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关怀中体验习作的乐趣
2015-09-16杨银开
杨银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并有利于学生良好文化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然而,在现实作文中,作文教学却举步维艰,作文教学缺乏人文性的光辉。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培育人文精神的活动。
一、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拓宽写作的题材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多样化的,每个人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学生缺乏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认识,作文就无异于橼木求石,纸上谈兵了。打开学生的作文本,很难找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没有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奇思怪想,没有能感染人,打动人的童真,只有满堆的套话、假话和一大堆自己都不知所云的华丽词藻。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自然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忧愁喜悦,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体验到的,都是写作的好素材,都会有独到的人生感受。
现在,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好契机。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主题和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习作题材丰富、内容充实、趣味十足。如在三年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中秋夜吟诗赏灯观月,五月初五探究端午节文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素材,写作时就自然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价值追求,表达出他们对多彩人生的深切感悟。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降低写作的难度
我们提倡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心”,张扬自我的个性,但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也不排斥模仿练习。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都蕴涵着写作的基本规律。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知其意、明其格、懂其法,然后在片段中进行模仿运用练习。这不仅加强了课文对学生的人文熏染,而且也实现了由认知到技能的迁移。这样学习作文,对于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能有效地降低写作的难度,体现出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新的学习规律。
片段模仿运用练习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仿写内容;二是仿写思路、结构;三是仿写作特点、表达方式。学生经常进行这样化整为零的片段练习,他们的作文便会逐渐变得言之有物、下笔成章,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没有真挚的情感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其写作的欲望。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的还是美。”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以自然美、人文美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人教版第八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口语交际、习作”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分三个步骤来安排。
第一步:在学生下笔之前,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生命感悟的文章,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联系实际,点拨感悟。运用电教设备配着抒情的音乐照片,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联想现实生活中那些让自己获得生命感悟的人或事,同时笔者娓娓道出自己想到的一些难忘的有关生命的人物或事例。
第三步:向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将自己想到的生命感悟,通过自己的笔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结果,孩子们被音乐与语言所感染,某些深有感触的生活经历如电影般地在脑海中浮现,并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露出来。有的学生写自己失败不气馁的经历,有的学生写亲人别离的依依之情,有的学生则写在母爱中认识到爱与活着的关联……笔者被学生真情实意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作文课堂!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精神空间里,学生们展开情感和思维的翅膀,体验着、想象着、创造着、发展着。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