廊桥,无限延伸的图书立柜,随之堆叠层层的阶梯,结合地下藏经的概念,建造立体式、阶梯式的图书殿堂。
而处于试营业期的重庆店也已被读者封为“中国最美的书店”,针对山城的特色,该店在设计上以高低不同的书架、歪斜的柱子、长长的坡道、随处可见的木梯营造出“依山而建”的意境。有专业设计师评价,中国的书店在美学设计方面,“尚无人能出方所之右”。再加上书店内别具匠心的细节设计,都将阅读的美感提升到极致。成都方所的整个视觉设计的主题围绕“星空”而展开。无论是商品包装还是会员卡,均以见证人类智慧的鹿豹座为背景。方所的员工制服上,也被绣上了诗歌,广州方所店制服绣有著名诗人周梦蝶的诗作《刹那》,而成都店则绣有佘光中的《茫》,这些随着店员活动的诗意,也都成为彰显书店品位的画龙点睛之笔。
每一家书店都为读者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并成为该城市醒目的文化旅游地标,这保证了方所的客流量。“书店的整体布局对于读者的阅读与购书的心情影响是最大的。”曾策划果戈里书店、普希金书店的出版营销专家三石认为,书店最重要的是让进入书店的读者感受到文化认同感和阅读归属感,而这方面,“方所当为翘楚”。
书店的多种可能
方所的经营项目主要包括图书、方所时尚、美学生活(设计类产品)、咖啡等几类业态,这种混合型的经营模式被业内称为“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方所时尚以诸如毛继鸿的“例外”、山本耀司的“Ys for living”、毛继鸿和又一山人的“YMOYNOT”等极具原创精神的独特服饰为主;美学生活则强调手工制作,有来自欧洲、日韩等全球60多家品牌、2000多种设计类商品,咖啡生活空间不论是咖啡豆的产地,还是餐具的选择都颇为讲究。这种混合业态也确实不负众望,成为方所盈利的一大助力。
不过,既然称之为“书店”,图书自然还要是主角。据悉,在方所的业态中,图书仍占据了销售的半壁江山。“图书并不是方所的辅助部分,我们更希望各种业态在这里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体现一种文化的态度和主张。”廖美立说。
目前,由于成都的音乐、诗歌、艺术等文化活动相当活跃,在方所的图书结构中,以艺术、文学为核心,引进版图书占比高达40%。丰富的台版书和原版外文书,在书籍种类上与其他书店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以独特的图书品种吸引读者。
在选书方面,方所成立了专业的采购部门,这个部门的员工被称为“书店编辑”,他们几乎都毕业于各高校的中文系、外文系,并且喜欢阅读。这些书店编辑的职责就是选择好书,并思考“让一本好书放在哪里,才最容易遇到知音”。
除了阅读、生活、艺术、时尚,成都方所还加入了新的空间——为儿童设计的“小方所”。占地500平方米的“小方所”,延续了方所的血脉,精道的选书、精致的美学生活用品之外,还提供美术与手作课程,各类艺术展演活动也在计划之列。这个夹杂着毛继鸿“私心”的小空间,是在其“歪理”下诞生的,他认为小孩子可以让人们第二次回到获取知识、重新受教育的阶段,这会在无形中扩大读者面,让更多的读者走进方所。
从2011年11月开业至今,方所已成功举办300多场跨界讲座活动,平均每月6~8场,涵盖当代艺术、设计、建筑、时尚、电影、音乐、文学、历史等文化领域,包括两岸三地以及多国的文化界代表人物,以多元化的讲座活动凝聚思想和创作。同时,方所推动了30多个展览项目,并与80多组创作人、艺术机构展开了合作,并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家、艺术团体进行现场演出,为读者带来具有现场的艺术体验。
“书业有很迷人的地方,它可以跨到很多类别去。”廖美立说。对方所而言,书店从不是简简单单的书店而已。方所的野心是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与美学的发生场所里,图书馆和美术馆得以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