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美的天地,让活动绽放精彩
2015-09-10金双月
金双月
摘 要: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指出:“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促进农村小班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兴趣;自然景色;乡土气息
一、农村幼儿园小班幼儿开展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
(1)小班幼儿由于初入园,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他们对美术活动没有浓厚的兴趣。
(2)小班幼儿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导致对美术活动充满恐惧心理。
(3)小班幼儿教师组织的集体美术活动挫伤了部分幼儿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得不到老师的理解和肯定,从而厌恶美术活动,失去自信心。
二、农村小班幼儿美术兴趣培养的原则
1.积极参与性原则
即充分调动每位幼儿对美术活动积极参与的兴趣。
2.顺序性原则
即美术活动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3.因材施教性原则
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
4.激励保护性原则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就能增强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
三、农村小班幼儿美术兴趣培养的指导策略
1.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色,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生活就是课堂。”幼儿的生活就是学习,幼儿的美术创作当然也离不开幼儿的生活。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使人赏心悦目,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正是美术活动的一个大好天地。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探出了脑袋,树枝上长出了嫩芽,花儿争相开放,在这五彩缤纷的季节里,我带领着幼儿们,让他们翱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寻找、感受春天,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用小画笔画下来。从他们的画中,我看到了“小燕子归来”“小草变绿了”“柳树长绿叶了”等等,这些作品让我深深感受到春天来了。秋天,意味着丰收。我带领幼儿去田野中秋游,去看大片大片金黄的水稻,幼儿们在田野捉迷藏。在幼儿们的眼里田野是那么的美,同时又体验了丰收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使幼儿们画出了一幅幅真实而又生动的美术作品。
2.把农村幼儿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融入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
在自然角中我请小班幼儿从家里带来小鸡,幼儿们常常围在一起看小鸡吃米,学小鸡“叽叽叽”地叫,并和小鸡讲悄悄话,我还请幼儿们说一说小鸡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大家一起说是圆圆的,胖乎乎的,头是一个小圆,身体是一个大圆。于是我让幼儿们用手指来印画小鸡,并在活动中和幼儿们一起讨论小鸡的不同形态。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就需要有这种美术的灵动!让幼儿在生活里有美术般的热情,在美术创作中有生活中的实在。
3.引导幼儿从美术的角度观察事物,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小班初期的幼儿,他们喜爱的是美术的过程,对于画什么并不感兴趣,所以我并不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周围的事物对他们引导。
美术活动“爸爸的领带”,由于农村幼儿生活环境所限,他们对领带的认知程度很浅。在上课前几日,我便通知家长,请家中有领带的家长带幼儿认识观察领带。家长都十分支持我们,有的甚至带来了崭新的领带。
第一环节,我便出示了领带,与幼儿们共同认识领带。同时让他们了解:领带是爸爸戴的。第二环节,便是给爸爸做领带。在事先画好的领带模板上,请幼儿用油画棒进行设计、涂鸦。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非常开心。第三个环节,便是剪裁环节,请幼儿拿着剪刀,将自己的作品按照轮廓线剪下来。我将幼儿作品贴在了主题墙上。幼儿作品都贴好后,便是交流环节了,我先问:“你喜欢哪一条领带?为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图案?哪种颜色的领带?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去认真地观察,并进一步认识领带。幼儿纷纷都说,并一个个上前来挑出自己最喜欢的领带。更多的幼儿则是对自己的成果表示自豪,嘴里说着:“我的最好看,我的最漂亮。”瞧他们自信的模样,我心里非常开心。
4.以游戏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幼儿画画经常需要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画出一定的线条,把基本线条和简单的形体练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我试着让幼儿在玩中学画。美术活动“网鱼”,这个活动是让幼儿画鱼网。我就到小河里抓来了好多好多的小鱼,让每个幼儿用鱼网来抓鱼,幼儿游戏得可开心啦!一边玩水一边抓鱼……后来让幼儿画鱼网时,整个美术过程幼儿非常投入。在“吹泡泡”的美术活动中,我就抓住幼儿喜欢游戏这个特点,先组织幼儿做“吹泡泡”的游戏,每人发一根管子一起来比赛吹泡泡,让幼儿在操场上吹泡泡,一边玩一边观察,让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美术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后来在画画的时候,他们都心领神会,泡泡画得有大有小,非常好。
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对色彩非常有兴趣,我就在玩色游戏的过程中,使他们认识了红、黄、蓝、绿、黑、白色,再和他们在环境中寻找各种颜色,初步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我先在一张大白纸的中间印上我的手印,然后让全班幼儿蘸上喜欢的颜色,印在老师的大手印周围,贴在活动室墙上。幼儿看到自己的小手和老师的大手一起印挂在墙上,非常高兴,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久久不愿离去。
5.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美术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导作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兴趣,激发幼儿的自信心。
在美术活动中,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在活动中把握住幼儿的情绪情感,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并一直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商量或建议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6.家长的支持、参与与配合,能提高幼儿的美术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平时,应特别重视幼儿园与家长在美术活动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在心理上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大,家长的参与无疑是提高幼儿美术兴趣的重要途径。如美术活动“大手拉小手”,我把这个活动变成了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幼儿在家里互相把手按在纸上,然后沿外轮廓线画下来,再请家长辅导幼儿涂上颜色。有了家长的热情参与,幼儿们非常高兴,很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美术兴趣,也增进了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以及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交往。
美术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使画画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霍海玲.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美术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