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课堂“四动?四能”
2015-09-16林梅清
林梅清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教学用书》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一、动手、动口——层次与深度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这是学习的客体。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有些知识由于学习阶段的限制,又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小学生也只能理解到一定程度,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要考虑学习过程中主客体的情况,把所学的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划分为几个“层次”,使这些“层次”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阶梯,以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例如,不规则图形的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深度?我们可以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使学生懂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使认识深化,使学生懂得不规则图形也可以通过转化,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两个坡度: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动手把石头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确信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排水法的形式转化成我们已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就是第一个坡度。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教学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1页例6按例题的要求准备要测量的雪梨以及量杯和水,启发学生动口说出用排水法来测量雪梨的体积,然后做演示,共同观察记录。在有刻度的量杯里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把不规则的物体雪梨放入杯中,记下此时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的差,就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动眼——理解与记忆
理解的记忆与硬记硬背,效果截然不同。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让学生在分析、综合、想象等智力活动中达到记忆,又再反过来,凭借记忆中的信息,再进行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师在教学不规则图形的体积时,通过设计一个小组实践活动,分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课前让每个小组同学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苹果、石块、土豆等,同时提供一些测量的工具,如量杯、水,让学生多想办法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并提醒学生注意动眼看准实验的变化。学生测量出不同物体的体积后,可以在班上交流,说说测量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策划、记录、测量,体验会更加深刻。
三、动脑——探索与发现
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发展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为此,我注意调动学生视、听、想、说,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进行观察、想象,作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在“不规则图形”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