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富龙:助力中国制药行业升级“工业4.0”
2015-09-14苑辉
苑辉
今年7月5日,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国药集团举办了国瑞药业冻干系统交钥匙工程现场交流会。近200位业内代表参观了车间。国瑞医药此次建设的冻干三车间采取了总包模式,主要设备工程供应商由原来的10家变成现在的东富龙一家,项目金额近1.5亿元。东富龙为国瑞药业提供了除土建外的所有设备和工程设施。
一站式的设计、建设,标志着东富龙的集成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这个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型车间,是东富龙推进制药行业“工业4.0”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也可以说是“智慧工厂”目标落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意味着东富龙从一个单机制造商,成长为一个系统服务商,乃至一个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工程服务商。这家1993年成立的制药装备制造企业经过一步步努力,走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期。2015年,也毫无疑问地再次荣登上海民营企业百强榜。
应势而生,从模仿到创新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创业的热情在民间涌动。在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工作近10年的设备科科长郑效东也在这时动了创业的念头。
郑效东非常喜欢钻研设备,对冻干机的兴趣尤其浓厚,这时的冻干机在国内可是新鲜玩意儿,因为我国制药产业发展步入正轨是在80年代,在这之前,我国的制药设备特别是冻干设备一直依赖进口或者模仿。虽然在1953年我国一家生物制品研究所就仿照美国冻干设备做出了一台冻干机,但其产量与质量与今天的产品决不能同日而语。可是冻干产品却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血制品、疫苗、生物制药,都离不开冻干技术。国内的制药装备制造水平难以满足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
“有一天,我们必须制造自己的高品质的冻干机”——这个念头萦绕在郑效东的脑海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的一家药厂代表到上海参观,郑效东去陪同,客户跟郑效东说一直想买一台小型的冻干机,这时郑效东竟脱口而出:“我帮你做一台”,看似大胆的一句话,背后是有底气的,平时的钻研和积累在这时爆发。后来郑效东又给这位客户公司中的设备管理负责人具体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得到了认可,拍板这台设备就请郑效东做。
东富龙的创业之路由此开始。
从冻干机的使用者变为冻干机的制造者,这中间的跨度不言而喻,创业之初,条件艰苦。辞职到创业,1996年东富龙三年磨一剑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全部由进口部件配置而成的LYO系列真空冷冻干燥机。1997年他们开始批量生产这一系列冻干机,一年之后,1998年他们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具有SIP功能的冻干机问世。仅仅四年之后,2002年东富龙冻干机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累计销量超过400台。
何以成长如此迅速?
东富龙懂研发,更懂市场。
东富龙成立之初,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瑞典等国家制造业正是鼎盛时代,东富龙虚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率先模仿就是创新”,东富龙的国际视野让他们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根据中国制药企业的需求设计产品。他们在功能上突出有效性,同时对一些功能进行了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中国药企的实际,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同时,他们注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制药企业使用设备,管质量的关心质量保证体系,关心防错,关心预警;管生产的关心设备性能,关心效率;管设备的关心维修方便,因为只有全面满足客户,才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东富龙不愧是药厂“出身”,他们非常懂一个药企到底需要怎样的设备。
尊重规律,从单机到系统
如果说,创业之初,东富龙因为找准了市场而具有先发优势,那么之后东富龙的发展成就,就要归功于对制药行业发展规律的尊重,让他们始终领先一步。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制药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生产商见冻干设备制造有利可图,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但随着98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2003年SARS肆虐,05版GMP改造,10版GMP改造等一系列行业大事件的发生,那些不尊重制药规范的企业被无情地淘汰,东富龙经过层层洗礼,更加熠熠夺目。
可以说,市场要求越严格,东富龙就越有市场。
在国际上对于医药认证有着严格要求的环境下,1998年,中国出台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GMP标准。作为制药企业的强制性标准,它第一次对于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极其详细和严格的规定。全民关注医药产业产品质量的意识空前高涨。医药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更为严格的生产要求,让东富龙意识到冻干机产业是一个工艺系统技术。无菌技术就是这个系统技术里面的重要部分。郑效东在公司里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东富龙造冻干机,不光是造一台冻干机器那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制药的无菌技术等外延。
东富龙认为,GMP的三大原则里面有两条和自己有关,一条叫避免交叉污染,一条是防止出错。在污染方面,冻干机可能产生污染,所以东富龙要发展无菌技术,蒸汽灭菌正是无菌技术和冻干技术的完美结合。那时市场上有这种理念,却没有这种装备,只能买昂贵的进口设备。东富龙就自主研发,持续改进。他们还开发了CIP(在位清洗)和SIP(在位蒸汽灭菌)的冻干机,液氮冻干机等系列产品,把GMP的原则体现在装备设计制造中。在设计、制造设备时考虑防污染和防错,为制药企业贯彻GMP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围绕不断更新的GMP标准要求,东富龙又一次先于市场开发出了冻干制药的核心设备——自动进出料的系统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东富龙在由单一冻干机产品发展到冻干系统集成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这样的集成能力也为东富龙成为制药行业“工业4.0”的急先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最新版GMP 对无菌制剂的高要求,促使制药企业的采购将由单一设备向整条自动化无菌隔离冻干系统转变。机会将属于有准备的企业。
精益求精,从国内到国际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一旦突破,就会迎来新天地。endprint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市场颇有战绩后,东富龙把目光放到了国际。2004年东富龙成立国际事业部。国际化的目标给企业的内在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将学习与成长变成习惯,在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不仅紧跟国内的“GMP”标准,而且还要着眼出口,紧跟国际通行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东富龙先后与德国先进企业合作,引入国际通行的管理标准;与日本共和真空技术株式会社企业合资,在容器加工技术上迈上新台阶,严格执行国内的GB150、欧洲的PED、美国的ASME等规范,使全系列产品进入国际化领域。在维修方面,创建FAT、SAT客户服务新规范,成为具有东富龙品牌特色的一流售后服务体系。国际业务渐成规模,东富龙逐渐成为主流药厂、国际知名制药企业认可的供应商。
东富龙国际化的进程使得东富龙从一个细小的空间转移到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技术、产品、品牌的竞争无处不在,与国际巨头的碰撞中,东富龙感到了自己力量的不足,观念的差距、技术的差距、产品品质的差距、人才的差距、管理的差距,这些除了企业的学习能力,无疑还需要更大的投入。另一个方面,国内市场上医改力度加大,生物产业加速发展,制药企业上游行业的东富龙赢来了春天,订单量增加,同时公司新产品转入产业化阶段,企业产能不足。东富龙遇到了发展瓶颈。
要想改变,靠现有的力量肯定不行,东富龙审时度势决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强强联合,通过上市融资,快速突破现有瓶颈。
2007年东富龙开始筹划上市,2008年引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复星集团,2008年3月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2011年顺利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简称东富龙,股票代码300171。自此,“不差钱”的东富龙,可以集合更多的资源,向着成为全球一流冻干系统集成公司的目标更近一步。
优势整合,从系统到智能
每一次转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国制造2025》这部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提出后,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国内制药装备龙头企业,东富龙担负升级中国制药工业生产的重要使命。
制药设备行业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医疗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对医疗服务需要的增长,都促使国家建立越来越严格的GMP标准。制药设备企业不能再依靠对现有产品的改进而获得市场,需要研发更高水准的产品满足国内外客户对高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制药行业的“智能工厂”建设提上日程。
东富龙在此很久之前就意识到“冻干系统全自动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因为在制药工程中,人为的参与越多,环境污染的风险就越大。东富龙是最早掌握冻干系统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公司,并且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方面已经有所发展和突破。东富龙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已经拥有了冻干系列、水针系列(并购的驭发制药,产品为安瓿联动线)、空调净化解决方案(并购的德惠)。
如今,东富龙的创新集群初步构建,他的“3+X”的运作模式正在发挥效用,打造制药行业的智能工厂。
这个集群依托东富龙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制药装备产业集群”,依托上海交大为知识创新主体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依托上海起乾点坤建设“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协同相关制药公司、自动化公司、信息公司及流体系统控制公司等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聚焦制药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为制药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药品研发、小试、中试,再到工程放大、生产厂房的建立、制药设备的布置,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验证体系,打造制药企业从进料到成药的“交钥匙工程”。助力中国制药行业升级“工业4.0”。
未来东富龙还将多领域布局,将打造以制药装备为核心产业、以医疗器械和食品加工为支点的多领域公司。2015年将是东富龙打造精准医疗核心业务的奠基之年。在免疫细胞治疗服务方面,东富龙规划了在全国建立五大医疗中心,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和细胞GMP工厂,与地区知名三甲医院合作进行免疫细胞治疗服务。紫气东来,龙行天下,东富龙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崭露头角,大有可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