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书面测验题的设计分析

2015-09-15周文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分析设计

周文美

[摘 要]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设计书面测验题的最终目的。基于以上认识,从“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书面测验题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书面测验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们对小学数学书面测验题进行了如下设计及分析。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理解就是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它的结果是个体对未知对象或现象作出的解释,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理性认识。

理解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实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使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并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融为一体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理解既是数学知识感知的升华,又是数学知识保持和应用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没有数学知识的掌握。

如,2014年凤阳县小学数学一道质量监测题:

学生对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几乎没有问题,但对梯形的周长,有些学生直接用(上底+下底)×高÷2来计算。这样的错误说明什么?说明这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再如,另一道质量监测题:

这是一道基本概念题,全县平均得分率仅为80%。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有的对棱长分组情况认识不清,用120÷3=40,或者用120÷2=60;有的对于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数量认识不清,用120÷8=15,120÷8×3=45,120÷6=20;有的对题目叙述的问题不清楚,用120÷12=10。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除了最后一种方法是审题问题,前面的几种错误都是因为概念不清所致。学生将长方体棱长特点与长方体的其他特征如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等混淆。棱的特征是长方体教学的难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却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其中动手操作是非常直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下面是2013年凤阳县小学数学一道质量监测题:

这道题如果仅凭想象,学困生很难找到答案,在监考时我们高兴地看到,不少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都能够想到找一张纸,按照题目要求实际操作一下,很快发现答案应该是D。

同理,2014年的这道质量监测题,只要实际操作一下,答案便出来了。

诚然,动手操作只是帮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才是最终的监测目的。

下面也是2014年的质量监测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就不会困难。

三、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不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好的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功能:

(1)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机会。问题解决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问题情境,并能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与猜测、实验与推论等)、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获得自主发展。

(2)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个体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获得结果和新的经验的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常常没有问题解决的现成模式可以利用,因此,这个过程也是个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的过程。

(3)是发展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主动假设、积极探究、努力尝试、及时反思、不断修正等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过程,而这一系列的行为过程中,包含着现代公民的一种素养,即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

(4)能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是个体直面问题情境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套用原先的模式或方法,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尝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2012年的这道质量监测题:

此题是一道多元结构水平的题目,学生需要通过合理的数学算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想出多种思考方法。例如:比较一张纸的价格,比较相同钱数下购买纸的张数(如都用12角钱),比较购买相同张数下的钱数(如都买60张),或者是两两逐一比较,等等。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独立获取有关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又要让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力求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加强估算,并对估算作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第二学段“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估算,应尽量结合具体情境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为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更能训练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时,要尽量避免为训练估算而出的单纯估算题。尽量设计具有实际意义和开放性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估算题。

在2014年的监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在全县参与此题作答的学生共18799人,只有46人能够自觉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占总数的0.25%。

学生的几种典型做法:

解法一:69.5×4=278(元)

然后通过一一列举来解决。

解法二:

学生利用减法枚举,从278元总价中逐一减掉一箱乙种牛奶的价钱,直到小于每箱乙种牛奶的价钱为止。

69.5×4=278(元) 278-40.5=237.5 237.5-40.5=197(元)

197-40.5-156.5(元) 156.5-40.5=116(元)

116-40.5=75.5(元) 75.5-40.5=35(元)

答:可以买乙种牛奶6箱。

解法三:

甲:69.5×4=278(元) 乙:40.5×4=162.5(元)

162+40.5+4.05=243(元) 278-243=34(元)

34元<40.5元

答:可以买乙种牛奶6箱。

解法四:

69.5≈70 40.5≈40

70×4÷40=7(箱)

但实际上,甲种牛奶钱估多了,乙种牛奶估少了,但偏差<1箱。7-1=6(箱)

答:能买6箱乙种牛奶。

在上面的几种方法中,有的学生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此题,从知识层面来分析虽然显得很笨拙,没有打通乘法与加法、除法与减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但这些学生却真正把题目当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解决,主要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可见学生的应用意识很强,但估算意识还有待加强。

估算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就是学生通过估算知识的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合理地运用估算的策略来灵活、巧妙地解决问题。

书面测验题的设计不仅要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工具,也应作为鼓励师生、促进教与学的手段。由于学生个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设计书面测验题时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通过采取不同的评价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分析设计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