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银行视角的客户存款安全问题简析

2015-09-16陈柄先

时代金融 2015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

【摘要】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失踪”事件频发,存款安全问题严重。这些事件背后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商业银行视角也是解决规避这些问题的关键维度。有鉴于此,本文总结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失踪”的主要途经及表现,分析系列存款安全事件背后银行方面的问题,探索网络时代商业银行优化存款安全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存款安全 商业银行 互联网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钱存银行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资产保存形式。然而,近年频频传出银行卡被盗刷、客户银行账户巨额存款“失踪”怪相,正挑战着人们最基本的“安全神经”,动摇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一、客户存款“失踪”的主要途径及表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商业银行支付手段不断创新,银行存款跨行通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快捷支付、二维码及微信等先进支付方式为客户带来了便捷的服务。但是,骗子们也经常利用银行渠道或冒充银行进行诈骗,造成客户存款无故“失踪”,尽管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途径:

第一,银行卡被复制。传统第一代磁条卡数据最易被复制,犯罪分子获取银行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后制作伪卡,然后用“克隆”卡在异地POS机转账或ATM他行提现,作案对象主要为信用卡和借记卡。犯罪分子获取银行卡信息的主要途径:在银行门禁系统,ATM机银行卡插孔处安装读卡器、监控器等设备盗取客户银行卡号和密码;或伪装成服务员应聘到娱乐消费场所当收银员盗刷客户银行卡信息;或通过购买存款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电话号码、车牌号、常用密码等有用信息,采取破译银行卡密码的方式获得银行卡相关信息。

第二,网上银行被他人掌控。犯罪分子掌握存款人的身份证、银行账号或加密介质等关键信息,私自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渠道转账。一般是原账户人不知情,甚至网上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与开户资料中预留的手机号不同。

第三,存款被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走。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百家,如大家熟悉的支付宝、财富通等等。喜欢网购的朋友都知道,快捷支付不需客戶输入银行卡密码,只要用银行卡号码、持卡人身份证号、持卡人姓名及预留手机号等信息注册,凭短信验证码就可支付;部分网站使用信用卡支付方式,也不需要输入密码,只需输入身份证信息、卡号、有效期和验证码等信息就可直接扣款。

第四,部分存款被诈骗。犯罪分子以高息为诱饵欺诈客户或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票据、私刻客户印章,骗取客户资料等手段实施诈骗。2015年2月4日,银监会发布评论文章称银行存款"失踪"实为被骗。如杭州联合银行42户存款“失踪”案就因中介骗子承诺给他们年利率13%,客户被领到银行对面的一个房间里签订“不查询、不通兑、不开通短信提醒、不开通网银权限,甚至不得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等内容的承诺书,银行内应祝某以打对账单的名义,两次要求客户输入密码,将客户资金转入同伙指定的账户。

二、系列存款安全事件背后银行方面的问题

银行是资金集中的重要部门,不法分子像苍蝇一样到处寻找薄弱环节伺机下手,或明火执仗公然抢劫,或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或利用高科技手段设置陷阱,导致近年客户存款无故“失踪”等类似事件屡出不穷,储户存款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些事件背后,隐含着商业银行方面的多维度问题。

一是商业银行技术支撑问题。部分储户卡不离身,因为所用银行卡容易被复制克隆而导致存款失踪;部分客户在公共WiFi网络环境下上网,手机银行的相关个人信息被黑客截获,而导致风险事件;部分客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功能被无故开通;钓鱼网站屡屡得逞等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商业银行技术及软件支撑问题,但确实反映了商业银行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据笔者所知,当前国际犯罪组织已掌握了成熟的磁条银行卡复制克隆技术,各商业银行系统暂时无自动识别伪卡、伪折、伪存单和伪票据功能。

二是商业银行管理问题。存款在银行被“丢失”,社会质疑银行“内鬼”频现,欺诈频发、违规违法操作不断,这些观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另一角度折射出商业银行管理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银行存款被无故转走,主要原因是银行员工内外勾结、柜员违规操作,主管信任代替制度,监督复核流于形式等等,导致犯罪分子阴谋得逞,说明银行内控管理存在问题;客户在银行营业场所遭遇诈骗、抢劫,或银行设备被犯罪分子安装上摄像头、读卡器,导致银行卡信息被复制、监控,破解等造成存款“丢失”,说明营业场所管理方面存在隐患;违规办理不能代办的业务,如网银开办、银行卡密码挂失等业务,造成存款“丢失”事件屡见不鲜。

三是风险提示及管控建议的宣导问题。商业银行有责任和义务确保客户存款安全,不过在具体工作实务方面,往往客户仅在系列制式开户资料后面签字,工作人员很少提醒客户仔细阅读,给客户进行详细解释的情况更少,导致客户在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时并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是系列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

四是应对风险事故的配合问题。在客户遭遇到存款损失等风险事件后,部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更多地思考规避责任问题,在配合客户应对解决具体风险事故方面的积极性和实际配合程度不足。2010年11月,湖南永州的廖某状告储蓄银行的原因之一是他反馈情况后“柜台营业员没有及时对‘盗走我资金的对方账户进行止付、冻结账户金额”。

五是部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误导。在绩效考核指引下,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愿望强烈,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及保险不分对象全面营销。如对一些老年群体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渠道,对理财产品及保险等只介绍优点,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则一笔带过。

三、网络时代商业银行优化客户存款安全管理的思路

基于如上情况,从商业银行角度探索解决客户存款失踪等相关安全风险事件,主要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技术更新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在研发、运行、维护、升级相关系统方面尽量做到前卫,以最大化地降低客户账户受黑客、钓鱼网站等不法主体侵扰的可能性。为此,商业银行具体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提高研发水平,改进加密和识别技术,增强计算机系统智能识别假卡、假折、假存单和假票据的能力,防止犯罪份子盗刷冒取客户存款;二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技术,有效识别与验证电子银行客户的真实、有效身份,增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三是按照银监会要求积极推进银行卡升级改造工作,从2015年起不在发行磁条卡,替换为“芯片卡”,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第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相对于普通储户而言,在保障客户存款安全方面商业银行更有机会和能力,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实施的犯罪。银行有义务依法、依约为客户提供安全的交易场所和设备;严格按照与客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对客户作业权限、资金转移或交易限额等实施有效管理;加强员工管理,增强员工合规操作的意识,切实保护存款人利益。

第三,确保风险警示的落实。商业银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客户风险意识和防诈骗能力,提醒客户妥善保管银行卡、折,支付密码,身份证及手机号码等关键信息,防止个人信息外泄,提高客户识别钓鱼网站和防范电信诈骗的能力,明确告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渠道可能面临的风险,提示客户在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教育客户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

第四,改进支付验证制度。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设置不同风险等级,推荐开通不同的支付渠道和功能。如对老弱病残客户,建议不要开通网银、手机等新型支付方式,对一些工资代发卡、养老金等账卡,建议客户根据日常资金需求,设置自助设备取现金额和次数限制,超过额度可采用“手机短信发送验证码+密码”等双重验证方式,提高支付安全性。

第五,完善内控机制。应该以账户管理机制、保密机制、服务机制及问责机制为重点,优化具体工作流程,强化实务层面的法规遵循,全方位地健全完善涉及领域的内控机制,配之以持续的内控审计,为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循规、科学、高效地推进相关工作提供机制保障,避免因内鬼导致安全风险等相关事件的再发生。

第六,破除本位主义思维。商业银行在面对客户推进账户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把客户当成对立面的防范对象,而应该将之看成共同应对存款安全风险的同盟军。在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应该思考双方联动的规避措施;在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更应该配合特定客戶全力解决风险问题,将客户的损失降至最低点。在安全风险事件处理出现争议的时候,商业银行应该正视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彻底撇清的错误思维。

第七,积极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逻辑上来说,储户存款始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风险,国家允许商业银行破产的现实又增大了这种安全风险的几率和严重性。对此,最近几年兴起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尘埃落定,值得各商业银行认真实施。

参考文献

[1]袁琦.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下的支付安全[J].移动通信,2014年23期.

[2]柴洪峰,郝建明.网络支付安全的账户管理对策[J].上海金融.2011,12.

[3]马春霞.浅析银行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0,11.

[4]谢静.关于银行卡安全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济,2012,04.

[5]马广寄,卢世闯.银行客户存款安全风险识别和防苑[J].会计之友.2013年第六期下.

[6]李星廷.支付宝快捷支付与盗窃银行卡资金犯罪[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3月,第14卷第1期.

作者简介:陈柄先(1978-),男,汉族,四川平昌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金融经济师,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成都分局工作。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老年类纸媒的创新融合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