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语文教材,加强“三培养”
2015-09-16刘建兴
刘建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阐明了语文科的性质,除了进行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外,还必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活用教材,加强健全人格培养
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对它们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别林斯基说:“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由此看来,爱国应该是一个人思想觉悟中最基本的东西。语文教学在进行思想教育时,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屈原、苏武、文天祥、朱自清、方志敏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语文教材中涉及他们的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很好的材料,我们必须用好用活这些教材。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活用教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很有必要。但是,这种教育不能以政治说教为主,它是通过具体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世间的真善美,分辨出假丑恶。讲岳飞 “精忠报国”,树立远大志向,不要碌碌无为地生活,应当开拓创新,谋大事,创大业。“宠辱不惊”“天下为公”,引导学生要薄功名、淡利禄,要有高尚的情操。屈原流放写《离骚》,司马迁腐刑写《史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因势利导,教育学生面对挫折、逆境,不气馁、不畏缩、不怨天、不怨地、不怨命,从容面对、敢于克服。只有将自我价值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活用教材,加强审美情趣培养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于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要强化审美感知,积极培养审美能力。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本身饱含的内容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有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如《巴东三峡》《周庄水韵》等文章的教学,要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景色的画卷,让学生在领略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学,如《孔乙己》《故乡》等,则要把握文章反映的时代脉搏和人物固有的精神品质,或揭露批判,或讴歌褒扬,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丑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对间接含蓄反映劳动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生、创造世界伟大精神的文章,如《白杨礼赞》的课文,借物咏人,抓住白杨树的景色美、形态美、精神美的特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实质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美。让学生品味事物之美,品味人生之美,品味精神之美。
运用读写迁移法,可以摆脱语文课与作文课割裂开来的现状,让学生仿写课文类似的文章,这样让学生既巩固课文内容,又提高写作水平。如《背影》一文,通过对“父亲”三次背影的细腻描写,表达真挚的父子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后,可安排“我的母亲”的小练笔,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母子或母女之情。走进生活写一写,无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一份真真切切的心灵感悟。我们怎么生活的,怎么感受的,就像心灵的泉水淙淙流淌似的,落在纸上就成了一篇美文。天地之间,一草一木,一物一人都可成为教育的资源,青松示人以毅力,翠竹昭人以气节,高山给人以伟大之思,就看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她的美,赏识她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
三、活用教材,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应该怎样活用教材,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呢?正如新课标所指明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举行读书报告会、诗朗诵、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写广告词、写导游词,还可举行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格言警句比赛等活动。
学生被动阅读,消极接受,往往不求甚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兴趣是人们的向导。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如饥似渴,手不释卷,积极思考,悟出道理,学习才卓有成效。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确阅读在交流思想、吸收新知识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时,用“表演法”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片断。朗读的时候,着重表演不同时期人物的语言、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了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的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通过这样的“表演”,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带课外。即除了可在课内精心安排外,还可拓宽到课后。比如让学生找不规范汉字、编写民间故事、热点人物采访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和练笔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多读多写,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就能长才干、明事理、懂做人。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