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2015-09-15郑辉
郑辉
[摘 要]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数学思想 学生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79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的本质特性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数学知识,更应注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运用有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一、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思维更灵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并将其与旧知进行类比,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单纯讲解,学生肯定没有兴趣,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但学生对于商不变的规律很熟悉,因此可以用类比迁移进行引入。
师:大家还记得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吗?
生: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用字母可以表示成a÷b=(b≠0)。
师:根据商不变规律,你认为分数会有什么样的基本性质呢?
……
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建立概念、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二、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思维更严谨
分类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将自然数进行分类时,很多学生都存有凡是偶数都是合数的想法,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师可通过实例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对于2的界定,从概念出发,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它属于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它属于素数,从而扭转了学生头脑中“凡是偶数都是合数”的错误想法。
明确分类标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发现数学问题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学生梳理与建构知识,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三、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思维更深刻
转化思想对于解决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提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能否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探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以下几个问题:拼成平行四边形的2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根据你所转化的图形的面积公式,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验证,寻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领悟并掌握转化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魅力。
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思维更直观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例如在探索“5÷”的算法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来解决。
师:先画一个圆代表一块饼干,怎样表示“每人吃1/2块”这个条件?
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表示每个人吃的。
师:观察图形,1块饼干可以分给几个人?5块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5÷是求“5块饼干,每人吃块,可以分给几个人吃?”通过画图可以看出,1块饼干可以分给2个人吃,所以5块饼干就可以分给10个人。算式5÷=10(人)。
生2:依据图形,可以发现1个饼干可以分给2个人,那5块饼干可以分给10个人,所以5÷=5×2=10(人)。
利用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这是一种优化的方法,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实现高效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认知过程,还要向学生渗透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