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合作探究

2015-09-16郝珊

时代金融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

【摘要】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然而,三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提升京津冀一体化,三地应该促成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 协同发展 产业合作

一、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现状

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的产业发展对提振经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京津冀三大产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2014年,北京的第一产业比重不超过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77.9%,其中,金融、信息、科技、咨询等服务所占比重较高,信息传输和科学研究等产业领先发展。天津的第一产业比重为1.3%,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占一半左右,在第二产业中,高端制造业如航空航天和精密仪器制造等产业占主导地位,同时天津的产业也逐渐倾向服务业发展,如电子信息,货运物流和金融租赁等产业。而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了1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超过了总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为51.4%,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仅为37.2%。但从三类产业的增长速度来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依次递增。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2013年,河北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为9.0%,到2014年已降为5.0%。数据说明,2014年河北已经开始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淘汰产能过剩、能耗过高和污染严重的产业,一方面,这些重工业是河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限制其发展拉低了河北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考虑,淘汰这些产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使得各地政府寻求产业升级的新途径,“短痛”反而在长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总体而言,京津冀产业发展落差过大,存在不合理的产业梯度衔接,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着利益冲突和不规范竞争等经济壁垒,京津冀三地应该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合作,最终达到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二、京津冀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宏观经济发展上来看,京津冀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北京和河北很多地区相隔甚近,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却相差甚远。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京津冀三角中,北京并没有发挥其中心城市应发挥的辐射作用,周边河北地区依然落后。

下表列出了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GDP总额,GDP增速,人均GDP和人均收入。

表一 2014年京津冀三地宏观经济数据

从上面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出河北总的GDP最高,然而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最低。虽然河北的经济体量大,但是因为产业发展的落后和贫穷人口的庞大,人均GDP较低。2014年,天津总GDP最低,但是GDP增速和人均GDP为京津冀最高,这说明天津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天津的经济发展。2014年,北京GDP增速为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这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问题,而人均GDP低于天津更是说明北京的產业结构有待于优化。从京津冀三地的人均收入可以明显的看出三地的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继续推动协同发展,通过产业合作,互相存进互相带动。

其次,从微观生产要素上来看,各种资源在京津冀三地分布十分不均衡。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差距较大,生产要素会流向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因此,要素单向的流向了京津地区。资源人才要素纷纷流向北京,造成了北京的“大城市病”,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而资源和人才要素的流失也导致了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交界的京冀两地贫富差距严重。在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前,京津冀一直缺少一个强大的顶层设计,各个地区的政府均已自身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而没有进行产业合作。此外,京津冀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角色使得三地无法平等发展,竞争生产要素和资源。通过统一的产业合作指导,北京向天津河北转移部分产业,可以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转移到相关地区,减少北京的人口资源压力,使得北京有更充分的空间发挥其首都的角色;同时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促进天津产业集聚的发展,也带动了河北各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使得河北能够“留住人才”,实现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提上了日程。京津冀产业合作促成新的增长动力,减少产业的重复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该区域地理位置关键,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起着引领带头的作用。

三、京津冀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的产业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三地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首先,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北京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已经逐渐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衡发展,在产业增加值上给天津经济带来相近的贡献,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而河北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因此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这样彼此错落的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三地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区域的独特优势,地区之间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阶梯和连贯的产业链条。

其次,国家努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税收一体化、海关一体化等,这些措施的提出极大的便捷了京津冀的经济发展,为产业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首都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加速建设中,随着交通的发达,京津冀三地人员交流和物资流动更加便利。税收一体化有利于京津冀三地统一产业税收政策,平衡三地税收利益关系。海关一体化打破了地区限制壁垒,区域之间货物通关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给区域内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给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京津冀地区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垄断着相当行业的人才和技术,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区域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京津冀区域绵延着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包含许多规模庞大的产业区。这表明京津冀地区拥有很强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可以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提供催化剂。

四、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目标明确

京津冀地区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明确区域的整体发展目标。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成区域产业合作,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协调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利益划分问题,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京津尤其是北京要割讓部分利益给河北,而不只是将污染产业转移出。

(二)定位明确

首都北京应定位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濒临渤海湾,是北方最大的港口,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扮演着自贸区的角色,可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是北方重工业发展重地,但产业结构单一落后,应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分工明确

在有了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合作上应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角色特点和资源优势,相互协调,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应在区域的产业合作中起着领头的作用。研发高新科技,提供咨询服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为天津和河北的制造业等产业提供咨询等服务,提升周边各类产业的发展水平。天津应立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产业集聚,实现产业“极化”使其八大优势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河北则应加速淘汰过剩产能,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坚决关停,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能为了GDP的增加而忽视产业效率的低下、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在替换落后产业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大投资引进高新技术以及自主创新,提升制造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工业产值增加值。同时主动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从京津两地引入适宜在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河北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2).

[2]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6).

[3]马俊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J].调研世界,2015(2).

[4]王德利.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郝珊(1990-),女,河北丰南人,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空金融航空运输经济。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