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分析

2015-09-15孟晶文定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对话类型机会

孟晶+文定琪

[摘 要]吴正宪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平均数”是她最为著名的公开课之一。通过对吴老师课堂对话类型的统计和归类,总结出有效对话的功能及特点,使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话 类型 有效 功能 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9

“课堂对话表现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我对话等多种形态”,其中师生对话是我国课堂对话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所谓课堂师生对话,指发生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学交流关系,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受师生关系制约,旨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与建构。”在这个定义下,本文所研究的课堂师生对话都是由学生回答、教师理答组成的完整提问回答环节。

一、课堂中的对话类型及数量

针对本课,我从教师发问的角度,将教师提问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一共提出了118个问题,各问题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这些问题以发散型和描述(事实)型问题为主,以判断型和推理型、探索型问题为辅。同时,吴老师在课堂中有7次追问和2次转问,追问多以描述(事实)型问题为主,转问多以探索型问题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无论是提问还是追问,发散型问题和描述(事实)型问题都是主要类型。

二、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条件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问题,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或有效程度叫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借助这个定义,笔者认为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指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的回答也能够推动师生对话的良好进行。由于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一般起主导作用,所以保证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本文研究的师生对话中,不包括课堂环境对提问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严谨,发问时机得当

在本课中,吴老师的提问语言清晰流畅,数学语言恰当准确。如“这个结果是个小数,它是接近8这个整数还是接近9这个整数”的提问,吴老师强调结果是小数,同时强调“8”和“9”都是整数,这是对数字进行科学、准确的表达。而且,在这个提问中,吴老师清楚地表达了什么是小数和什么是整数。这样针对不同的数有不同界定和指示的提问,方便学生作答和理解,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问过早,学生的思路会跟不上;发问过晚,则不会有启发思维的效果。在本课中,吴老师无论是追问还是转问,都是在学生思考后提出的,这样既保留了问题的完整性,又注重了问题的引导作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发问时机的选择是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能力的反应。

2.提问的情境性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你不想跟平均数说两句赞美它的话吗”“馆长同志,你有什么办法吗”这种情境带入式和动态化的提问,首先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这样能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本课中,吴老师先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平均数和动态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感到亲切,然后通过发散型问题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渗透教学目标的同时,体现了课堂的德育功能。

3.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封闭式提问使学生的回答缺少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成分,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则会使学生的回答与课堂的相关性降低,不利于正确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课堂的组织,因此这两种提问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提问要注意情境和环境,因为在设定情境下提问是开放性提问的一种方式。如在本课中,吴老师的提问“如果吴老师怎么样,就有可能用什么样的办法战胜他们”,既限制了条件“吴老师怎么样”,又具有开放性——“用什么样的办法”,学生即使回答不准确,也能够用条件及时做出纠正。为了保证提问的开放性,教师除了要注意问题的条件以外,还要注意问题表达的准确性。如果教师提问的语言不精准,很可能导致学生的回答容易出现偏差。如课始,吴老师提问“……人数并不相等……比较成绩高低”,学生出现了和老师预设不一样的回答,吴老师马上用转问的方式来重新描述问题,使得学生对提问更加明白。

4.师生对话需要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的前提是“听”。“对话不仅是相互之间说话而已,除了是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外,还是一种特别的倾听方式,即不带任何抗拒、发自内心并乐于接受别人影响的倾听。”“倾听”是对话建立的基本条件,是深化对话的要素。教师只有在听见和听懂学生的回答后,方能恰当地进行评价和反馈,因此反馈和评价是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评价。否定性评价不仅要对回答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注意对问题所在进行纠正和分析。激励性评价对于个人来说能够增加他的自信,对集体来说能够增强集体的荣誉感,但是一味地表扬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因此,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评价是课堂师生对话有效性的保障。

5.利用追问和转问完善对话

有研究者说过:“追问就是把所有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时,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使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这样能营造热烈气氛,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的思想能力。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经回答教师的问题后,当学生的回答不够精准或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和目的时,教师可再次进行“二次提问”,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这样教师能够在追问中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而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如本节课上,吴老师以“你估计的是什么”为第一问,然后以“你为什么不估计2000”的问题来探究学生产生结果的原因,然后通过问题“平均数,对不对”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转问有改变提问对象和改变提问角度两种形式。改变提问对象的转问,如“这是你的认识,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转问,能够借助他人的回答来完善自己的答案,又能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如“听懂老师的问题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较方法”等。在本节课中,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将问题解释一遍后更换提问的方式和对象,这样可以避免错误的答案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在转问的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课堂中有效对话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从吴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提问方式或学生怎样回答,吴老师无疑首先做到了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既是有效对话的先决条件,又是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吴老师的课堂对话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思维提升为最终目的,最终实现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这种创造性思维怎样传达和表达出来则需要借助语言,吴老师给学生提供回答的机会,并用自己的语言为例告诉学生表达的重要性。

2.推动课堂的发展,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本节课中,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本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求平均数的环节,吴老师用对话的方式要求学生先求总和,然后除以人数,最后求出“每个人拍的数”,由此完全展现平均数的求法和过程。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平均数,吴老师先通过探索型和发散型问题让学生自己举例,将平均数融入实际生活中,然后用估算的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平均数不可能比总数还多”“平均数比最小的数要多”这些关于平均数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对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四、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机会

对话机会指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有多大,学生能够表达想法的机会有多少。在本节课中,问题都是由吴老师提出的,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在学生不能解释清楚问题时,吴老师会继续追问。同时,吴老师在本课中注意了男女生回答问题机会的分配。如课尾,吴老师提问“这个小姑娘前面都没有发言,但是最后的解释精彩吗”“还有谁这节课没有发言的”,充分体现了她对班级每个学生的照顾。从班级位置的编排上看,吴老师顾及到每个角落,她在讲台和学生之间不断走动,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上课状态。作为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吴老师提问了更多的学生,保证了学生的高参与度和广范围。

此外,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从本节课中可以看出,吴老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而充足的回答机会,对于发散型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回答,而且要求学生能解释原由。同时,教师的及时反馈能扩大学生参与对话的广度。针对探索型问题,教师要利用追问和转问,让学生能够清楚表达。课堂上,教师要对主动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但不能忽视不太主动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本节课中,无论学生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吴老师做到了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提问的有效性提供了环境上的保障。

总之,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师生对话方面,但是师生对话确实能够反映吴老师课堂的最大特色。在这里,笔者仅就对话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吴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对话类型机会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