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5-09-16骆佩群
骆佩群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教学生找一个正确答案,忽视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导致学生普遍缺乏数感。课改以来,从教材到教学,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修订后的教材从一年级起,便注重对数感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大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一、激发估算的意识,凸显估算的策略
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例题呈现后,一部分具有迁移能力的学生会用笔算解决,但是又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思考:三位数加三位数没有学过,就必须另外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学过近似数,部分学生自然会用“估”的方法。因此展示多位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引入第一次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种问题不必算出准确结果,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了。让学生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策略。
二、分享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标准》中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在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也就是估算还应做到: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其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因此安排交流活动,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更重要的是,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例如358+218,有的学生把358估成300,218估成200,300+200=500,结果约是500;有的学生则把358估成整百数400,218估成300,400+300=700;有的学生把358估成360,218估成200,360+200=560,取值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明白,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使学生理解,合适不合适的标准应看估算结果是否合乎实际情况,具体而言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从而能凸显估算的价值。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估算的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通过上图练习凸显了估算的必要性,最后一题更是要求学生思考,具体怎样估计礼堂的3000个座位够不够坐,则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共同决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整个过程,我们想表达的就是“基于估算的计算策略”能成为学生自觉而明智的一种选择。
估算不光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意识。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