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自主学习,彰显数学魅力
2015-09-15高雯晶
高雯晶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前、课中及课后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此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数学学科魅力 思维深刻性 独立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83
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制定自我规划,有自发的学习动机,并能在学习中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适切的,高效的,是符合生本课堂理念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以课前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应当是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如果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做出自我纠正和调整,比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先学”,让学生有自我剖析的时间和机会。
例如,在“24时计时法”教学中,学生的认识障碍在于不清楚生活中熟识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各自的原理。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设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中普通计时法的局限性,从矛盾中体验到科学计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这样的目标,我以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学习。在视频中创造了一个科幻情境,让学生在不辨黑白的情形下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时钟上的2圈,一起体会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在回顾这些事件的时候,学生发现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出某一具体事件发生的时刻,因为总是用“8时”来表示实在是“太乱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感受到为了区分一天中钟面上的两个相同的时刻,必须在时刻的前面加上限定时间的词语才不至于混淆。有了这个感受,学生就能自觉地用“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时刻。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上午几时”(第一圈中的时刻)与24时计时法中一样,而“下午几时”(第二圈中的时刻)就必须叠加上之前的12小时。
以这样的自主学习为台阶,降低了学生对计时法理解的坡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不是强化训练,而是建立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以课中自主学习养成学生的独立思维性
数学是一门锻炼人思维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应当重过程而轻结果,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经历中有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然后提示学生想办法将三角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面积来计算,最后让学生在课上独立研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如图1),有的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还有的学生用了与教材相似的做法(如图3)……他们都成功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同的思路,而且在进行算法优化时,大家都表示第三种方法特别好。在我问道:“为什么会想到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的回答是“我不是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而是昨天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我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来分,都能得到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不用计算就知道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虽然这样的表述不够严密,但是学生的思路得以呈现,也给了其他学生一些有益的启发。
三、以课后自主学习催化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研究得不够深入,那么在课后还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比”后,我提供两组大小不一的圆(一组的半径分别为2厘米和4厘米,另一组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让学生找出每组中两个圆的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并探索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直径比和周长比都跟圆的半径比一样,但是面积比却是1比4。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继续探索下去,发现:决定着比的结果的是半径出现的次数,比如周长比,因为圆的周长中半径出现了一次,而圆周率在每个圆的周长计算中都有,所以最终周长比就是半径比;面积计算中半径出现了两次,所以面积比就是半径比的平方;相似的规律可以运用到正方体的棱长比和表面积比以及体积比中。这样的探索不但让学生认清了规律,也为接下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做了铺垫。
总之,“生本位”课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只有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多样的精彩,彰显出数学的学科魅力。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