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

2015-09-12田爱国

对外经贸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

[摘要]选取2002—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Eviews70 计量软件实证分析中国与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与6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两国国民平均收入促进了两国间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两国对差异性产品的需求还有待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上升会引领中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继而推动了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升级;德国对我国的投资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并从两国政府、企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促进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8-0010-03

[作者简介]田爱国(196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首届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阶段性成果。

近十年来,中国与德国的产业内贸易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影响因素,综合已有的产业内贸易相关结论及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中德人均收入、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值、市场规模平均水平、中德市场规模差距、德国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德制造业贸易规模作为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并以联合国第四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四版)为依据,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五和分类七划分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将分类六和分类八划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其他数据部分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1解释变量的选定

依据数据的可获得原则及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相关理论,选择以下6个变量作为中德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

(1)国民平均收入

对于需求者来说,具有较高人均收入的国家会有更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该国产生具有规模效益的差异性产品的增长。对于供给者来说,具有较高人均收入的国家,为了满足世界及本国的市场需求,该国将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力来生产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因此,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之一就是中国与德国的国民平均收入,计算公式为:

中国与德国国民平均收入=

中国国民平均GDP+德国国民平均GDP2

(2)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值

对于两个开展经贸合作的国家来说,国内需求与该国的收入状况及消费者的消费喜好都是密切相关的。该国的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能推动两国商品多元化,从而最终实现对差异性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进而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本文选取中德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值作为解释变量,计算公式为:

中国与德国平均GDP差值=|中国平均GDP-德国平均GDP|

(3)市场规模平均水平

利用中国和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求和后的平均值来代表中国与德国市场规模。中国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上升会引领中德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对差异性产品的需求会增加,继而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大大推动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繁荣,中国与德国市场规模差距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与德国市场规模平均水平=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2

(4)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

本文将中国与德国的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值作为影响因素。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垂直型,则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总成交量会剧增,从而两国的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就会减小。反之,产业内贸易突出表现为水平型,则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总成交量会剧减,两国的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就会变大,使中国与德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得到大跨步的提升,公式为:

中国与德国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德国国民生产总值|

(5)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他国对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将德国的商业投资列为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6)制造业贸易规模

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是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只有贸易额的不断扩大,才会为两国产业内贸易创造条件。

2模型的选定及相关检验

本文选取2002—2011年相关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是G-L指数,解释变量是以上6个影响因素,表1为中国与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计量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Eviews70 计量软件分析中国与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影响中国和德国产业内贸易的6项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将以上6个变量转化为对数形式,即LnGNI、LnDGNI、LnGDP、LnDGDP、LnFDI、LnIE。利用OLS(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同时对拟合后的结果进行分析。

利用下面的线性回归方程对6个影响因素(变量)进行G-L指数的影响程度的测算,线性方程为:

LogGLi=alogGNIt+blogDGNIt+dlogGDPt+

elogDGDPt+flogFDIt+glogIEt+c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的国民平均收入、国民平均收入差距和市场平均水平与G-L指数成正相关关系,说明近年来,中国与德国的国民平均收入促进了两国间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两国对差异性产品的需求还有待增加;中国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上升会引领中德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继而推动了社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升级。中国与德国的市场规模差异、德国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G-L指数成负相关关系,即两国的市场规模的平均差异较低,充分体现了德国对我国的投资对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是有利的。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与G-L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两国之间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随着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两国的

合作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化,双方政府应为两国制造业在更多方面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优惠,创造更加宽松有序的合作环境。不仅要为现在已经处于优势中的部门给予更多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对未来拥有合作发展潜力的其他制造业部门提供机会,拓展双方合作发展空间。此外,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德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德国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我国政府应顺应中国与德国的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加快进出口制造业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大力推动两国汽车、化工、机械及高精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我国企业要加快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

我国企业应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的自主研发。相比于德国的制造业优势,我国企业应从两国产品差异化的层面入手,将传统的产业内贸易大力转化为现代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同时,应该改良和提升我国产品的服务水平,从前期原料采购、生产到包装及后期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及国际品牌的宣传和打造,全方位多维建立我国出口商品的良好形象。

3加强双方跨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快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两国人文交流对两国长远关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未来两国应增加文化差异敏感度,加强跨文化知识学习,对彼此的文化持理解的态度,提高跨文化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丁晨德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与中德贸易发展潜力之研究[D]东南大学,2008

[3]李春阳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6)

[4]高敬峰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区分研究[J]商业研究,2008(10)

[5]陆文聪,梅燕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责任编辑:张彤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