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刊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2015-09-10陶江娇
陶江娇
摘 要: 高职院校学报是高校学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办好高职院校内刊学报需要在办刊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明确定位,服务地方,打造特色栏目;主动出击,广泛宣传,积极拓宽稿源;加强建设,狠抓质量,完善保障体系。把学报办成高质量、重规范、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术性刊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内刊 学报 生存与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平台的高职院校学报应运而生,并已成为中国高校学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学报不能一味模仿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办刊环境和薄弱的发展基础,可能导致其在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和期刊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高职院校内刊学报生存难度更大,发展的空间更小。那么,要办好高职院校内刊学报就需要在办刊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办刊环境,确定学报的办刊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报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00多所,有公开刊号的学报仅约200家,没有公开刊号的内刊占绝大多数。与拥有正式刊号的高职学报相比,内刊学报面临几大困境:一是学报边缘化,没有得到领导应有的重视;二是稿源不足,优秀稿件少;三是栏目设置简单,特色不明显;四是文章质量不高,来源单一;五是编辑流动性大,地位不高,编辑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刊物质量。
在多年办刊过程中,《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有过创刊的艰辛,有过获得领导与同行肯定的欣慰,也有过获奖的欣喜;有过申请公开刊号遇挫的失落,也有过茫然不知前路的困惑。这是我们在22年的学报发展之路中深深悟出的道理。下面笔者就《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多年发展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谈谈感想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积极扶持学报
高校学报要走出困境,必须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学报发展的有力保证。事实上,该杂志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期刊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大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这是学校整体形象的聚焦点。虽然每年需投入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它实际上无形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学院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激发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关心、支持学报发展,让学院的刊物大家办,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活跃了办刊气氛,与广大教职工、社会各界人士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渠道,努力营造了促进学报发展的良好氛围。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和稳定稿源。我院制定了系部科研考核和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在考核细则中对本校学报做了明显倾斜。每学期给系部下达的科研任务中明确规定本院学报发表篇数,期末考核时系部若未达到规定发表篇数则相应扣分,并且按本院学报发表论文情况给各系部排名,作为学院对各系部进行科研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师除了在本院学报上发表论文算科研积分外,其他内部刊物都不计分;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如提高作者的稿酬,校内稿件既可获得相应稿酬,又可折算成个人科研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作者的投稿兴趣。对于校外作者中博士、教授、博导的稿件,分别给予2~5倍的优惠稿酬,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作者队伍。校外作者队伍中,既有省内外高校的博导教授,又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甚至有海外著名学者。如日本著名的三大汉学家之一——渡边晴夫就曾在我院学报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三是大力保障学报办刊经费。为此,学院年投入超过25万的办刊经费,保障学报发展需要。定期送编辑部人员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加强与学报界同行间的交流,开阔眼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2005年和2009年,我院分别成功举办“高校学报特色经营研讨会”和“区域性高校学报协作组2009年年会”,邀请多位学报界专家、同行到会,共商我院学报发展大计。会议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明确定位,服务地方,打造特色栏目
特色是高职院校学报的根基所在,优势栏目、特色栏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报身份的象征。作为高职内刊学报,如何在有限条件下不断提高自身质量档次,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地方优势,打造特色栏目。因此,高职内刊学报更应结合学校、行业的实际,打破传统的“小而全”的办刊框架,进行创新研究,强调专业、行业的精细研究等,重新设置有特色或优势的栏目,力争占据研究领域的某个空白点,并做大做强,使学报真正成为为学校服务、为专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交流平台。
多年来,我院学报紧紧围绕“立足高职,根植地方,彰显特色”的办刊宗旨,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比较鲜明的特色办刊之路。学报在“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职教育发展史研究”、“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成果及应用”、“教学广角”等常设栏目的基础上,结合江阴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创办了“江阴现象聚焦”、“江阴经济发展研究”、“华西村研究”、“长三角经济研究”、“徐霞客研究”、“暨阳名贤”等特色栏目,拟创设的还有“刘半农研究”、“刘天华研究”等人物研究专栏。
回顾我院学报办刊历史,体现了两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一是高职教育研究优势。多年来,我院在高职教育领域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理论系统。我院自1979年创建以来,即根植企业,体现了鲜明的针对性、职业性、技能性特点,为江阴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四双制”教改课题在1995年曾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我院立足江阴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高度,形象地提出了“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院在实践中形成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先后与江阴10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创办了近50个“企业冠名班”,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具有我院鲜明特色的“班组长”培养理论曾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上宣讲,并获高层好评。200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班组长”型人才》文章,充分肯定了学院在“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2008年1月,“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所有这些成果在我院学报都得到了很好地宣传,彰显了系统而鲜明的高职研究特色。
二是地方经济、文化优势。江阴不仅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经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连续名列全国同级城市前茅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还是一座由徐霞客、阎应元、刘氏三兄弟等共同构筑起的文化学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江阴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9年,江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3.36亿元,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92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再次名列第一,实现“七连冠”。目前,江阴拥有大小企业3万余个,工业企业1万多家,其中上市公司23家,已经形成并不断强化着的股市“江阴板块”给人崛起奇特的感慨。江阴地方规模经济与资本经营构成了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决定了我院发展具有更大的潜力、更美的前景。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院主动融入地方构建和谐江阴、幸福江阴的建设大潮。学院提出了“立足江阴,根植企业”的口号,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江阴的社会发展、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的技术能才上。2009年,我院顺利成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这是我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端体现。学院积极把握江阴产业结构调整契机,积极培养江阴市紧缺的服务外包人才,为江阴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江阴市政府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实现了学校培养、政府买单的良性合作。2009年4月,我院与30家软件科技签订了不同内容的校企合作协议。为我院成功举办外包服务人才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为今后我市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江苏省服装实训基地和无锡市服装技能鉴定中心的建立,都是我院取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培养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的体现。作为反映科研成果的主阵地,我院学报尽可能贴近江阴社会现实,开辟了多个深具地方特色的专栏,获得了地方各界人士的好评,也很好地宣传了江阴的经济文化。江阴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我院学报的江阴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经济研究、华西村研究等特色栏目。如今该类栏目已成为我院学报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吸引了大量优秀的稿件。此外,江阴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文荟萃、钟灵毓秀。自古以来,江阴名人辈出,如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中国图书馆之父缪荃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现代著名文学家刘半农,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中医学家承淡安,“中国机器人之父”、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经济学家吴树青等。晚清以来,在海内外担任高等学校校长的江阴人就有180余名。有鉴于此,我院学报开设的“徐霞客研究”、“暨阳春秋”、“暨阳名贤”等栏目致力于地方文化的挖掘与推介,地方名人的关注与研究,很好地宣传了江阴的地方文化,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三、主动出击,广泛宣传,积极拓宽稿源
高职院校内刊学报要改善稿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就应主动出击,积极扩大与各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对话,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我院学报主动约请江阴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士开展长三角经济、区域经济、江阴经济发展等专题性研究,刊登其研究成果。江阴市市领导也多次在我院学报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既显示了领导对我院学报的关心与支持,又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学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编辑部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和相关学术活动,在研讨会上争取优秀的稿件刊登。如两名编辑部人员参加了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多次参加了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年会,在会上大力宣传我院学报的“徐霞客研究”专栏,向与会专家、学者约稿。如今,我院学报这一专栏已经成为江阴市除徐霞客研究会会刊以外唯一宣传徐霞客的专栏,在地方已有一定知名度,刊登了不少徐学爱好者的优秀文章。此外,江阴暨阳名贤研究院等研究团体也与我院学报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积极拓展稿源的同时,我院积极举办青年教师论文写作培训,培育重点作者与读者队伍,使其成长为长期的学报作者。在编审过程中,我们从细微处做起,严把审稿关,甘当引领者,让作者“投有所得”。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将办刊过程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四、加强建设,狠抓质量,完善保障体系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院学报致力于建设一支既有学科背景又具备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编辑队伍。积极支持编辑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编辑部人员自身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稿件的甄别能力,并依托自身学科背景增强栏目的学术凝聚力,同时提高自身编辑能力,学会精简栏目,提升刊物的学术档次,优化研究领域和方向,等等。在学报质量保障方面,我院学报无法像公开刊物那样拥有极为充沛的稿源,更应通过质量保障机制在学术规范上保证刊物水准。除了长期以来坚持的主编负责制、责任编辑制、稿件三审制、稿件“三校一读”等各项制度外,学报编辑部也建立了自身的章程和相关编辑制度,使学报出版质量基本得以保证,使学报保证了自身的生存地位。作为内刊学报,我们深知,我院学报尚在上质量、创牌子阶段,因此一定要防止三审制度流于形式,尤其是专家二审环节。在审稿专家的选择上,尽可能挑选那些作风严谨、乐于奉献、求实创新,不留情面、热心编辑事业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做审稿人,从而保障学报的学术质量。
高职学报具有展示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营造学校学术氛围的功能,高职学院举办学报是“产学研结合”办学宗旨的必然要求。在众多期刊中,高职内刊学报是特殊的一支,也是弱势一族,面临各种的生存困境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压力也是动力,在困境面前,我们要借助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借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最新推出的报刊退出机制的东风,借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应对,理清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思路,提高学报质量,内刊也能办出特色、办出优势,为自己在学术期刊园地中觅得一席之地。我们明白,报刊退出机制对于内刊学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一机制的实施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这能给不少质量上乘、能力优胜的内部刊物带来公开出版的契机和希望。为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将不断开拓进取,紧紧抓住每一个改革创新的机会,我们有信心把学报办成高质量、重规范、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学术性刊物。
参考文献:
[1]王启和,汪文敏,等.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培育散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校学报,2009(4):01-15.
[2]张敏.高职院校学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6-49.