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线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
2015-09-10邓领军
邓领军
1 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是一本有理论指导但侧重动手实践的教材,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1) 自主地参与观察微生物的生命现象,探索微生物生长的过程,从而主动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2) 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接种好的菌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培养,另一组放在无光的条件下培养。统计两组菌丝长满菌包所需时间和它们的转化率。
3.1 变量控制
有光组在栽培室内自然光照下培养(避免阳光直射)。黑暗组放在栽培室内,在窗户上糊上纸并拉上窗帘,进行遮光。其他条件相同。
3.2 分工
课题组成员为高二(8)班全体学生,共分为两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负责观察并记录杏鲍菇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转化率。
4 课题研究过程
4.1 准备阶段
4.1.1 培训
组织学生了解熟料栽培的过程,观看杏鲍菇栽培视频,重点掌握杏鲍菇接种的过程。
4.1.2 确定栽培配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培养基的配方:棉籽壳:60%,麸皮:20%,玉米粉:10%,豆粕:5%,石膏:3%,硫酸镁:1%,磷酸二氢钾:1%。
4.1.3 按照配方比例购买培养料、菌种等材料
棉籽壳600 kg,麸皮20 kg,豆粕50 kg,玉米粉100 kg,硫酸镁10 kg,磷酸二氢钾10 kg,石膏30 kg,杏鲍菇菌种40瓶。
4.2 栽培过程
4.2.1 拌料、装袋
按照选定的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取原料和清水,混合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水份控制在手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但不下滴为宜(含水量约为60%)。
选用低压高密度聚乙烯筒袋,装料时先打开一端袋口,向筒袋内装料。装料松紧度要达到手按料袋有弹性,当料袋至距袋口7~9 cm时,将料表面压平,把袋口薄膜理齐对折,用橡皮筋扎紧。
4.2.2 灭菌
将装好后的培养基放在灭菌锅内常压下灭菌24 h。同时将接种工具放入灭菌锅一并灭菌。
4.2.3 接种室处理和无菌接种
提前1 d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同时打开紫外灯。学生进接种室前先用肥皂将手洗净晾干,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消毒。操作时缓慢将菌料袋打开,用镊子夹取菌种接种到培养料上,以铺满培养基表面为标准。整个操作过程,为避免污染,学生不能对着菌袋呼吸,手不能从培养基上方经过。最后将袋口往下翻折,套上橡皮筋。
4.2.4 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包随机分成2组,一组放在栽培室内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另一组放在黑暗环境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温度为正常种植的季节温度,湿度为80%左右,由湿度计读出,若低于该湿度,则用喷雾器喷水加湿,若湿度过高,则开窗通风)。在整个过程中,隔天观察并记录菌丝生长情况。
4.2.5 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菌包之后,经一个星期的后熟,将菌袋敞开,用灭过菌的接种耙或镊子刮去表层老化的菌皮,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增加湿度,让培养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4.2.6 出菇后的管理和采收
当杏鲍菇长出小菇蕾的时候,增加喷水次数,注意不能对着菇蕾喷水,是往空气中喷水,由于杏鲍菇出的小菇蕾数量过多,等到小菇蕾长到拇指粗时,要进行疏蕾,即用无菌刀去掉一些长势弱小的菌体,只保留壮实的菌体。等杏鲍菇的菇菌盖将要展开时,即可采收,并称其重量。
5 课题研究结果(表1)
6 研究体会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杏鲍菇栽培的方法,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一步不到位就会前功尽弃!尤其是在灭菌和接种这两个环节,如果灭菌不够彻底,培养基里内的杂菌没有被彻底的消灭,即使后面做的再认真,实验都不能成功。如果灭菌很彻底,但是接种的时候不小心带入了杂菌,那么实验同样也不会成功。
学生知道了真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对真菌尤其是杏鲍菇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体会到细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在严格消毒的环境和操作过程中还有将近7%的污染率,而且污染之后的菌包表现出来的颜色不同,说明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