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2015-09-16卢志荣
卢志荣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决定了语文有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大量古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
一、用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思想
熟读成诵,重视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好每一年的诵读内容。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学生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熏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学生见利要思义……传统文化经典是集文学、哲理、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结晶。
我国的文化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若从学生学习之重要性上看,必须读的是《弟子规》《论语》《老子》。具体的诵读安排,可以如此安排,高一上学期:《弟子规》《大学》《中庸》,高一下学期:《论语》《孟子》;高二上学期:《老子》《庄子》,高二下学期:佛家经典;高三:经典复习,应用消化经典。
诵读方法尽量多样,如带读、快读、慢读、唱读、一口气读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读熟后略讲解含义,再背诵,但不强求背得。要尽量熟悉文化经典,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也尽量背得。
我们还要积极创设最佳的诵读环境。在经典诵读的实施中,要先进行经典诵读的动员,在班级张贴学生背诵经典的进度表,上课起立问好后,也可以站着背一段经典,每天循序进渐。课堂教学中,把课文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取出来,进行深化学习,探寻传统文化经典渗透教学的语文教学之路。
我们的语文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在课后阅读中,指导学生阅读解读文化经典体的书籍,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等,进一步学习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通过文化经典的诵读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及人生智慧的提升。要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人才,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道理,诵读的过程也就是道德的熏陶过程。学生诵读学习文化经典后,优秀的文化经典将在学生的人生中不断反刍,对文化经典的理解也将不断加深。通过文化经典的诵读积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将为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将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表达 1. 引经据典。
传统文化经典含藏着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引用文化经典,看起来只是一种技能,其实不然。学生首先必须对这些句子的意思理解准确才会引用恰当。其次,引用这些句子还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情感接受和价值观的认同,这不正是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吗?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是依靠这些生动形象、精炼丰富的语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恰当的引用,非朝夕之功,除了需要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还要理解准确和不断训练。老师要允许学生在初始阶段引用不当,积极鼓励和精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引用的习惯,不断提高引用的质量。
2. 化用经典。
文化经典的语言精炼传神,谋篇布局也大多精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挑选篇章结构精巧的文章来学习。而文化经典中的语言就更为精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分析,这是三句反问句组合的语段,每句又分为两个分句,三句的字数相当,再找些语段来改写。
仿写改写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的摹仿过程,仿写改写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想升华的过程。仿写改写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借文化经典的辞采书写自己的真见地真性情,提升人的品位的一种有益的训练。作文与做人相比,做人更重要。
把相关的词句很巧妙地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这是化用传统文化经典的更高境界,我们古代的诗人也常会有化用。如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化用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影零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随千里共明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