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妇女牙龈下菌斑微生物菌丛构成分析
2015-09-11贾文敏
崔 红,贾文敏
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牙龈会出现炎症表现,原有轻微炎症加重,具体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肿胀、甚至出现瘤样改变。有研究认为,妊娠期孕酮水平升高导致微血管结构的改变是妊娠期牙龈炎发病的主要原因[1]。而一种假说则认为激素水平改变导致龈下菌斑构成发生变化才是妊娠期牙龈炎的发病机理[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寻妊娠期妇女和非妊娠期妇女牙龈下微生物菌群的差别,分析妊娠期牙龈下菌斑与临床改变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疗养院妇产科和口腔科就诊的育龄期女性患者87例;年龄20~37 岁,平均(31.28±2.34)岁。 所有患者在接受口腔健康检查后,牙周探诊深度在0~5 mm的患者入选本试验。其他纳入标准还包括:①无系统性疾病;②过去6个月内未接受过口腔治疗;③过去6周内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④非妊娠期妇女不采用口服避孕药避孕。排除标准:①口腔卫生差,牙结石较多;②吸烟患者。入选试验的妊娠期妇女15例,年龄21~31 岁,平均(26.42±3.67)岁,均为首次妊娠;非妊娠期妇女 25 例,平均年龄(33.48±1.76)岁。
1.2 牙周临床检查 所有检查均由一名经严格培训的口腔医师完成。经过口腔检查后需要记录全口牙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探诊深度。
1.2.1 菌斑指数记分标准 0=近龈缘区无菌斑;1=近龈缘区牙面有菌斑;2=龈缘或邻面有菌斑;3=龈沟(或)龈缘和邻近合面有大量菌斑。
1.2.2 牙龈指数 使用牙周探针轻探每颗牙齿的近中、远中、颊面、舌面(腭面)龈沟轻探10s后观察评分。0=牙龈健康;1=牙龈轻度炎症,牙龈色红,轻度水肿,探针出血;2=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探针出血;3=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溃疡,并有自发性出血倾向。
1.2.3 探诊深度 使用William刻度牙周探针测量全口牙近中、远中、颊面、舌面(腭面)4个位点的牙周袋或龈沟深度,取均值。
1.3 生物学检查
1.3.1 获取细菌样本 去除龈上菌斑后,用无菌纸捻获取龈缘以下3~5 mm的龈下菌斑。
1.3.2 细菌鉴定 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下列龈下常见细菌进行鉴别:黏性放线菌、中间普雷沃菌、放线共生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
1.3.3 分离厌氧菌 将获取的牙龈下菌斑样本接种到Robertson肉汤培养基上培养,通过革兰染色来鉴别厌氧菌和需氧菌。在分离出的厌氧菌中取样,混匀后分别接种在选择培养基和非选择培养基。①非选择培养基。含有半胱氨酸、酵母提取物、维生素K和氯高铁血红素的血琼脂培养基。②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雷沃菌的鉴别培养基。裂解血琼脂培养基。③厌氧菌鉴别培养基。新霉素血琼脂培养基。④放线共生杆菌鉴别培养基。含有杆菌肽、万古霉素、马血清和酵母提取物的胰蛋白酶琼脂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为37℃,二氧化碳浓度为5%~10%,培养时间为48~72 h。分离出的样本通过进行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来鉴别具体细菌种类。
1.4 细菌数量的测定 使用半定量方法测定菌斑中细菌数量:在直径为 4 mm,含有 0.01 mm Robertson肉汤培养基的接种环上计算菌落数。++++代表菌落数≥105,+++代表菌落数≥104,++代表菌落数≥103,+代表菌落数≥102。
1.5 统计分析 多种细菌的比较和菌斑指数、牙龈指数以及探诊深度的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表 1 牙周临床检查结果
2 结果
2.1 牙周检查结果 两组之间在探诊深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妊娠期组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均比非妊娠期组高(P<0.05)。 见表 1。
2.2 微生物检测结果 中间普雷沃菌的检出率在妊娠期妇女一组明显升高(P<0.05),而牙龈卟啉单胞菌、放线共生杆菌和黏性放线菌的检出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2.2.1 牙龈卟啉单胞菌 在非妊娠组中,只有4个样本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其中1个样本菌落数为+++,另外3个样本为++,其余21个样本中均未检出。而在妊娠组中,则有10个样本检测出牙龈卟啉单胞菌,其中3个样本菌落数为++++,4个样本菌落数为+++,2 个样本菌落数为++,1个样本菌落数为+,而另5个样本中未检出。
2.2.2 中间普雷沃菌 在非妊娠组中,有6个样本检测出阳性, 其中3个样本菌落数为++++,2个样本为+++,1个样本为++,其余19个样本中均未检出。而在妊娠组中,有4个样本检测出中间普雷沃菌,其中3个样本菌落数为++++,1个样本菌落数为++,而另11个样本中未检测到中间普雷沃菌。
2.2.3 放线共生杆菌 在非妊娠组中,只有9个样本检测到放线共生杆菌,其中 2个样本菌落数为++++,3个样本为+++,3个样本为++,1个样本为+。而在妊娠组中,则有5个样本检测出放线共生杆菌,其中1个样本菌落数为++++,2个样本菌落数为+++,2个样本菌落数为++,1个样本菌落数为+。
2.2.4 黏性放线菌 在非妊娠组中,有16个样本检测出阳性, 其中5个样本菌落数为++++,6个样本为+++,3个样本为++,2个样本为+。而在妊娠组中,有9个样本检测出黏性放线菌, 其中3个样本菌落数为++++,3个样本为+++,2个样本为++,1个样本为+。
3 讨论
早在1898年时,就有文献描述了妊娠期出现的牙龈改变[3]。妊娠期牙龈炎的发病率很高,36%~100%的妊娠期妇女会出现牙龈炎,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甚至出现瘤样改变。妊娠期出现的牙龈炎症,在分娩后又迅速消退,因此妊娠期孕酮和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妊娠期牙龈炎的主要病因。孕酮和雌激素水平会导致微血管结构的改变,在牙龈上也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导致渗出液有所增加,不仅有利于细菌生长,也加重了牙龈炎症反应。妊娠期牙龈炎发病率与临床检测到菌斑量之间并无明确联系,在特定的菌斑指数下,类固醇类激素水平升高才会导致妊娠期牙龈炎。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妊娠期激素水平的不平衡会损伤牙龈组织,通常表现为牙龈炎[4]。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免疫系统的改变是妊娠期牙周疾病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评估了妊娠妇女和非妊娠妇女龈下菌斑的微生物菌落,探讨妊娠是否会引发龈下微生物菌丛改变,这些改变与牙龈状态的改变是否相关。试验结果显示妊娠组的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 和 P<0.05),但是两组在探诊深度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牙周临床检查结果与之前文献报道是相似的[5]。 Raber-Durlacher等[6]在研究中发现妊娠妇女的牙龈明显发生红肿和探诊出血。Jesen[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妊娠妇女不仅牙龈指数显著高于非妊娠妇女,而且龈沟液的数量也显著增加。他们的试验结果也显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在探诊深度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别,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但是,针对妊娠期妇女牙龈下菌斑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是否有所变化,许多研究结果有所分歧。Jonsson等[8]研究了男性、妊娠期妇女和非妊娠期妇女在牙周健康与唾液中激素含量、普通拟杆菌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上述3组在牙周细菌的检测上没有统计学差异。而Kornman对妊娠期龈下微生物菌丛构成的结果显示在孕中期产黑色素类杆菌有所增加。Jesen等[7]研究了妊娠期妇女、非妊娠期妇女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在牙周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上的差异,尤其是梭菌属类和拟杆菌属类的百分比。与非妊娠期妇女相比,妊娠期妇女菌斑中拟杆菌属类的百分比多55倍,而口服避孕药组则增高了16倍。妊娠期上升的雌性激素,能够替代拟杆菌属类对萘醌的需求,从而出现了上述结果。Raber-Durlacher 和 Emmatty 等[6,9]研究均发现妊娠期妇女牙龈下菌斑中,中间普雷沃菌的百分比有所增加。而在该研究中,首次发现妊娠组的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明显较高。但是,其他几种厌氧菌在两组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总之,本研究在临床和微生物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妊娠期妇女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比例有所增加。妊娠期牙龈的炎症表现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比例增高可能相关。
[1] Adams D,Carney JS,Dicks DA.Pregnancy gingivitis: A survey of 100 antenatal patients[J].J Dent,1974,2(3):106-110.
[2] Carrillo de Albornoz A,Figuero E,Herrera D,et al.Gingival changes during pregnancy: II.Infuence of hormonal variations on the subgingival biofilm [J].J Clin Periodontol,2010,37(3):230-240.
[3] Sooriyamoorthy M,Gower DB.Hormonal infuences on gingival tissue: Relationship to periodontal disease[J].J Clin Periodontol,1989,16(4):201-208.
[4] Hugoson A.Gingivitis in pregnant women[J].Odontol Revy,1971,22(1):65-84.
[5]周明宏,李 军.妊娠期牙龈炎 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3,9(4):331-332.
[6] Raber-Durlacher JE,van Steenbergen TJ,van der Velden U,et al.Experimental gingiviti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Clinical,endocrinologic and microbiological aspects[J].J Clin Periodontol,1994,21(8):549-558.
[7] Jensen J,Lijemark W,Bloomquist C.The effect of female sex hormones on subgingival plaque[J].J Periodontol,1981,52(10):599-602.
[8] Jonsson R,Howland BE,Bowden GHW.Relationship between periodontal health,salivary steroids and Bacteroides intermedius in males,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J].J Dent Res,1988,67(8):1062-1069.
[9] Rishi Emmatty,Jayan Jacob Mathew,Jacob Kuruvilla.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subgingival plaque microfora in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 A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 study[J].J Indian Soc Periodontol,2013,17(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