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

2015-09-15王华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捕捉新课标实践

王华平

[摘 要]“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 新课标 实践 捕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50

新课标指出:“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数学、讲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捕捉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应善于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捕捉直观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使数学教学内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小学数学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既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平行与旋转”的时候,我就创设儿童乐园玩一玩的游戏,在游戏中,我出示了木马、跷跷板、过山车、摩天轮等游戏内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在熟知的知识背景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氛围,在极自然的环境中开展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编设了“利息”这一内容,为了使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课后设计了一道实践题——“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父母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等问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锻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激发探究兴趣,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新课标指出:“用具体的、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数学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一节教学时,我让学生轮流作一个小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由此类推,让学生快速地说出得数。数字越来越大,学生快速表达越来越困难,自然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呢?这时再恰如其分地引出数学乘法,自然会水到渠成。通过游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

总之,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激活经验,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的交互作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开展实践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学习过程,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以及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策略之间的联系。

1.将生活实践带入数学课堂

“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深入地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超市”购物,体验购物过程,这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而且能感知到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在课堂上,很多的学生遇到了困难或存在困惑,如有的学生说:“老师,2元钱用了3角,应找回多少钱?我觉得计算起来比较困难。”“老师,用了16元8角,当口袋里钱不够的时候,怎样付钱比较方便?”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起,在课堂中,自然地深入生活,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本源,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可见用数学的头脑深入生活,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鲜活的实践契机与素材,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探索欲望,使数学本身的生命活力再现出来。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的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

2.把课堂中的知识融入生活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主动探索数学和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请学生先猜猜100粒米是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得对呢?学生们都积极地回家做试验,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发展数感。

三、回归生活,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发创造欲望;坚持构建 “创造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简单统计表的时候,我让学生去统计课间餐的情况,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统计的图表如下:

老师问:“根据这张统计表,你看出了什么?”这一个问题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学生说:“我们对72人进行了统计。”

有的学生说:“大家最爱吃可可奶,最不喜欢吃椰子奶。”

“因此,建议校长,少订椰子奶,多订可可奶,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这个环节让数学课堂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数学的素材,这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学校的小主人,亲自参与自己学校的午间餐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统计”这一课的时候,问学生:“你打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那些问题?”第二天,学生提交的统计事件可谓是五花八门,提出的建议令人惊讶不已。他们有的统计了椒江每月的污染情况,为保护环境提出了搬离重污染的工厂,采用无废气的汽车;有的统计了椒江十字马路的车流量,为交通部门提出建造立交桥的建议;等等。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实在可贵。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都感到非常愉悦,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积极展示自己的思考。

总之,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教学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使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教者轻松,学者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捕捉新课标实践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