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成问题为主线 提升探究教学有效性

2015-09-12郭卫强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郭卫强

摘 要:以生成问题为主线组织“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课的教学,解决了探究教学表面化的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成问题;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8-0022-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以问题为主线,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形成更深的认知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思考和探索的时间不足,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合作探究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质疑问难,课堂知识无法深化。笔者以生成问题为主线组织“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课的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探究教学表面化的问题,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深化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问题情境,定位生成问题起点

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创设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和其他资源支撑的和谐问题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有助于深化理解问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和认知缺陷,生成更多的问题。教学片段如下:

师:演示实验1。如图1所示,把通电直导线垂直放入磁场中,控制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控制磁场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安培力的方向变化。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安培力F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何判断通电直导线垂直放入磁场,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方向?

生1:影响安培力方向的因素为电流和磁场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可以判断。

左手定则的内容: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且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生2:磁感线必须垂直穿入手心吗?

生3:电流I的方向和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是什么关系?

生4:安培力F的方向与电流I的方向和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一定垂直吗?

师:演示实验2。如图2所示,把通电直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观察实验现象,结合通电直导线垂直放入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结论,你能求出电流为I,长度为L的通电直导线与磁感应强度B的夹角为θ(0<θ<90 °)时,通电直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吗?

生1:沿电流的方向和垂直于电流的方向分解磁感应强度B,平行于电流方向不受力,垂直于电流方向受力为F=BILsinθ。

生2:另外还有一种方法,通过分解电流I也可以推出F=BILsinθ。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师的经验预先设定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也可以说“教师带着问题走向了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发现、重视解决问题中生成的问题,花大量时间探索 “预设的、静态的、封闭的、不是学生需要的问题”,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成为“沉默的羔羊”,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2 生成问题再设计,创设生成问题探究点

生成问题和个别疑难问题是课堂探究的主题。生成的问题是比较繁杂的,有些问题偏离本节课的主题或者超出现在的学习范围,要求教师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甄别,根据生成的问题的存在价值进行取舍。同时,要求教师针对生成的问题重新进行梳理、整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宜度、层次性对问题进行再设计,让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探究的主线。问题再设计如下:

师:电流I的方向和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相互垂直时,安培力F的方向如图3所示,你能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吗?在B和I确定的平面内改变B和I夹角为60 °,安培力的方向变化吗?

师:已知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和平行时所受安培力的结论,你能根据矢量等效性推导“电流为I,长度为L的通电直导线与磁感应强度B的夹角为θ(0<θ<90 °)时,通电直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吗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有价值且能体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有两类:一类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偏弱,不能很好地建立三维空间关系,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方向的问题需要再设计;一类由于实验过程中安培力很弱,不易用实验直接测量,只能进行理论推导,而学生对矢量等效性理解不够,理论推导一般情况下安培力公式的问题需要再设计。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融合,设计更有层次和有梯度的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合议再探生成问题,实现认知体验高点

二次生成的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层次性强,铺路搭桥,思维的障碍较少;三是针对性强,问题针对难点,不再是面面俱到,学生在价值高的问题上花大量时间深入思考,质疑问难,思维碰撞,有助于深层的认知体验,实现知识的深化。教学片段如下:

师:通电直导线电流I和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成θ(0<θ<90 °)时,如何确定安培力F的方向?

生1:要确定安培力的方向,先确定磁感应强度B和电流I所在的平面S,然后运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F垂直于平面S,从而确定F的方向。

生2:安培力F垂直于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和电流I的方向,磁感应强度B和电流I的方向可以不垂直。

师:把电流I沿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垂直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分解,能否推导出F=BILsinθ?为什么?

生:可以推导出F=BILsinθ,但是分解方法不正确,原因是电流是标量,分解没有意义。

生成问题的探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能否获得深层的认知体验,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教师要发挥导学作用,依据生成问题实施课堂调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合作探讨、交流展示、质疑纠错,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4 教学建议

4.1 重视氛围营造,促进问题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1]问题生成需要民主、和谐的氛围,需要创设学习兴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需要积极搭建平台,预留个性张扬的空间;需要不断的肯定和适时的激励,给予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尝试对问题的理解,不断暴露自己的“问题”,教师“对症下药”,准确定位生成问题起点。深度融合的问题是课堂探索的主线、知识深化理解的载体,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生成问题落在“最近发展区”之中,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做好导学,实现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以生成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时,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课堂教学的导演,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驱动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质疑,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但教学是多边互动的活动,学生是多边活动的主体,学生不敢、不愿或不善提问,思考问题的方向偏差,学生表达能力弱等问题,都会 “意外”占用一些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经验对课堂进行预设,巧设情境,因势利导,收放有度,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8—39.

[2]程柱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58—60.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