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的“四个转换”

2015-09-15孙国宽

中国德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话语中学生教学

孙国宽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风靡的微时代,轻松获得海量信息,自主发表思想观点,成为现代中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畅享信息自主性的同时,一些非主流、腐朽、庸俗的“负能量”信息泥沙俱下,容易对中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和冲击。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必须建构契合舆情和学情的教学话语,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机制、技巧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吸收和借鉴各种激趣增效的思维和方略,优化教学生态,提高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教育的实效性。

一、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

教学话语要根植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立足现代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一般都是自媒体发烧友的现实,通过与中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相对接,把课本上的静态内容进行灵活转换和诠释,采用中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话语的接地气,来使教师添魅力,实现课堂的聚人气,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譬如,在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假如A、B两位同学违规使用手机被老师发现,但是只有B同学被处罚,A同学因为成绩好而未被处罚,B同学肯定觉得不公平,此时,教师可强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由此让学生深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

二、由精英话语向学生话语转变

专业的学科精英(教授、专家和教研员等)为普通的中学生编写教材,这一事实使得教材在案例的选取、语言的使用、章节的编排等方面不免有“精英化”“成人化”的色彩。教师要明晰教育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越位和乱位;教学活动应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对话式的话语范式;确保教学话语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中学生视角来解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譬如,在讲“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时,内容有标语口号的意味,晦涩难懂,尤其是“人民”“民主”和“专政”三个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中通常以“好人和坏人”来判断人的实际,告诉学生“人民”是“好人”,对“好人”要“民主”,对与“好人”相对应的“坏人”实行“专政”。还可以把“人民”与“公民”进行对比,人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公民。同时,因为民主是属于人民(好人)的,那么对好人必然要优待,要保护他的利益,为他服务;而专政则是要限制和打击除“人民”之外的“坏人”的。一些铺垫性的解释之后,再深入进行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了。

三、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变

微时代的中学生不轻易认同主流媒体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张扬个人话语权,喜欢对媒体信息进行围观和吐槽,活跃于朋辈圈子和网络社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学话语设计要把握这一舆情和学情,合理利用网络话语,譬如“APEC蓝”“任性”“创客”之类的网络热词,丰富话语的时代内涵;善用最新的典型案例,捕捉最佳的教育契机;加强话语责任教育,提高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意识。通过建构现代教学话语,使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契合学生的思想脉动,亦可应对教材案例更新滞后的问题。

譬如,在讲到“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时,着眼于中学生在媒体生活中喜欢评论和表达观点的实际,引入“立二拆四”“华夏秦火火”等“网络大谣”利用热点事件炒作自己,无中生有,谋取个人私利,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案例,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亦有规则,在网络上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警示他们要提高媒介素养,在网络世界中不信谣传谣,要尊重客观事实,审慎表达观点,规范网络言行,争做文明网民。

四、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

在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价值理性的向度,视野不能只停留在考试上,在实现新课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话语,渲染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思想升华,让他们可以意会到课本文字和教师话语里的弦外之音,自觉地把正能量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良行善举,潜移默化地培养道德情感,润物无声地塑造道德品格,以助力学生在“成为人”的道路上实现质的嬗变。

譬如,在讲到“投资与理财的选择”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厘清银行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方式的概念、利弊、关联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等拿出部分来进行投资尝试,譬如存在银行,买点风险小的政府债券或是基金等。这种不同于常规的作业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投资意识和理财习惯,提高他们的财商,而这是被认为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的素质。

教师还可以紧扣微时代的主题,开展“微”系列教学活动,譬如组织学生就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传播的热点问题等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中获得更理性的认知;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做起,以常态化的“微公益”来带动更多人以举手之劳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温暖和力量;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游览参观等活动中的“微体验”等,这种隐性德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效果良好。

在微时代,教师要主动顺应舆情和学情的新变化,通过创新思维范式,转换教学话语,优化教学生态,增强教育实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采撷更多的思想果实。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话语中学生教学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