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邻居家的牧场

2015-09-13李之平编辑柳向阳

中国三峡 2015年10期
关键词:力克哈萨克伊犁

文/李之平 编辑/柳向阳

展阔的绿油油的牧场,母亲河哈什河的上游从这里经过,哗哗的流水边是安静吃草的牛和马。

回到新疆,回到北疆伊犁,如果不真正体验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那等于是白来。虽说以前也有过造访牧场或短憩蒙古包的经历,但都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刻的感受。这次回来得早,一直想到山上的牧场去看一看,感受一下牧民们的生活。

机会终于来了。我回来后,每日去村里一家男主人名叫赛力克的哈萨克人家拿牛奶,赛力克很热情地邀请我去牧场玩。牧场游便由此提到了日程上。

赛力克家是我们村唯一的哈萨克族。八十年代初时,我们这县城的村镇大部分还是是汉族、维族、回族以及少部分的锡伯族、达乌尔族和满族,虽说是哈萨克自治州,但哈萨克人几乎都在山上放牧。在城镇里,除了少数哈族干部,我们对于哈萨克族的见识基本上就是从路上那些骑马而过的,打扮笨重,戴高筒帽,穿皮靴的人身上而来。后来,我十几岁便回了内地上学,之后虽然往返新疆和内地多次,但都无暇靠近他们。直到三年前,随着我从内地回新疆探亲久居次数增多,我才算是开始真正了解哈萨克人,了解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不同——这个民族具有蒙古主要血统以及欧罗巴、赛尔、匈奴、突厥等多种族混血民族的性格和生活习性。

虽然年纪跟我相仿,四十六岁的赛力克,身体已经有了很多问题,做过几次手术,基本上重体力活已不大能干了。由于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所致,哈萨克人通常一到中年身体就差了。所以,赛力克将牧场交由妹妹和妹夫打理。赛力克家的牧场在一百里外的山上,属于该县养蜂场地界。游牧生活艰苦,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生存环境的改变,让这种艰苦的生活方式正经受着考验。每年夏牧时节,赛力克家就在这个海拔近两千米的山地草场游牧,冬牧则要转场到半山下海拔一千三百米左右的一个叫吉仁台的牧场,那里有他们的地窝子。地窝子的存在正在逐渐消退,越来越少了。赛力克说他家还有。我没去过,只是离开新疆时,经过我家旁边的当年蒙古人的战场看到过。据说,里面的结构跟蒙古包的毡房近似,就是在土层厚的地面挖个洞,里面用木棍、木板支撑,支上炕板,装上木板门,铺上具有哈萨克特色的毯子毡子,绣花的被褥叠放在炕上,周围再用哈萨克刺绣做成的布幔搭上。地窝子除了住房,外面还建有牲畜栏圈并储备过冬草料。毡房与此不同的是,它是用毡布围在固定于地面的木棍桩子上的圆形家园,顶上是可打开的天窗。这种艰苦的居住方式逐步被现代砖木结构的房子替代。政府这些年一直在着力打造哈萨克人的安居工程,所以哈萨克的传统生活方式愈发显得珍贵,能体验一下真是一份重要的记忆。

牧场游筹划了几天,因那赛力克不是买马就是卖牛的,拖拉了时间。总算可以成行时,不料天不作美——一个多月的高温晴朗天,从出发那天的上午开始阴雨不断。山上海拔近三千米,冷得不行。

但一到牧区,我就来了兴致,看到展阔的绿油油的牧场,母亲河哈什河的上游从这里经过,哗哗的流水边是安静吃草的牛和马。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幅秀美的画,怎能不让人心情激动,想来神撒丫子疯一下呢。久居都市,我想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想放声哭喊,对苍天,对大山,倾倒积压太久的戾气和阴霾;更有回到家,回到童年,回到自己本心的激动。在这里才看得到自己内心的那份真、远离已久的单纯美好,还有那份难以置信的放松和解脱。

哈萨克这个马背上逐草而牧、逐水而居的民族个性,在这里得到了最佳印证。牧场边哈什河的奔腾之势、喧哗之劲让人与沸腾的心灵、沸腾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

河的北面作为哈萨克部族的主要定居点和放牧区,马儿成群结队或站立,或卧息,我不由得走到马前,想抚摸他们。天空开始零星地飘着雨点。棕红色的马儿们站在雨中,仿佛一尊尊雕塑。鬃毛紧贴着脸庞和眼睛,像女子的刘海,雨水顺着鬃毛滑落,静美而忧郁。

左、右:2015年1月6日,冬天的新疆伊犁草原,美如画。 摄影/陈明松/东方IC

伊犁草原最美的季节在春夏之交,六七月间草原上绿草如茵,鲜花遍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广袤的草场、星罗棋布的畜群、高耸的云杉林和连绵的雪山构成伊犁草原风光的经典画面。 摄影/李志刚/东方IC

猜你喜欢

力克哈萨克伊犁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王力克风景油画作品
王力克《2020 年初春》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力克推出Modaris®V8解决方案 加快时装产品开发速度
丝绸之路与伊犁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